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深爱着这片土地专访获嘉县同盟山文化 [复制链接]

1#

河南经济报记者黄军领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是获嘉县退休干部舒升先生常说的一句话。近年来,他潜心研究同盟山文化,并撰写多篇心得文章,为获嘉县的发展献计献策。他认为:时下,讲好黄河文明起源故事,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研究好同盟山文化内涵,发挥好同盟山文化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记者专访了舒升先生。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同盟山的由来。

舒升:同盟山位于获嘉县城,该山(坛)为昔年周武王率师伐纣,在商郊牧野举行战前誓师的盟台,史料记载为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书·牧誓》所载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军举行牧野大战现存于地表的唯一物证。其文化层丰富,考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遗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侯演武场”、“诸侯井”、“周武王饮马池”、“姜太公校阅台”等古迹遗存与该山(坛)相依相连,交织形成了追溯牧野战景、寻古探幽的千古景观。

当然,这是百度百科上的简要介绍,史书记载的故事更为丰富。记者:研究同盟山文化,您有哪些心得体会?

舒升:一般认为,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公元前年,“周革殷命”在母亲河畔诞生了同盟山。

“周革殷命”也称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就是毛泽东赞誉的那场震铄古今的“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见毛泽东著作《别了,司徒雷登》)。同盟山是这场战争的前线指挥所、八百诸侯盟誓处(《尚书》称之“牧誓”)、武王联军修武勒兵场。同盟山见证了“战一日而破纣之国”史诗般的牧野之战,见证了战后姜子牙“以人封神”的伟大壮举。民心天下文化、敬德感恩文化、易道智慧文化在同盟山孕育而生。

从同盟山走出了个“大周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次转型,即:商周之变。“变”在从商的血腥残忍到周的以人为本;从商的以人祭天到周的以德配天;从商的部族观念到周的天下观;从商的部落独大布局到周的分封建制、天下共主。商周之变,有了“中国”的概念,当然,古代所称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商周之变,由商的“家天下”变为周的“家国天下”,也叫华夏之邦,家国一体,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这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与主体,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根基。由此,黄河文明更具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给予周边的、外来的多元文化以深刻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即:中华文明。而同盟山,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转型商周之变的时空坐标体系的坐标点。

从这个坐标点出发,同盟山文化成为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同盟山文化核心是同盟。数千年来,龙旗之下,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谱写了中华民族同盟活动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但在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上,仁人志士“上下而求索”,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与政权更替的周期律,一直拷问中国数千年,最后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答案。公元年,《共产党宣言》传到中国,“同盟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已由公开宣布斗争的国际性新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所代替。”(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页)。

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立场,把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同盟山民心天下文化带着历史的沧桑,进入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新境界。

记者:发挥同盟山文化作用,意义何在?

舒升: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我们阅读同盟山,了解同盟山文化,应该会获得更多教益。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蜿蜒东流,奔腾不息;同盟山文化与新时代精神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发现勠力同心、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亘古不变;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的民族精神亘古不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亘古不变……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推动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我们要践行初心、造福人民,始终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老百姓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汇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我们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把握时代大势,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业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