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因被废当了25年尼姑的孟太后,靖康之变后 [复制链接]

1#
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http://www.kstejiao.com/m/

引言

靖康二年,金军又一次来侵扰宋朝,赵桓又让赵构去求和。赵构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但也只能领命前往。赵构到达磁州时,被驻守在此地的大将宗泽劝停,赵构便在宗泽处以观事变。

然而此时,金军已经将开封围得铁桶一般,根本进不去,开封成了一座孤城。宗泽等人建议,赶紧召集外地的宋军勤王,只要城不破,他们两面夹击,保证破了金军。

况且金军孤军深入,援军迟迟不能到,只要外面的勤王之兵与开封的守军两面夹击,里应外合,金军自会腹背受敌,马上撤军。从没有当过家的赵构,这时候完全没了主意,优柔寡断的他,想起自己的母亲和老婆还在城里,万一勤王失败,后果将不堪没想。他让众将领审时度势,不可轻举妄动。

赵构的犹豫不决,断送了北宋王朝,也为自己的帝王时代迎来了春天。亲眼看着开封陷落,却不能去救,你说这滋味,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北宋朝灭亡了,大家都瞅着赵构,看赵构怎么安排。赵构早就乱了阵脚,他哪里会想到金军破了开封,掳了所有皇室宗亲。

完颜宗望等人灭了北宋,满载而归,后面跟着三千多人的北宋皇室,而把开封留给了张邦昌,建立了伪楚政权,替自己守着那份家业。张邦昌不敢自己称帝,那是大逆不道之举,后世将会用无尽的唾沫淹死他,也淹死他的后人。张邦昌在金军退后,在开封城里寻找残留的皇室,结果一无所获,只有康王赵构,远在大名府。

张邦昌不敢直接找赵构,他已经犯了欺君之罪,找到赵构,必然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张邦昌找到了当时被哲宗废弃的居于民间的皇后孟氏,请她出来主持大局。孟氏再次成为决定皇权的女人。让我们忽然想起,多年前,向太后在哲宗陡然驾崩后,寻找继承人时情景,当时宰相说端王轻佻,不足以担当大任,可向太后就是要选择端王。

这次,又如出一辙。孟氏在皇宫里享受到久违的高高在上的礼遇,便找了张纸写了个“手书”,让赵构继承大统。按说,这个被废掉的孟氏,是无权干涉朝政的,可特殊时期,特殊对待。

这位孟太后,在赵构皇位的接替上出了不少力,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位孟太后,就没有赵构的南宋江山。我们不禁想起,日后赵构因为没有子嗣,便找到太祖赵匡胤的民间分支后代宋孝宗,如果这时候,众人不让赵构接替皇位,而是在民间找太祖后裔,也是能找到的。当然,如果那样,南宋王朝将不知该以何种情况存在。关于这位孟太后,还有必要说一说。

孟太后,是哲宗时期的皇后,也就是赵构伯母。当年,哲宗英年早逝,没有子嗣,皇位传给弟弟徽宗。哲宗在位时,有高太后、向太后两位德高望重的太后,哲宗是不能不听话的,她们给哲宗选了孟氏作为皇后,两人生有一女,是为福庆公主。这个公主命不长,得了不治之症。

后来高太后去世,向太后又不能干政。于是,哲宗喜欢的一个御侍刘氏,趁机讨得哲宗欢心,常说孟氏坏话,哲宗便对孟氏越发不待见。但孟氏是高太后和向太后为自己选的皇后,不能轻易废除,否则将是对高太后和向太后的大不敬。这位刘氏,为了上位,想尽了办法,找出各种子虚乌有的事情来陷害孟皇后,孟皇后也是处处提防着。

公元年,也就是元祐八年,德高望重的高太后、英宗的皇后高氏去世,结束了长达九年垂帝听政的生活。哲宗亲政,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代开始了。哲宗开始起用新党,极力排斥旧党,而孟皇后是支持旧党的高太后推上来的人,从政治站位上,皇帝和皇后自然而然成了两个阵营的人。手握实权的哲宗,要好好享受一下集皇权于一身的滋味,好好享受一下没有人约束的滋味。他起用大批新党人土,但王安石变法却终止了。

哲宗的御侍刘氏,看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制造了“符水”事件。这个事件,其实早在三年前就发生了,当时哲宗与孟氏女儿福庆公主染重疾,孟氏的姐姐请道士带着治病符水来给公主看病,没承想,公主的病没有治好,反而夭折了。刘氏以此为由,大做文章。于是,孟氏被废除了皇后。

当然,究其缘由,应该是哲宗在高太后垂帘听政阴影下的九年时间,让他感受到被人束缚的不自在,他需要摆脱这种影响,需要建立受自己掌控的一班人。所以,亲政以后,宋哲宗起用新党人土。哲宗为了给自己树立威望,或者开创新局面吧,他极力打击旧党人士,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受到牵连。而孟氏作为皇后,是旧党阵营里的人。所以,孟氏被废,身份一落千丈,空守寂寞,而刘氏也顺利上位。

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年,哲宗驾崩。因为哲宗没有孩子,所以只好另选继承大统之人吧。这时候,向太后力排众议,选了端王,就是徽宗赵佶,刘氏自此失势。徽宗知道孟氏遭遇,也颇为同情这位皇后,便派人将她接到宫中,希望她能颐养天年。

刚刚登基的赵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朝廷之事,于是请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为了缓解因为王安石变法导致的宗室之争,起用旧党人土士,废除新法改革。作为刚刚接替皇位的徽宗,也只能拥护旧党。于是,新旧党就在这些帝王更迭中,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然,尽管政见不同,但他们之间的斗争还没有到达白热化的状态。王安石被贬以后,苏轼还站出来说过话。正如当年,王安石在苏轼被贬后,给他送行一样。这些君子之间,可以和而不同,但绝不会恶意报复。

然而,很不幸,九个月后,向太后去世。懵懵懂懂的徽宗,起用蔡京为宰相。蔡京这家伙,本来是新党人士,在手握大权后,上来就排斥新党,制造了“元祐党人事件”。

事情的原委是,向太后去世后,宋徽宗独揽大权,当然也立自己的威信,新皇帝上任,三把火是要烧起来的。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祐”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蔡京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苏辙、苏轼、黄庭坚、程颐等一百二十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好党,并由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称之“元祐党人碑”。不许党人子孙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后来,更增“元祐党人”为三百零九人,其中陆佃、章敦、曾布等为新党。这一做法,让新旧党人之争落下帷幕。

作为旧党派的孟太后,也因此受了牵连,重新被贬为庶人,继续当起了道姑。皇家很有意思,不直接说让她当道姑,而是给她赐了个名号“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其实,也就是个道姑,高大上的名字后面是凄苦的人生。

从此,这位孟太后开始了正式的道姑生涯。她竟然像小强一样坚强,秋风夜语,冷月对空,一过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不问世事的生活,也许很惬意,最起码不会再有人陷害自己,日子简单、自由。

也许是老天特别眷顾这位被废的太后,靖康元年,还在整日诵经的孟太后遭遇了一场大火。大火将她的瑶华宫化为灰烬,而她竟然安然无恙。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人的生命力何其坚韧。孟太后只能换地方,她迁居延宁官,不问世事。不久,延宁官又发生火灾,真是怪了。当然,这次,她依然没事。连着烧了两座安身之处,孟太后无处可去,只能寻访亲人。孟太后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弟弟,便搬到位于大相国寺附近的弟弟家居住。有时候,人不得不信,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通通都会过眼云烟,转眼间就没有了。也许只有亲情是长久的,偶尔会为你做做后盾。

不久,就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皇室无一幸免,而这位居于民间的皇后,却因被贬为庶人竟然躲过了此劫。命运,有时真不在自己手中中握着。我们总是想要抗争命运,抗争来抗争去,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它的安排。那些皇室宗亲享受了多年的荣华富贵,这次,全部到五国城受苦,赵光义这一族人里,单单剩下了孟太后和赵构

于是,那位伪楚皇帝张邦昌,就找到了这位受过不少苦、人生坎坷的孟太后出来主持大局。没承想,这位孟太后为了大宋江山稳固,毅然站出来,写了手书。当然,这时候必须叫手书,毕竟孟氏是废了的皇太后。

结语

张邦昌差人给身在南京的赵构送去传国玉玺,以及孟太后的手书。这回,就名正言顺了。不久,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史称南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