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病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当大咖们满嘴“all-in”的回声日渐消散,下一个“风口”已没有人围观,传媒开始热衷于给“摔死的猪”排行,追悼纪念之声不绝于耳时,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正在凌厉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巨头们围坐在带有暖气的豪宅里觥筹交错,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们也早早备好了棉袄,展望下一个春季,绝大多数衣衫褴褛,仍在冰湖上蹒跚前行的草根创业者们已注定到不了彼岸。流量红利衰竭与资本寒冬叠加形成的“双寒季”,犹如一层厚雪覆盖在整个行业,夺走了所有的生气。只剩下猛兽和凶禽狩猎着仍需要觅食的动物。
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似乎拿走了这个社会的全部红利,手机卷走了人们的所有注意力,各类APP管理着人们的行为数据,嫁接在流量之上的商业模式不断虹吸着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如果一个工具从不断触摸公众“G点”的玩具,到逐渐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益叠加的社会属性,商业规范,以及公共服务职能必然会将其从台前推向幕后,洗刷掉其之前赖以生存的个性部分逐步“管道化”,这也许是每一轮新科技的宿命。
1
迎合型生态走向尽头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哨响”
大数据时代,预测趋势的门槛在快速降低,当寒冬论早在年就甚嚣尘上时,年上半年,我们终于看到了寒冬该有的样子。来自QuestMobile半年大报告的数据显示,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万,11.38亿已成为行业大顶。
保守的按年婴儿1.09%的出生率估计,倒推1-5岁的婴幼儿总数约为0.亿人,65周岁老人总数约为1.67亿,这部分移动互联网边缘人群的总数达到2.43亿,加上每年0.%的死亡率,以及人口老年化持续增长,婴儿出生率持续下降等因素,11.38亿这个天顶的判断还是比较科学的。
不仅是用户规模完全见顶,走向萎缩,更具参考性的用户使用时长也即将迎来大顶。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从年12月到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11.8%,到了年6月,增速已经滑到了6%,人均单日时长.2分钟。
当外向扩张进入瓶颈期,不仅大批仍在路上的草根创业者失去增长通道,存量池之争的加剧还彻底扭转了巨头之间博弈的矛头。通过资本拉帮结派,向内护盘筑墙的挖潜战,进一步恶化了生态内的竞争环境。行业格局全面固化,创新力量从革命体进化为依附于各大流量池头部企业的寄生体,流量进一步向行业巨头集中。
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基本消失的情况下,BATT的用户规模仍在成长,BATT占据全网的时长超过70%,其中BAT三大系的全网渗透率超过80%。巨头们碾过无数草根,甚至是部分独角兽的尸体获得逆势增长,围绕用户注意力的争夺已进入到白刃战。
当一个个体量庞大的互联网巨头塑造的主流应用场景,随时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时,现实社会中的复杂多元也同步被反噬进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中。从野蛮成长阶段对人性弱点的极致迎合者,到成熟阶段人性多样化的平衡者,越来越多细分服务场景与交易场景的加入后,主要流量通道
在日益被推向中庸化的过程中,稳定和固化才是其利益最大化保障。
这个过程并不陌生,移动运营商曾经就是为了打破垄断,激活产业而生的变革者,在完成移动电话用户的圈占后又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日进斗金,如日中天之势并不亚于今天的这些互联网头部企业。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移动运营商推成了基础管道,并拿走了所有的增值部分,移动互联网的管道化命运在新一波技术革命浪潮中也不会避免。
一个个聚拢了数亿人的广场,秩序的要求远胜过年轻人手舞足蹈的摇摆。公众在信息流的牵引下被放大的贪嗔痴,正在倒逼社会各个领域的响应速度。由流量巨头把持的超级广场内,充斥着“我要知道更多,快点给我答案,马上告诉我怎么做,怎么做最聪明……”的狂躁气氛与功利思想,传统厚重的商业模式在被迫加速中走向碎片化,过程走向透明,以更有参与感的方式来换取用户的注意力。
同样,这股不可忽视的线上流量也在倒逼政府政务工作的转型与迭代。越来越多针对个人用户的行政服务被迁移进线上超级广场中,响应速度变得更快,流程不断简化,过程走向透明。据统计,今年6月份MAU大于万的应用品类中,电子政务以.3%的强劲增长位居第一位,同样应景的还有在高考志愿填报带动下,高等教育类应用产品增长同样迅猛。在这些刚性的政务服务需求领域,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存量市场都是其增量市场。
冬天论?呵呵,在电子政务应用服务领域是不存在的。
越来越多的现实社会场景被纳入到“超级广场”的生态中,特别是泛金融交易场景和电子政务类服务的领域的扩展正在将相关行业的强监管制度延伸到移动互联网领域,而“超级广场”不断增强的社会属性既对政府职能部门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较大挑战,也为政府提升管理效率,增强政府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快反应时间,让政府面向个人居民的服务反客为主,提供了最合适的平台。
当主要流量入口不再是各种“亚文化”的集散地,或者某一类人群封闭打造的兴趣部落,而成为主流社会本身,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也就不再能容忍任何初期发展的“原罪”。在随时影响数亿人的生态里,任何围绕人性弱点和社会规则擦边球的试探都极易产生几何级的放大效应,其向社会结构纵深的扩散与冲击所造成的不稳定性的后果,要远远大于每个擦边球发起者所攫取的那点蝇头小利。
所以,近两年来,我们不仅看到流量入口把持者们诸如腾讯“科技向善”的自约性倡议频频发出,政府本身对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突出问题诸如,涉黄、用户信息安全,青少年沉溺游戏,网约车刑事案件高发,线上金融诈骗,线上非法集资等也在进行大力的专项整治。
7月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这意味着未来在国家层面将会有专业机构来引导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高度依赖迎合型生态的移动互联网上半场哨响。
2
“肉鸡”工厂正在掏空现实社会的“APU值”
在流量格局走向固化之际,围绕存量用户争夺的眼球经济已经进入“天王山”之战,巨头之间的流量防卫与进攻正变得更为惨烈。BAT三家传统巨头对移动大盘的渗透率均超过8成,BAT加头条系占全网用户的使用时长已经超过70%,在全网用户规模见顶下滑的趋势下,开始呈现此消彼长之势。借助短视频产品,头条系产品的月活跃规模增长幅度超过20%,正在快速靠近百度,现在来看格局改写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巨头们又是靠什么来让11亿多人平均每天留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接近6个小时的呢?在全网用户的增量使用时长中,短视频占据了大半江山,电子游戏紧随其后,电商与社交位居三四位。总的来说,还是兴趣类资讯、游戏娱乐和购物占据着人们碎片化时间。
相比全网用户被平均的日均6个小时使用时长,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95后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达到8.33小时。可以说年轻人除了学习、工作与吃饭睡觉的时间外,所有剩余时间基本都被黏在了移动互联网上。
为了能留住用户更多的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各个场景流量生态中,算法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其中要总结用户的行为轨迹,标签化用户的行为,分析与发掘用户的兴趣点,引导商业化的内容规模生产,推动向用户精准分发,在每个独立用户侧形成“个性化”的体验。
兴趣类商业信息流攫取用户时间的过程,就是其背后的算法与人性本身做斗争的过程。通过对人性弱点的迎合来逐步解除用户生理层的防卫,精准撮合内容对用户G点的高频刺激所形成的生理惯性与依赖,逐步放大了用户的贪念,消磨自主思考动力,推动用户进入到“贪嗔痴”的状态,成为沉浸在高频快感中不能自拔的“肉鸡”。
移动互联网用户被“肉鸡”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压缩用户的理性,放大用户的感性,让流量广场中的用户群充斥在感官化和物化的集体狂热中,并通过自我标签化来快速的刷存在感,陷入程序式的沟通模式中,交换着彼此的社交红利。人们相互之间留存的时间日益缩短,深层次的满足来自于对交往对象高频切换中适应自己感觉的积攒。
现实世界广泛存在的约束与线上世界无处不在的迎合日益走向冲突,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信息流正在遮断人们全面获取信息的方式,依附于信息流中的各类商业生态对个体时间无节制的争夺和攫取正在催生跨年龄层的宅文化和独处文化,削弱了人的社会属性,制造着现实世界中前所未有的孤寂与焦虑,也为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最大的红利。
在现实社会的各种规则之下,商业信息流的泛成瘾机制正在潜移默化的推动互联网用户内心世界与情绪反馈的感官化,而发达的线上社交网络,特别是带有原罪的各类陌生人社交软件为一颗颗骚动的心提供着最佳的实践舞台,规模效应的结果就是对传统伦理道德与婚姻制度造成了明显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巅峰十年,正是我国离婚率高企的十年。根据民政部于8月15日发布的《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年我国登记离婚人数为.1万对,达到十年来的最高点,较9年增长了16%。同时,登记结婚的人数为.9万对,是十年来的最低点。
北京一中院曾在年发布的《涉家事纠纷专业化审判白皮书》显示,在该院判决审结离婚纠纷案件中,婚外情占比近50%男方出轨比例占7成。一线城不仅是经济最为发达,是移动互联网高活跃度的重镇,同时离婚率也位居全国前茅。这其中,社交软件有着不可推卸的助推作用。
与成年人居高不下的离婚率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说患上了婚姻恐惧症。有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超过万的独居成年人,同时单身成年人超过2亿。这些都是虚拟与现实过度冲突下的直接产物。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迎合生态与兴趣类信息流的填塞最大化的攫取着个人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减弱了个人参与社会的能动性,其在线上营造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假象,正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和思想造成深刻影响。隐性囚笼下的“肉鸡”生活方式,更喜欢独处,不愿意受到婚姻的束缚,沉浸在发达社交网络的快餐文化中,更别提在合适的年纪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
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是处处充满挑战的生存现状,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令人喘不过气的高房租,难以实现的买房梦想,职场激烈的竞争,膨胀的欲望与短时间难以改变命运的现状进一步逼迫着年轻人在虚拟世界中去充当“王者”,在标签化的社群中抱团取暖,寻找慰藉,在迎合型生态中安然的丧着。
除了被套牢的时间,被掏空的身体,被麻木的精神外,移动互联网还在掏空年轻人的钱包。汇丰银行公布一组数据显示,90后人均负债12.79万元。在美国上市的一家金融贷款平台数据显示,中国申请消费贷款者中约85%是年后出生:24%是80后,7%是85后,37%是90后,12%是95后,4%是00后。
根据部分消费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0后群体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3.48%,以贷养贷用户占比近三成。在贷款渠道方面,除了信用卡、花呗、白条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将手伸向了网贷。
各类场景兴趣类信息流背后裹挟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手段,正在将中国的年轻一代不断变成“负二代”和“债二代”,让他们在接踵而至的短暂快乐中,滑向被阶层深度锁定的桎梏。一张张日渐佛系的年轻面孔背后,是一个个被掏空和束缚着的灵魂。为了部分商业机构短期的增长去透支年轻一代的时间、精神与潜力,我们社会后续的发展又将靠谁来负重前行呢?
3
新红利在“反人性”战场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对于货币政策的依赖,已到了几乎难以逆转的地步,主要发达经济体正在相继进入负利率时代。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领头羊,德国国债是欧洲最重要的管理国债的工具,今年30年期国债首次出现负利率。不仅仅是德国,欧洲地区除英国外主权债权已全面陷入负利率,占据了全球负利率资产的43%。
在亚洲,作为全球政府债务最严重的国家,日本央行在最新政策会议上继续维持利率-0.1%不变,通过负利率压低其12.57万亿美元庞大体量国债的利息支出。当然最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是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低于2年期国债利率的倒挂现象所引发的对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预兆的担忧。
美国的国债总额已经超过22.5万亿美元的天量,按照美国债务管理办公室对美国公共债务的“最新预测”,以特朗普政府承诺的年美国基本赤字降为零开始,美国发行公共债务所筹全部资金就将全部用于支付净利息,进入到真正的“庞氏骗局”阶段。
届时,美国将面临与日本一样为数不多的选择,将国债利率降为负来压缩偿还每年用于支付利息的开支,确保经济的正常运转。目前全球负收益债券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4.1万亿美元,全球主要经济体跑步进入负利率时代的背后反映两个残酷的实质问题:
第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台高筑,已经到了通过负利率手段来维持经济运营的非常规时期。其二是全球消费市场需求不畅,又或是说趋于饱和,已经难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消化政府新增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成本。这正是美国发动贸易战,在全球制造不稳定因素,推动美国优先策略的根源。
绕了这么大个圈,从趋势上和大家一起看清正在逼近事实,今天我们面临的寒冬离谷底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5年,全球经济在存量搏杀,债务转移的博弈中大概率会进一步下探,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某个人能置身事外。我们已经在中国经济30多年来高速增长的红利期过惯了安稳的日子,一切都觉得理所应当。当经济危机有一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身边时,有多少人能全身而退?或者年轻一代是否能在现实与虚拟的冰火冲突中成为有担当的一代,大家现在心里应该都是没底的。
作为寄生在人口红利,经济红利和产业红利之上的产物,移动互联网借“泛成瘾”机制单向索取的成长体系有着明显的边界,红利耗尽之日,便是其停止生长之时。迎合型商业生态围绕存量池更为激烈的竞争正在加剧对用户的消耗,这种消耗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削弱了用户面对现实世界日益增加的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抗风险能力。
当这种消耗开始实质性的影响到用户在现实世界的生存状态,并具有普遍性和恶化用户自我调节与平衡的矛盾时,移动互联网将会迎来深化发展阶段的周期性反转,即从极致迎合到反向约束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对全网用户规模性消耗所引发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层面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