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史的巅峰对决,解读不一样的垓下之战 [复制链接]

1#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中国的历史中,为了江山社稷,爆发过无数次战争。在中国浩长的历史中,最巅峰的对决应该是楚汉“垓下之战”。这场战争的指挥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一方是被后人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一方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国士无双”的韩信。

项羽与韩信两人在交手之前,都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名将。但是终于在楚汉战争中的公元前年十二月的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史称“垓下之战”,这场垓下决战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军队的人数的多少,不是战斗力的强弱,而是战术战略的部署。其事件主要记载与司马迁的《史记》。

垓下之战前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项羽迷之自信,导致四面楚歌

项羽迷之自信,在战略明显处于劣势的形式下,不寻求突出重围,而谋求决战,试图一举击溃汉军。按司马迁《史记》记载,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带兵十余万,主动对汉军发动进攻,韩信先去迎战,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孔,费两翼向项羽穿插,楚军受挫,韩信率军迅速向前反击,大败楚军于垓下。并完成了对剩余楚军的合围。此战,韩信并没有动用,刘邦和绛侯、柴将军的后备军队就已经击败了项羽。

很多人对垓下之战有一种本末倒置的观念,认为是”四面楚歌“导致了项羽的战败,其实恰恰相反,是项羽战败导致了”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是因战而异的,如果项羽前面的出击重挫了韩信,那么四面楚歌不会有任何效果,四面楚歌对一只胜利的军队是无效的。而对一只败军,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

关于虞姬之死的不同见解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而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和垓下歌》(少部分史籍记载,有争议)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来在无虞姬踪影,后人据此推测虞姬自刎身亡,是为历史著名桥段“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的悲壮情景。但是笔者对此有不同见解,读项羽的《垓下歌》,不难读出项羽的潜台词是:“向我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如今走到了绝境了,虞姬虞姬你该怎么办了?”而从后面的事实上来说,四面楚歌后,项羽决定连夜突围逃跑,但是不决定带虞姬突围,才会发出“虞兮虞兮柰若何?”之问,项羽不带虞姬突围,那么虞姬的结局会有2种,第一,死于乱军之中,第二,被汉军俘获。而大概率是被汉军俘获。这点项羽深知,所以为了虞姬不落入汉军之手,项羽对虞姬自刎是漠视的;更有可能是项羽下令虞姬自刎。(如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如项羽真是儿女情长的人,他不应该问虞姬怎么办?而应该直接带虞姬突围,或者让虞姬自生自灭。

非项羽不肯过江东,实不能过江东

韩信将项羽合围于垓下之后,为减少自身战斗伤亡,辅以四面楚歌瓦解楚军士气,并秉承“围师必阙”的兵法原则,给楚军一条生路,而项羽见势不妙,迅速决定连夜突围。

司马迁《史记》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曾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但是真实情况是不是项羽不肯过江东,而是项羽不能过江东。项羽虽然在乘夜突围,但是手下八百人,只余百余人,且死死被骑将灌婴以五千骑咬住,项羽并没有摆脱汉军,期间曾发生多次战斗,项羽也是伤痕累累(个人认为其中田父指错路之说不可信,)最后在乌江边上被汉军追及,以是无路可走,项羽也是心灰意冷,自觉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他毅然冲人汉军阵中,杀死汉军数百人之后,从容地自刎而死。

事实上来说我觉的乌江亭长可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用来承接项羽自刎前的遗言。因为于情于理,项羽既然选择了突围,怎么突然会生出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的感觉。若项羽真的觉的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么他就应该下决心战死垓下,那里还要跑到乌江自刎。只能是项羽跑到乌江之后,无路可逃,最后选择自刎,才合乎情理。

司马迁的《史记》关于垓下之战的记载应该的司马迁根据史料,在不改变结局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大家觉的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