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城用了近2000年,为何到了清朝就失去 [复制链接]

1#

上古时期,水患不止。尧帝命令鲧治水,鲧在河流两岸建造起了高高的堤坝,堵住了河水,解决了一时之困。

可是河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涨越高。最终漫过了堤坝,使得无数百姓受灾。因此鲧被舜赐死。舜帝上台后,让鲧的儿子大禹来治水。

大禹反其道为之,不再修建高高的堤坝,而是将堵改成了疏,最终缓解了多年的水患,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堵不如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未必就是最好的办法,顺势而为,或许才有奇效。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的北方边患问题,到了清朝能够很好地解决了。

一、清朝以前,对边患一直采取的是阻挡的方式。

从周朝开始,北方边患问题就已经是中原王朝最担心的事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被北方的犬戎给灭了国,这才进入了东周时代。

到了战国时期,大伙儿依旧被北方的匈奴欺负。为此,各路诸侯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新建长城。把匈奴挡在各自的长城之外,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秦始皇一统江山以后,更是把秦长城、燕长城、赵长城全都连在了一起,组建起了万里长城,以此抵御外敌。这么一来所要消耗的民夫、兵力、粮饷那都是相当可怕的,显然不是什么好办法。汉朝沿用了秦朝的办法,不过他们加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亲。可惜和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你不断送女人过去,最多只能增加人口。可人家肚子饿啊,饿了就得南下抢掠。汉武帝时期刚了一把,用卫青和霍去病为大将,把匈奴人打得载歌载舞。可是汉武帝老死以后,匈奴又跑过来犯嫌了,没办法,人家日子过不下去了,只能南下打秋风。到了三国时期,依旧靠长城抵御外族,消耗甚大。晋王朝统一才50年,结果人家北方各路民族就打进来了,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惨况。

隋唐前期靠武力打,后期也只能被回纥、契丹等民族欺负。宋朝一直遭受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蒙古欺负。

明朝的时候,重新修建了明长城,朱元璋还派了一票皇子在北方守着,防止北元王朝南下夺回中原的地盘。

从周朝一直到明朝,对北方少数民族,要么是打,要么是防,总之是耗费巨大,收效甚微,跟清朝的效果,的确是没法比。

二、清朝时期,几乎不存在北方边患的问题了。

清朝是个很特殊的王朝,不管多少人贬低这个王朝,可他们到底也统治了中华两百多年。咱们的老祖宗都是在人家手底下活下来的,哪个人的老祖宗没挂过辫子呢?

清朝之所以没有边患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本身就是边患!明朝对边患问题采取了失当的举措,因此导致清朝入关,夺取了天下。

清朝自己就曾经占据东北这一块,所以东北这一边的边患问题,那是被解决了。所以就剩下了北方和西北的问题了。

那么清朝是怎么处理北方边患问题的呢?他们采取了联姻的方式。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三代帝王清一色都娶了科尔沁蒙古的女人做媳妇儿。

其中皇太极的媳妇儿庄妃,就来自科尔沁蒙古,他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奶奶。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那就相当于清朝有一半的江山是科尔沁蒙古的,那人家当然要为自己的江山守土开疆了,咋可能会南下入侵自己的江山呢?

此外科尔沁蒙古臣服于清朝以后,他们还帮着清朝合伙将察哈尔蒙古给灭了,这么一来清朝北方的边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至于清朝的西北地区,那边患问题其实是层出不穷的。从康熙时期的噶尔丹,到雍正时期的罗卜藏丹津,再到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以及慈禧统治时期的阿古柏集团等等,全都是清朝需要面临的西北边患。

所以说不是清朝没有边患,只是边患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大北方,变成了西北一隅,这就算很不错了。

三、和亲和联姻的巨大区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从汉高帝刘邦开始,双方就已经开始通婚了。而且汉朝出的女人身份都不简单,至少名义上都是公主或者郡主级别的贵族。

看似和清朝的联姻政策好像很类似,但实际上效果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是你送女人给人家,还有一个是人家送女人给你,你说差距大不大?

你送女人给人家,解决不了人家吃喝的问题,人家照样还是要南下打你。因为人家觉得你只是送了个礼物过来而已。

至于人家送女人给你,虽然也解决不了人家吃喝的问题,但是这已经是一种臣服的姿态了,这说明人家服气你的管理。

而且你要是重视对方的女性,让对方送来的女人,成为了帝国的皇后,乃至于是太后,那情况又不一样了。至少让人家觉得,这江山的皇帝,有一半的血统是他们的。

说到底,和亲是你实力不行,想要讨好人家。联姻是你实力强大,想要借助人家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当然是借力打力,来得更加有效果了。

总结:清朝的民族政策已经算蛮成功了。

清朝虽然跟蒙古处于联姻关系,但是他们不允许蒙古入关生活。为啥?因为蒙古还需要帮他们守卫边疆,毕竟再往北,还有一帮不怕冻的老毛子。

至于对汉人,清朝也积极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开科取士,笼络了一大帮读书人,对前朝官员照单全收,又笼络了各地官员。

因此清查后能够存在两百多年,在民族政策的大方向上是值得肯定的。堵不如疏,过去如此,今后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清史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