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历史名言,看过三国演义的同仁们耳熟能详,此句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魏国权臣司马氏的篡位野心已被天下人所共知,这句话也被后世用来比喻阴谋家的野心昭然若揭,谁都知道。然而,司马昭却没有篡位,这是为什么?
最终由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了大魏皇帝之位,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晋王朝。其实,早在曹操当权的时候,曹操就叮嘱过儿子曹丕要防着点司马懿。曹魏政权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的时候,就有大臣向曹叡提醒过司马氏的篡位野心。即便如此,曹魏政权最后仍然被司马氏夺取了,到底是为什么呢?
高堂隆预料司马氏篡位,曾两次劝谏魏明帝曹叡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堂隆。高堂隆是曹魏时期非常有名的大臣,他是西汉伟大的经学家高堂生的后代,提起高堂生大家或许陌生,但是《礼记》,大家都耳熟能详,高堂生就是《礼记》的最早传授者。高堂隆他在少年时是太学学习的生员,泰山郡太守薛悌任命他为郡督邮,相当于现在的纪委部门。
当时泰山郡的督军和高堂隆的上司薛悌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分歧,互不相让,不仅骂骂咧咧大声直接呼叫薛悌的名字,还非常严厉地训斥他,薛悌当然很不满,这时候高堂隆站出来了,按着手中的佩剑,怒气冲冲地训斥督军,说督军直接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呼叫上级的名字,是不礼貌的,按照礼仪应该受到责罚。
督军知道高堂隆说得有道理,搞得他不好下台,薛悌为了避免尴尬,也赶紧制止了高堂隆,双方都做出来让步。后来,高堂隆知道得罪了上级,不好办,所以干脆跑到济南避难。由此可以看出,高堂隆不仅敢说话、直言不讳,而且还是比较有远见的。
后来,高堂隆毕竟是名人之后,在公元年,得到了曹操的委任。七年后,即公元年,曹操去世后,身为东平侯的曹徽不仅不悲痛,反而还到处游玩狩猎,当时很多大臣都不敢说话,但是高堂隆却敢于站出来严厉劝谏东平侯曹徽,做到了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
曹操去世当年,曹丕即位,建立了魏国,结束了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公元年,曹丕任命高堂隆为平原王曹叡的王傅,公元年,曹丕因病去世,公元年曹叡即位,给曹叡干了5年王傅的高堂隆又得到晋升。
曹叡准备登基之前,大臣们认为,应该大肆庆贺一番,而高堂隆却持反对意见,认为古代尧舜正式因为喜欢安静,才会受到后世的敬仰,曹叡应该效仿伟大的尧舜,低调一些,不适合大肆庆贺,结果高堂隆的意见得到了曹叡的认可,一个刚登基的君主,能放弃大摆宴席庆贺的事宜,由此可见高堂隆的分量是很重的。
公元-年,在这四五年间,魏国战事稍有缓和的迹象,曹叡这时候就座不住了,开始大兴土木,主要事迹有不惜劳民伤财取回长安大钟,建造陵霄阙,重建九龙殿等,高堂隆也极力劝谏曹叡不要劳民伤财。
在刚开始建造陵霄阙的时候,有很多喜鹊在陵霄阙上面建造了鸟巢,曹叡问高堂隆这是什么原因。高堂隆解释道:《诗经》里面说,喜鹊筑窝,鸠鸟居住,意思就是鸠占鹊巢。正在兴建的陵霄阙本来是给大王您居住的,可是上天预测会有异性人住进去,这是上天在提醒您,该有所防备了。高堂隆通过夏商的亡国和太戊、武丁的兴盛,提醒曹叡应该停止劳民伤财的行为,崇尚节俭,执行德政,减少徭役,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更加富强。从高堂隆这一次劝谏可以看出,有提醒异性篡位的迹象。
再后来高堂隆得了重病,已经没有办法写字了,只能口头向曹叡表奏,表奏的内容是:苍天已经发出了警告,皇宫里面燕子巢穴中发现了两只全身艳红的怪鸟,这是魏国最大的新闻了,应该防止官僚权力过大,避免祸起萧墙。我建议,让各大诸侯在封地内建立军队,分布在全国各地,保卫皇室中央安全。高堂隆临终前的遗言,大家听起来可能感觉是封建迷信,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还是很有道理的。
咱们来看一下曹叡即位前,曹丕留给他的四位辅政大臣,曹真、曹休、陈群等都已经去世,只有司马懿仍然在世,掌握着大权,并且挺到了公元年。从这里能推敲出来,能篡夺曹魏政权的只有大权在握的司马氏了。然而曹叡虽然对高堂隆的病逝万分悲痛和惋惜,但是他没听取高堂隆的建议,增加其他诸侯的权力,导致最后司马氏的权力越来越大,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埋下了伏笔。
司马昭篡位野心昭然若揭,为何不称帝?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早年就追随父亲司马懿和蜀汉打仗,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三国时期魏国第三位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到高平陵去扫墓的时候,起兵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夺得了曹魏军权,而后大将军曹爽的职务被剥夺,曹爽后来也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被杀。
司马昭此事也因率兵保护后宫有功,增加封邑一千户。司马昭的哥哥大将军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继承了他的大将军职位,控制着国家大权。后来,司马昭被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封为晋公,但是司马昭多次拒绝,由此可见,司马昭是多么低调和老谋深算。
曹髦眼见司马昭掌握着国家大权,自己说话有时候都不算数了,于是打算采取措施罢黜司马昭,事情被司马昭知道后,曹髦带兵杀入司马昭府邸,奈何司马昭早就收到消息,防备好了,最终曹髦被成济被刺死在了战车上。
后来司马昭上奏太后,解释说到是因为成济私自闯入兵阵将曹髦杀害,太后也听信了司马昭的话,下令诛杀成济三族,就这样忠心的成济成为了替罪羔羊。其实凭借司马昭当时的权利,篡位称帝完全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为什么不称帝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称帝需要需要从长计议,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才敢实行。从公元年司马懿扳倒曹爽开始,到年废曹芳立曹髦,到公元年司马昭设计杀害曹髦,短短11年间,曹魏政权才落到司马氏手中,但是当时朝廷仍然有很多文臣武将是效忠曹魏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司司马氏一旦篡位,将没有回头的路,如果贸然行动,名不正言不顺,又控制不住局势,称帝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司马昭当时出于篡位成功概率考虑,还是放弃了。
其二,全国局势不稳,外患未除。虽然蜀汉核心人物早已不在,但是蜀汉连年北伐,仍然威胁着曹魏的统治,如果司马昭坚持篡位称帝,则可能导致朝廷内部亲曹派联合蜀汉对抗曹魏,如果他们里应外合,对司马氏的统治将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出于这点考虑,司马昭坚信,攘内必先安外,要篡位,需先平定外部蜀汉政权的威胁。
其三,年事已高,无福消受。司马昭设计成功杀害曹髦的时候,他已经49岁高龄,紧接着,年,司马昭成功灭亡了蜀汉,那是他已经52岁了,而且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篡位称帝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各种各样的变故,身体条件的不允许,让他把篡位的机会让给了后代司马炎。
其四,地位崇高,没必要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留下万古骂名。历代来说,篡位是很不光彩的一件事,特别是朝廷内讧。司马氏作为魏国的权臣,应该一心一意效忠于朝廷,皇帝对司马氏也可谓是非常好,地位仅次于皇帝,谋朝篡位只会让其背上历史的骂名。好不容易熬到了50多岁,没过几年皇帝瘾就去世了,还背上万古骂名,这是司马昭所不想的。
其五,给儿子司马炎创造篡位创造条件。
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
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杀死曹爽夺取政权后,这时候的曹魏帝王只是一个小孩子。于是曹魏政权全部落入司马氏手中。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长期掌控朝政,为司马炎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司马昭的不称帝,经过司马氏三代的努力,司马炎篡位可谓是水到渠成,外部忧患已除,内部大权在握,终于在公元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让位,建立了大晋王朝。
参考文献:《礼记》《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