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南宋落寞画僧,作品在日本被奉为国宝 [复制链接]

1#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nb.ifeng.com/a/20190819/7611089_0.shtml

禅画,具有随意性,简洁性,超越性和故事性的特点。在中国画坛总是有意无意被忽略,与文人画相比,更像是被冷落的妃子,然而,寥寥可数的禅画家们的作品却具有非凡生命力。

讲座图片之一

禅画始于唐朝王维(据说山水画尤其是南宗文人山水画也起源于他),发展于唐朝末年的贯休(浙江兰溪人),兴盛于南宋的梁楷,梁楷曾居住在杭州,牧溪也生活于杭州。

至今,百度百科的词条里,牧溪的身世依然为谜。然而,上个周日上午,浙江图书馆有场讲座为『牧溪』而设,那么,有些问题就会在这场讲座里得到解答。主讲人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书画院特聘画家卢家华老师。

主讲人卢家华老师

僧法常,号牧溪(—),俗姓李,蜀人(梓潼人),性英爽,嗜酒,受同乡画家文同影响。公元年,蒙古*破蜀,川乱,牧溪随难民到杭州,后出家为僧,师从径山寺住持无准师范(梓潼人),年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到径山寺向无准师范学习佛法,年回国,与牧溪为同门师兄弟,其回国之际,牧溪赠以『观音』『松猿』『竹鹤』三轴,(此三轴现完好保存于日本京都大德寺内),自此后,牧溪的作品在国内没有得到重视,在日本却推崇备至。牧溪五十岁后住持西湖边的六通寺(现六通宾馆所在地)。牧溪虽身在佛门,却心怀朝*,因怒斥奸臣贾似道遭到追捕。后隐姓埋名,禅林艺坛则遍传他的死讯。直到贾似道败绩,牧溪才重新露面,这时已年过七旬。

讲座引导牌之一

这是讲座里关于牧溪的简介,为徐建融先生梳理,考证所得。徐先生著有『法常禅画艺术』一书,年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那个战乱不息的年代,即使南宋都城杭州也不会是世外桃源,身处半壁江山之下,有几人可以安贫乐道,而忘记家丑国恨呢?

牧溪的画在中国仅有十多幅,在日本可以查证的却有余副,堪称代表作的都在日本。而且他的作品对整个日本的文化史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到浮世绘的绘画理念。他的画作在日本被归位上上品,其中的『六柿图』被奉为日本『国宝』,而且,这幅图的影响远达西方,意大利19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深受此图启发,一生致力于深含『禅理』的画作。

乔治莫兰迪的作品之一

『六柿图』的画面简洁到无法再简洁,极平常的六个柿子以不同的角度摆放在画面中,它们仅有黑白两色,却绝不雷同,只是在黑白两色中调和与过度。最后面左右的两个柿子又几乎完全不着色,只是简单的线描,却是富于变化的线条制造出质感的物体。整幅画上留天,下留地(多符合咱们传统的绘画标准),柿子用色又少,留给观者的是大片空白,也许,这正是『禅学』最高境界吧。莫兰迪也是如此,几乎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一生作品绝大多数为静物,画面里的一切都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而震撼力和直抵内心的快乐与优雅。看来,东西方艺术家们遵循内心的表达诉求是一致的。

牧溪六柿图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六柿图』,却一眼即被震撼——如此简单直白却感动心灵的画作诞生在南宋,那个被历史长河凐灭几百年的朝代里,笔墨已经不再是笔墨,在禅画作者的笔下,中国画开辟出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却也可以用我们的毛笔和墨构建一个个极简的物体,后者严重超出我对中国画故有的认知。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花,无非般若。』——世界也许原本很简单,所有的复杂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的态度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