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目前奢侈品消费能力独一档的国家,俨然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大财团极力争夺的战略要地。今年4月,根据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数据分析得出,在年,中国消费力量占比将来到全球奢侈品消费的40%,几乎囊括半壁江山,而品牌为了能够稳稳扎根于国内,必然会极力迎合消费者的诉求。
例如来自欧洲的一些时装品牌会对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进行大幅度的本土化改造,然而改造的动机并非是针对中欧女性身材比例上的差异,而是瞄准了国内多数女性对时装异常单一的审美观,以及严重同质化的消费心理。
由此也就引出了这一话题,什么是审美同质化,如何去定义审美同质化,如果以大的方面来看,这一问题可以看做是消费市场格局变动所引发的蝴蝶效应,自“千禧一代/Z世代”成为全球热词伊始,这一群体逐步地站上了时尚消费的金字塔尖,各个品牌为了在趋势的洪流下不至被边缘抛弃,也纷纷走上了年轻化的改革之路,而这样略显趋同的方式,又在一个偶然却又必然的情况下促成了风格上的间接“统一”。
如果以小的方面来看,审美同质化最具象的表现则在于同类单品与服饰的大面积出现,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当属国际四大时装周,作为世人瞩目的业界盛事,时装周的魅力除却秀场上的新品发布外,秀场外的街拍搭配同样是不容错过的视觉享受。然而在近些年,场外街拍的吸引力,却不由分说地被充溢着同款同类的风格所减弱,市场上最为Hype的单品周而复始的一次次出现,过度叠加造成的审美疲劳掩盖了款式自身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媒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的街拍特辑中,类如TripleS、TrackTrainer等在内的一系列ChunkySneaker几乎呈现了霸屏的趋势。
审美同质化现象,既有着以上种种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样也会存在内部环境的长时间影响,而在二者相比较下,内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会更为具体地表现在某一地区或国家。抛开先天条件,审美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借助文化教育的助力,在尚未形成独立意识形态期间,文化教育对个人的想象力、鉴别力、敏感度以及视野的开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又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审美,以至最终形成完整的认知。
有了这样的逻辑,去探讨内部因素对于形成审美同质化的影响,会更为清晰。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又是解读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所在,国内目前存在的审美单一化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球鞋领域、潮流领域再到更为细分化的时尚领域,均无法跳脱同质化的圈层(指消费层面),而前文提到的关于某些欧洲时装品牌来到中国后的本土化改造,会更加现象地说明这一问题。
这些品牌所面向的固有消费者,会因肤色的原因而放弃色彩明艳的衣物,而无袖的上衣和紧身装也同样因为受制于身材,不在她们的考虑范围内。明确了这一人群的消费心理后,设计师们会使用一种相对保守的思路进行细节上的改造,在保证设计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以低饱和度的面料替换先前的明亮面料、原本无袖的款式改为适宜长度的有袖,甚至会重新规划产品的视觉比例,以此迎合国内多数女性消费者的审美追求。
我们大可将这一问题归根于人群自身的局限性,甚至将它定义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毫不为过,但在浅层的表象下,那些未曾被人提及的细微之处,却犹如滴水穿石一般累积着影响力,审美同质化的形成,与社交媒体亦或人群局限性之间固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就如前文所指,审美意识的诞生与延续,同样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最终成形,却是与耳濡目染、根深蒂固的教育形式有着莫大的关联。
在教育这一偌的体系中,我们自是无法事无巨细地一一解读,仅就针对于审美的范畴以“语文、设计”两方面为例来进行探讨,以现实存在的情况和一些人群的经历来论证这一观点是否具备说服力。
以语文教育为例作为出发点,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中被定义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所谓语文教育,即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学,使人从无数经典的文本中汲取养分,在习知语言逻辑与丰富语感中,提升自身言辞的高度、思维的广度,以及洞察的深度。
在我们儿时的语文课本和试卷中,频繁出现的两个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这段话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样的设问在语文教育中(尤其是基础语文教育)是尤其稀松平常的存在,对于经典的文献和文章作出解读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如若这样的解读被贴上了“标准答案”、“踩分点”这样的标签,那么解读的意义便成为了目的性、功利性的被动,失去了本应该有的自主和独立。
20世纪实验艺术先锋派人物杜尚曾谈到,是受众在创作一件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件作品同多年前人们所看到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件作品的意义永在变化,它取决于不同观众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不同看法。
马塞尔·杜尚
没有一成不变的作品,也因此不存在忠实于原作的解读。
我们无权在这里罔谈语文教育的林林总总,只是在细节处探究它与审美养成的微妙联系。偏向于模式化、程序化的方式,贯穿于几乎每一个人的基础教育经历中,长时间浸润于既定的“标准答案”体系,会自然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同时,它又会与不断成长的独立意识相互碰撞和对立,有的人或许会在对立中转变,但大多数人会循着那条划定的标准道路始终走下去。
而处于另一大领域的设计也有着如此的现状,作为同样范围宽广的行业,此次我们的观点以服装设计为主要方向,邀请两位有过亲身经历的设计师朋友,分享了各自对于国外时尚教育(设计方向)的感悟,而她们分别于伦敦和纽约的经历,也有着地域特性的不同,进一步展现了地区性教育方式对于审美养成的影响。
设计师Yiming就读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时装设计专业,作为前卫与新锐的代表,伦敦的城市气质也自然而然地传递到了坐落于此的学府中,院校对于创意和独立性的推崇是Yiming在求学期间最为深刻的记忆。
UniversityofWestminster
“刚刚入校之后,老师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一件衣服,要求你做一个东西,他只会和你说,我要你到达到这个要求,但是你可以有十种方法去做,随便你,这样的话更多的是在发现你自己,因为你要去尝试很多方式,你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当你用了五六种不同的主题,你就会大概发现,为什么我每一次都是往这个方向走,为什么每一次都会有这一步,可能你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这会是你喜欢的东西,等你发现之后,你已经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什么风格。“
“朋克教母”viviennewestwood同样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大学
引导式的教育理念是在开放的环境中给予学生最大化的自由,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就像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它不会让教学的模式固定不变,不会让学生去上一模一样的课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方向,这一方向并非导师给予你的,而是你自己的发现。同时,Yiming也借此聊到了国内同专业的一些话题。
“我了解到的,服装这一块儿,国内的一些设计院校,在一开始会教你理论,就是那种你在电脑前可以完成的东西,同样也是将来在工作中你会面临的,大部分实际的东西,它会一开始就给你这些,比如一件衬衫怎么做、一条裤子怎么做,你要完成这个,你需要怎样的一个步骤。”
截然相反的两种理念多多少少会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走向,大部分的服装院校或许还是会更看重成绩和结果,而结果与过程本应是连贯性的裙带关系,却在目的性极强的理念中成为了相对的产物,如果你仅在乎成品的话,你就不会在意过程,相反,如若你缺失了过程,你就很难做出好东西。
由于预科在圣马丁就读的关系,她也谈到了自身对于这座顶级学府的看法,作为伦敦最负盛名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圣马丁对于学生们的教育方式称得上是“放纵”,它不会教你太多的东西,学院希望的是你自己去做,没有框架,没有束缚,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更为狂放自如的概念与诡谲难辫的创意,每一年的圣马丁毕业秀总会出现一些让人惊掉下巴的作品,Yiming自己也说:“圣马丁的毕业秀很多人看到都会惊叹,天呐这还是衣服吗,所以说圣马丁甚至不会要求你必须做一件衣服,只要你想,即使最后出现的东西是空气,但如果过程是有趣的,就是可以接受的。”
诸如在今年5月底的圣马丁毕业秀上,设计师FridrikTjaerandsen以巨大的气球做出的一系列单品,在全球掀起了热议。
FridrikTjaerandsen毕业作品
只要过程有趣,结果或许没那么重要。
本科就读于纽约时装学院(FIT),其后前往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继续深造的设计师JiaQuan有着英美两地不同的体验,她的亲身经历也看出了不同地域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LondonCollegeofFashion
“美国的时尚教育更偏向引导学生往商业化方向发展,说白就是更在乎设计的市场价值。这带来的优点就是设计师基本功往往比较扎实,而相应的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很多商业设计师,像CalvinKlein、MichealKors这一类的,但很少出*才设计师。英国就比较像散养,老师也很随性。会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去做东西。这种教育优点是有更大的自由去做想做的东西,缺点是过于发散对设计师而言就很难接上地气了毕竟设计最终还是美学和商业的平衡。”
在JiaQuan的叙述中,英美两地的教育方式有了较为直观的认知,在它们各自鲜明的定位下均有着各自的局限性,但也恰恰是这样的“局限性”,方才造就了多元化的纷繁体系。同样的,在过程中,JiaQuan也提到了国内外时尚教育存在的一些差异化。
“毕业回国后和一些在国内读本专业的人接触下来感觉国内专业会严格限制每个课题的主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