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代皇帝以武立国,为何却不设立专门培养军 [复制链接]

1#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朱元璋以武立国,为何统一之后没有建立专门的武学机构来培养专门打仗的*事天才呢?这样也不至于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后来甚至是无将可用了吧,那么这究竟为什么呢?

其实不光光是朱元璋,每一位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帝王上之秦始皇,下至满人大清,都是以武立国,但是却以文治国。曾今的秦始皇强力推行以法治国,却没想到越来越失去民心,最终丢了江山,那么为何不建立起专门培养*事人才的机构?一来保家卫国,二来镇压平叛?

最早的*事家诞生地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培养*事家的地方,最早的诞生之地便是春秋战国时的兵家,其培养的*事奇才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用兵如神,杀敌如魔”是其在大家心中刻下深刻的影响,据说是起源于兵家至圣孙武!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握奇经》等。

兵家培养出来了许多的春秋战国名将,但是其并无具体的培养体系,但是却是“诸子百家”中最为强大和耀眼的一家学派,为整个春秋战国都输送了大量的*事人才!这便是*事家最早的起源了。

武则天开创武举!秦统一全国之后,为了统一思想,焚书事件将大量的兵家学说著作等焚烧一空,这才致使后来的兵家学派势微乃至逐渐消亡。

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兵家”仿佛是出现了一丝转机,武则天首次开创“武举”。

我国古代的科举,历来分文科和武科。文科的科举开始于公元年(隋文帝大业三年),废除于公元年(清代光绪三十一年)。

武科的科举称为武举,是唐代武则天称帝后十二年(公元年)开始的。武则天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亲自考试贡生,责令九品以上官和百姓可以自行举荐。

武举由掌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械、*令之*的兵部主管。凡是练习武艺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的项目主要是射箭、马枪、气力等项。

武举首先考察的就是力气,考核中有开弓,武刀,掇石三项,开弓分48公斤,60公斤,72公斤。刀有80斤,斤,斤,必须贴前胸和后背刷出花,清朝武状元徐华清训练用刀就达到斤。掇石就是搬石头,有斤,斤,斤,考试时必须把石头从地上提起来,起码得和膝盖高,更猛的可以高到胸口。

唐代武举要求背着四百斤的米走二十步,宋代弓箭手要求能开七十三公斤的弓,光是力量的要求一般人就根本无法做到,即使是民间的武术高手大多也可能在武举的第一关遭挫。

比如气力中的负重一项,规定考生须“负米五斛(古代十斗为一斛),行二十步”,达到这个标准才算合格。

武则天通过严格的考试,广选武举人,使他们成为*队的骨干力量。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武则天开创的武举,仅仅只是为培养*队的骨干力量,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兵,而不是将!

为何不培养*事家?其实我们会发现近乎秦之后所有的王朝当然也包括朱元璋所开创的大明王朝,都仅仅只是养兵,而非养将。

一来是*权才是皇权的保证,皇家自然不敢轻信他人去带兵做将。

二来一般开国之后,都是讲究以文治国,“以武定国,以文治国”才是我们的传统,就像秦始皇“聚天下之兵铸就金人十二”便是这个道理了。

三来“乱世用重典”,和平年代当然是想着安稳过日子,但是一旦没有了战争,这*事家又如何才能培养出来呢?

以上便是老梁的拙见了,大家觉得呢?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新唐书》、《明史》、百度百科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