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影评人,小罗最近被打了两次脸。
一个月前,看见国外影院相继复工的新闻,我跟朋友频繁抱怨。
我以为,国内的影院迟迟不能复工,是因为相关部门尸位素餐,害怕担责任。
结果?
到现在,永远标榜自由,以经济为主的灯塔国,实际上并没多少影院能真正复工。
反倒国内,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影院稳扎稳打,复工率已经是灯塔国的四倍多。
这是我被第一次打脸。
影院复工后,由于票房成绩不佳,我又开始担心市场的问题。
谁都知道,要想把大部分观众拉回影院,必须得靠大片刺激。
那时,我跟朋友说,行业要想真正复苏,必须得靠好莱坞。
结果?
这部电影的上映,是我第二次被打脸——
《八佰》
耗资数亿,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制作。
在已经拍完,且尚未泄露资源的电影里,《八佰》是阵仗最大的作品之一。
按照商业规律,如果它的最终票房达不到十几亿,就会面临亏钱的危机。
那么,它的片方,为何还要在这变幻莫测的特殊时刻,做第一个吃螃蟹者?
难道,他们不怕被*死?不怕因为疫情,导致血本无归?
起初,我以为是他们犯蠢,在发行策略上出了问题。
直到,我看完了整部电影。
我才终于明白,他们的信仰,他们拍《八佰》的意义。
除了票房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更令人尊重的东西。
1.旁观者
以下内容含剧透
《八佰》的序章,是从一位旁观者开始的。
这位旁观者,名字叫端午(欧豪饰)。
端午,并不是*人,而只是一介普通的农村孩子。
某日,端午报名参加乡里的保安团,去往了上海。
目的?
名义上,他说自己是为了帮忙打扫战场。
可实则,他只是作为乡下娃,想要见见世面,一睹东方巴黎的模样。
我在老家读过私塾
没出过县城
我就想看一眼上海长什么样
然而,当端午抵达上海时,他看到的一切,却并不美丽。
他走在街上,眼前没有灯红酒绿,只有灰尘和血,以及遍地的尸体。
一九三七年,日*进攻上海,国民*府出动八十万*队,誓死抗敌。
三个月后,中国伤亡三十万,为了保存实力,剩下的五十万人决定撤退。
因此,端午来到的,并不是属于我们的东方巴黎,而是被日*统治的地狱。
为了逃命,端午误打误撞,带着同乡的弟弟小湖北(张俊一饰)跑进了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内,留守的是八百壮士,是中国唯一一支没有撤出上海的敢死队。
八百壮士的团附谢晋元(杜淳饰)问小湖北:你是谁?
小湖北答:我姓朱,是朱元璋的第十八代玄孙。
谢晋元又问:那你知道,明朝是怎么亡的吗?
小湖北没能回答上来。
明朝是怎么亡的?
学过历史的或许知道,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第二个原因最后说)——
一:*人在打仗,紧缺物资和钱粮,而官僚和商人,从不慷慨解囊。
他们手中握有大量财产,却一心只惦念着自保,仿佛国家的兴亡无关紧要。
就像《八佰》中的蓉姐(刘晓庆饰)和刀子(李九霄饰),以及大学教授(侯勇饰)和教授夫人(梁静饰)。
日*投放*气时,身在室外的民众,四处找地方避难。
而刀子,却为了避免“惹麻烦”,把本能容纳数百难民的*场,迅速关门锁严。
对岸,中日*队打得天昏地暗,蓉姐却对刀子说:看好*场,别的事不要管。
大学教授和教授夫人,则一个只知道看戏,一个只顾着打麻将。
在当时的中国,像这样的旁观者,实在太多太多。
包括误入四行仓库,尚未成为壮士的端午。
2.壮士
何谓壮士?
百度百科的解释——
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然而,人并不是生来就意气豪壮,生来就勇敢的。
初入四行仓库的端午,便是一个懦弱的、被恐惧支配的孩子。
第一天,第一场战斗开始,与八百壮士奋勇的情绪截然相反,端午只想逃命。
偶然间,端午发现了四行仓库的下水道,只要游过去,就能抵达天堂般的租界。
于是,端午开始了逃亡之旅。
游到半途,他看见了手握武士刀,企图通过下水道偷袭四行仓库的日*。
倘若继续摸黑往前,他就能抵达安全区,但身后四行仓库里的人将会面临危机;
倘若大喊通报敌情,他就能拯救仓库里的人,但自己必须游回战场,游回地狱。
端午选择了后者。
不过这时候,他之所以如此做,还并不是为了救国。
而是为了救那个,仍然身处四行仓库,没能跟自己游过来的的弟弟。
随着端午的一声呐喊,八百壮士被瞬间惊醒,干掉了前来偷袭的日*。
对岸,租界的百姓目睹了一切,于是他们欢笑激昂地凝视着端午……
“英雄!你是英雄!”
这一刻,端午脸上的恐惧消失了。
第二天。
受到端午和八百壮士的感召,女学生杨惠敏(唐艺昕饰)离开了安全的租界。
她不顾战火危险,凭游泳渡过了苏州河。
只为了把一面国旗,交给谢晋元。
和片中的许多情节一样,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第三天。
谢晋元下令,在四行仓库的顶层,把国旗升起。
霎时间,无论上海民众还是外国使团,都被这一幕震撼的目瞪口呆。
区区几百人的中国*队,居然站在最高处,向十几万日*耀武扬威。
日*大怒,火速派来战斗机,与八百壮士开战。
说是开战,其实是屠杀。
随着战斗机扫射,数十名壮士接连倒下。
然而,他们即使被射成了筛子,也没有将旗杆放下。
最后一刻,端午用自己的生命,赶跑了日*的战斗机,护住了摇摇欲坠的旗帜。
愚蠢?
不值?
端午为何要这样做?
因为,他想当一个壮士。
他当壮士,不是为了虚荣心。
而是为了要在百姓心中,留下一颗种子。
3.种子
明朝是怎么亡的?
事实上,即便是崇祯皇帝死后,明朝仍占据着南方的半壁江山。
这时,如果能有一群种子,接过旗帜继续抗敌……
那么,明朝就有可能复兴,而不是止于一六四四。
而,明朝之所以亡,第二个原因就在于,没有种子。
昙花一现的南明*权,几乎没再出现过多少愿意勇敢反抗的,真正的壮士。
壮士,究竟是怎么来的?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
一个人,是崇高还是卑劣,是壮士还是旁观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的环境。
杨惠敏愿意以身犯险,是因为她看见了八百壮士的抗战决心,看见端午游了回去。
而,端午之所以能从旁观者转变成壮士,是因为他看见了杨惠敏作为一个女子,仍在坚持民族大义。
善良、正义、使命感、责任心、坚韧和勇敢、同情与悲悯……
人类一切崇高的品性,都要靠互相见证互相传递,才能够开枝散叶,延续下去。
第四天前夕。
国府的特派员(*饰)来到四行仓库,命令谢晋元把部队撤退到租界。
谢晋元不同意,特派员只好说出了真相,说出了国府让他们留守的动机。
国际上,按照计划,布鲁塞尔会议即将召开,十九个国家的代表将抵达现场。
届时,国府准备在会议上,呼吁其它国家,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而,之所以留下八佰壮士,就是要用他们的鲜血,博取其它国家的支持。
但现在,布鲁塞尔会议有变。
具体还能不能召开,成为了未知。
因此,在国府看来,八百壮士继续坚守,已经毫无意义。
说白了,在上峰眼里,八百壮士的存在,只是一场演给外国人看的作秀而已。
上峰根本就不信,中华民族能抵御住日*,能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崛起和复兴。
这简单几笔,描摹出了真实历史上,国民*高层的无能与无知。
更描摹出了“案上一点墨,民间千滴血”的战争悲剧。
但谢晋元不信。
谢晋元不信,八百壮士所做的一切,只有被外国人看到了才有价值。
谢晋元不信,已经结束帝制的中华民族,会像明朝那样无法被唤醒。
在电影开场不久,刚刚进入正戏时,出现了这样一句黑屏字幕: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何意?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野草·墓碣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
一名壮士,因为追求正义而死去,并不会感到痛苦。
若有人受自己的影响,成为了新的壮士,那即使自己化为尘土,也会面带笑容。
就像陈树生(郑恺饰)身上绑满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后,天空绽放了灿烂的烟火。
就像身处绝境,几乎没有生还可能时,朱胜忠(魏晨饰)所说:
丈夫许国
实为幸事
电影最后,日*无可奈何,决定炮轰四行仓库。
而,四行仓库一旦被炮轰,大量煤气罐就可能被引爆,致使百万国人丧生。
为了避免酿成巨大的灾祸,谢晋元终于决定带着剩余的壮士,向租界撤退。
但,他并没有听从上峰的建议,没有让杂牌*给自己垫后。
谢晋元身先士卒的举动,再一次感染了对岸的民众。
曾经用望远镜看戏的大学教授,拿出了自己的存枪,打向了日*的狙击手……
曾经一心只顾发财的蓉姐,踹开了*场的门,给壮士们送去了稀缺的药物……
还有舞女EVA(徐嘉雯饰),辛柏青饰演的记者,及每一个曾经的吃瓜群众……
他们,此刻纷纷伸出了双手,去迎接自己的英雄……
战争,没有打胜。
种子,已经萌芽。
八百壮士的牺牲,换来的是数百万人的苏醒。
当然。
我这篇文章,撕开的只是《八佰》的一个口子而已。
篇幅原因,电影中另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就留给大家自己探索,不一一阐释了。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时的那个问题——
既然明知票房难以预测,《八佰》为何还偏要冒险上映?
因为,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就是想表达一些敢入地狱,敢于扛旗的英雄。
而,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疫情的存在,不亚于另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必须要有一部作品,去唤醒观众和从业者。
《八佰》担起了这份责任,扛起了第一面大旗。
不久后,它的会不会令中国电影浴火重生?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一九三七年,四行仓库那些勇敢的壮士,至今仍然面带着微笑。
他们仍在以另一种形式,保护着我们的国家,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
就冲这个,我必须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