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看中国历史之二十七南朝篇一刘宋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费用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元嘉十二年(),宋文帝又病重,北魏再度进犯,召檀道济入朝商议出兵。文帝稍微好转,听信了刘义康的谗言,疑心病发作,下令逮捕檀道济及家人,收捕司空参*薛彤和司空参*高进之一并斩首。檀道济被捕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坏汝万里长城!”后世比喻类似悲剧都叫“自毁长城”,可惜这样的事在中华历史一再上演。果真檀道济一死,刘宋再无北伐的机会,南朝彻底转为被动防守。

在刘义康陷害檀道济的说辞里,专门提到一句“谢灵运叛逆显著,而檀道济表示同情”,谢灵运已经死于元嘉十年。谢灵运起初是刘毅的记室参*,刘裕登位就贬低其爵位。文帝登位后拉拢谢灵运,任为秘书监,他迟迟不就任,经光禄大夫范泰催促才就职。后来在外放任上,决湖造田,本是做了好事,但会稽太守孟顗告发,文帝没有治罪,任为临川内史。谢灵运觉得不平,索性荒废*事,遨游山水。

司徒刘义康遣使收问,谢灵运居然兴兵拒捕,犯下死罪,终于被杀,年四十九。同一年,交情甚好,同样有才华的族弟谢惠连也身死,年二十七岁,不知是不是感受到谢灵运之死的打击病故。笔者在《东晋篇》提过,谢家有遗传病史见于记载,家族许多人都体弱多病,且谢惠连元嘉七年才被刘义康选为彭城王法曹参*。

谢灵运的悲剧历来被后人感叹,也是南朝文人最典型的悲剧。当年王谢堂前燕,飘零流落,谢氏风光不再,野史传说谢灵运死前梦见谢晦(谢灵运的族弟)提头诉苦,多么令人感叹无奈。谢灵运属于家族没落的才子,与他关系密切的谢混和刘毅都是刘裕的对手,且都被杀。谢灵运放逐山水,寄情玄学。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谢灵运的心境和陶渊明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陶渊明虽然也算名门子弟,但陶氏不是一等一的王谢豪门,何况陶渊明究竟是不是陶侃嫡系子孙,史上也有争议。不过总的来说,但凡品味过陶渊明诗歌的人都能体会,陶渊明的功名心虽然有,但确实不算强烈。然而谢氏家族荣誉对谢灵运而言,却有很重的思想包袱,他是因为改朝换代被排挤到永嘉(今浙江温州)当太守。永嘉山水激发了谢灵运的创作热情,写下《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名作。虽然谢氏祖上有“隐逸”传统,但谢安是有大抱负的名士,谢灵运这样才华卓越的谢家子孙绝不情愿像陶渊明那样一辈子当“农夫”。就像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称赞:“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所以,谢灵运的游玩和怠工是一种态度上的对抗,是对刘宋新朝不断压制他地位的一种不满,因此最后忍无可忍,居然走到兴兵拒捕的地步!

文帝刘义隆本来对谢灵运消极的态度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在位已经和刘裕大举诛锄异己的时代不同,虽然谢灵运不受提携,其实可以不用死的,也就把谢灵运挪来挪去“迁官”“放逐”罢了,就像和他齐名的颜延之一样,可正因为谢灵运的寄情山水和消极怠工的确是一种“伪装”,最终表露出来他压抑的愤懑,刘义隆知道谢灵运对刘宋心底的不合作和抗拒,所以悲剧才难以避免了。

只要不是真正对抗刘宋新朝,一般不至于非杀不可,好比颜延之,以喝酒排遣情绪,他的表现介于谢灵运与陶渊明之间,还和陶渊明的交情不错,就活了下来。陶渊明内心多少也是眷恋前朝的,但只要不表现强烈的对抗情绪,就不至于惹来祸事。

刘义隆长年有病,仍然在位三十年,继续在刘裕当年主持的东晋义熙土断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史称元嘉之治。

不少后人评价文帝是一代明君,可以说是历史的讽刺,文帝有才干并不假,但要说一代明君其实差距还很远。首先,所谓元嘉治世只是相对魏晋南北朝总体的混乱而言,尽管刘宋一朝算是南朝版图最大。

其次,从个人方面,文帝刘义隆生性猜忌,真要论能力,恐怕也比较欠缺,好比文帝也北伐数次,基本以失败告终,而且从今天看责任就是以他为主,喜欢瞎指挥,例如第二次元嘉二十七年的北伐准备了三年之久,起初有些胜利,然后让毫无才能的王玄谟充当指挥,结果形势迅速逆转。王玄谟很早投靠刘裕,早在义熙四年,他领*支援颍川太守李元德遭遇北魏就大败而回。后来他在谢晦手下任职,元嘉三年谢晦被杀,王玄谟却得到赦免。之后对文帝十分献媚,获得器重,多次进言北伐,让文帝觉得飘飘然,史书称文帝“有封狼居胥之感”,所以让王玄谟充当主将,在滑台遭遇拓跋焘大*,王玄谟几乎全*覆没。另一主将萧斌认为王玄谟当斩,可沈庆之求情,认为杀主将动摇*心,王玄谟再次离奇豁免。最后元嘉二十九年北伐,王玄谟虽然不是主将,但让他从镇守地撤回历城(今山东济南以西),途中再次被北魏*打得一败涂地,也不过是被免职而已。晚年孝武帝年间,有人告发王玄谟谋反,孝武帝倒是相信王玄谟并无此事(也许是王玄谟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才干吧),后来王玄谟主动让出粮食赈济徐州一带灾民,总算是做了一些好事。废帝刘子业即位时,王玄谟倒是成了顾命大臣,最后八十一岁善终,算是一个少见的奇迹。

总的来说,评价文帝刘义隆志大才疏是一点也不过分。更不要说宫廷内部和家族问题。在魏晋南北朝哪怕之后隋唐,家族之间的残酷血腥在煌煌中华史册根本不算事,但我们今天的人喜欢拿人性说事,评价历史多少还是要拿这一点来参考和衡量,当然是人性的污点。那么,在以残酷手段整肃宫廷内部的基础上,再全面评价功业的话,文帝刘义隆相比同时期北朝的太武帝拓跋焘那就差远了,总体评价,刘义隆充其量只是中等才干而已。

好比与他曾经很倚重的兄弟刘义康的矛盾,文帝几番生病的时候,都由刘义康主*,刺史以下官员都由义康任免,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义康决定(好比他唆使除掉了名将檀道济),长时间以来,刘义康几乎权倾朝野。慢慢地,刘义康做事越来越大胆,亲信左长史刘斌、从事中郎王履、主簿刘敬文及祭酒孔胤秀等都建议,万一文帝有什么意外,朝廷当立长君,他们还到尚书仪曹那里取阅晋康帝当年继位的资料,文帝病好后知道这些事十分不爽。自元嘉十六年()秋,宋文帝再也没有去过刘义康的东府,他担心会生祸患,次年收杀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又流放了刘湛*羽何默子等,包括牵扯到文帝外甥徐湛之,因其母会稽公主刘兴弟哭诉保全下来。

刘义康在中书省收到刘湛等人被处置的罪状后上表求退。文帝改刘义康都督江州诸*事、江州刺史,出镇豫章。元嘉二十二年()十一月,徐湛之告发范晔(写出《后汉书》的史学家,相当有才华,精通音律,擅长书法,但以史书记载事迹看,范晔为人贪慕权势,十分投机)、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其实徐湛之本来牵扯其中,担心再出事而反水举报他们,于是范晔等以谋反罪被处死刑,刘义康被废为庶人,流放至安成郡(今江西省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安福等县),命宁朔将*沈邵为安成公国相,领兵防守。当地豪族胡诞世等在豫章郡发动变乱,谋立刘义康为帝,很快被镇压。江夏王刘义恭上书称刘义康有怨言,动摇人心,建议流放广州,但负责监管的沈邵去世,没能启程。

到元嘉二十八年(),北魏大*南下长江以北的瓜步,刘义隆怕有异心的人会趁乱推举刘义康,命中书舍人严龙带*药赐死。刘义康以佛教称自杀者不得再世为人拒绝服药,严龙以被子闷死他,享年四十三,以侯爵礼节在安成郡下葬。刘义康的死,再次开启刘氏家族之乱,从刘义隆、刘义康以及嫡长女会稽公主刘兴弟和儿子徐湛之等人关系的细节,可以看到所谓皇权之下,所谓英主的黑暗面。

笔者不止一次提及,中国文化传统宣扬注重家庭——是“私”的一面放大,皇帝皇权更注重“自私”与“唯我”,虽然口口声声的天下、万民、社稷、江山等各种宏大叙事的说法,尽管不排除有这样的因素,但更多是“虚伪的面纱”与“矫情的掩饰”,尤其体现在权力斗争的时候,充分体现中华历史上这种“文化、思想和制度”三位一体的皇权帝制社会不断腐蚀下,我们的社会何以充斥那么多假、大、空的特色。

比如徐湛之,之前参与刘义康的小圈子,他是会稽公主刘兴弟的儿子,也就是文帝刘义隆的外甥。刘兴弟是武帝刘裕嫡妻臧氏所生长女,刘兴弟和儿子徐湛之都得刘裕疼爱。刘兴弟去见弟弟刘义隆,拿出当年母亲臧氏缝制的粗布衣衫,对刘义隆说起刘裕临终遗言,提醒刘氏子孙万万不能忘记当年的穷苦,更加不能手足相残!还责怪刘义隆说,不能因为今天你当了皇帝,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就杀我的儿子!文帝十分无奈,就以放逐圈禁解决刘义康,也宽恕徐湛之。而且刘兴弟还为言语迟钝的异母弟刘义宣争取平等待遇。刘义宣长得仪表堂堂,但文帝瞧不起说话反应迟钝的六弟,还长期觉得他毫无用处,一直不予任用。另外还保护她的表弟臧质,最后升官。

所以,刘兴弟成为宫廷家族子弟的一把保护伞,像徐湛之于元嘉二十二年()再次卷入范晔、孔熙先等人的阴谋,这时刘兴弟刚死(年),没人能再保全徐湛之,所以就告发范晔、孔熙先。像刘兴弟多次推荐,刘义宣出任南徐州都督,后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元嘉二十一年,长公主病故,文帝念及刘兴弟多次请求,终于给刘义宣机会出镇荆州,他讨平蛮夷部落之乱,将荆州治理的很不错,不过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举南征到长江边,刘义宣害怕北魏过江,有从江陵逃往别处的念头,后来北魏退兵,受到文帝严厉斥责。后改任扬州刺史,升司徒兼中*将*。

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与次子刘濬勾结,弑父篡位,刘劭登位称帝,对外宣称刘义隆是被奸臣徐湛之、江湛杀害。当时刘义宣还没到扬州上任,刘劭就加官笼络。刘兴弟的表弟、雍州刺史臧质得建康家人报信,获知刘劭弑父真相,派人驰告刘义宣,随后带兵南下赴荆州江陵与刘义宣会合。刘义宣、臧质都受过长公主大恩,知道这一次徐湛之被栽赃,于是合力讨伐刘劭,途中通知江州刺史(今江西九江)武陵王刘骏。刘骏也发布檄文起兵。他当时正总领各路兵马征伐南方群蛮,又是刘劭、刘濬之外最年长的皇子,在宗室中有着强大的兵力及号召力,因此脱颖而出成为讨伐的主导者。

按说,刘劭本是文帝长子,六岁就定了太子位,为什么还要做弑父的恶行?据说元嘉三十年,他和弟弟刘濬受到文帝责骂,刘劭十分窝火,窜通女巫严道育做了一个玉像埋入含章殿,诅咒刘义隆早死。巫蛊事发,刘义隆大怒,欲废太子。刘劭对严道育十分重视,令她扮作尼姑躲藏起来,后来与始兴王刘濬率兵夜闯皇宫,杀父自立为帝,改元“太初”。

而武陵王刘骏是刘义隆第三子,素不得宠,安排镇守比较偏远的江州,先后统*讨平沿江群蛮、参与北伐、平定蛮夷部落,屡立功勋,*中颇有声望,获诸将推戴,他的手下有沈庆之、柳元景、王玄谟、朱修之、宗悫等,对于讨伐刘劭、刘濬颇有优势。仅三个月就攻入建康,斩杀刘劭和刘濬,抓到严道育活活鞭打致死,然后与刘劭、刘濬尸体一起扔到江中。

不出意外,刘骏被诸将拥戴登位成了孝武帝,而刘义宣、臧质等原本另有打算,野心落空。刘骏即位时,安抚刘义宣为中书监、都督扬豫二州、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并赏赐羽葆、鼓吹等仪仗以及班剑武士四十人,后改封为南郡王。刘义宣上表极力推辞,不愿内调扬州。刘骏只得改授刘义宣为丞相、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事、荆湘二州刺史,让他继续镇守荆州。荆州将佐如长史张畅、司马竺超民、谘议参*蔡超,皆有封赏。

刘义宣镇守荆州十年,财富兵强,在讨平刘劭过程中有“首创大义”之功,甚得刘骏优容,随即自恃有功,朝廷诏旨不合心意者一概不予遵行,对刘骏也多有不恭。臧质此时已调江州刺史,趁机秘密写信给刘义宣,称“功高震主,鲜有全者”,诱其起兵叛乱。后来,臧质又让儿子臧敦亲到江陵劝刘义宣。

刘义宣与臧质既是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对他非常信任,身边亲信蔡超、竺超民等也都怂恿刘义宣起兵,以求得到更大的富贵。而刘骏生活十分混乱,竟与刘义宣留在京中的女儿们荒淫。消息传到荆州,终于激怒刘义宣。这一点,牵扯出刘骏争议最大的谜团,那就是关于刘骏与其母不伦的记载,出于北魏官方史书——魏收所著《魏书》:“骏淫乱无度,蒸其母路氏,秽污之声,布于欧越。”《魏书》以北朝为正统,对南朝当然有贬低嫌疑,很早就有史家对此存疑。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为刘骏分辨说:“魏收*附北朝,尤苦南国,承其诡妄,重以加诸。遂云马睿出于牛金,刘骏上淫路氏。可谓助桀为虐,幸人之灾。”后来司马光也赞同此说,尽管司马光的心理有以汉人王朝为正统的初衷,但客观地历史学者见识也应该看出刘骏之事的不靠谱。

换一个角度,南朝官方史书《宋书》出自沈约,对刘骏常于路太后所居显阳殿中临幸宫女,因停留时间过久,以致传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正指“宫掖事秘,莫能辨也”,并指出刘骏天性好色。有人认为沈约的父亲沈璞曾支持刘劭弑君,后被刘骏所杀,同样在史书中有不公正的嫌疑,恰恰沈约对刘骏多有讽刺,对孝武帝一些正面的事也记录简略,而对一些劣迹则刻意夸大。所以,北魏方面就在《宋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添油加醋,甚至所谓“刘义宣的女儿”一说也是不可信的,司马光在其著作《资治通鉴考异》中,就认为殷淑仪为刘义宣之女并无任何江左史料作旁证。有一说法就认为殷淑仪可能是殷琰府中的家妓或婢女,被殷琰送给“喜好女色”“蓄养嫔媵多达千人”的刘义宣,刘义宣往新亭迎奉刘骏,就被刘骏看中,可能同刘义宣选的嫔媵家妓一起作为礼物转送给了刘骏。而臧质等人为了给刘义宣找个起兵借口,就把殷淑仪以及刘义宣送给刘骏的其他几名嫔媵家妓一律说成刘义宣的女儿。

刘义宣尽管能力不算多强,但在荆州多年,势力毕竟不小,而且是皇室贵胄,朝野交好的不少,刘骏听说刘义宣起兵,都做过最坏的让位准备。可见刘骏即位之初并不稳固,起初极力笼络刘义宣也是侧面证据,不论逼迫还是引诱其女荒淫都难合情理。《宋书》与《建康实录》均没有记载刘骏与刘义宣诸女淫乱。连与刘骏有杀父之仇,并对刘骏多有讽刺的沈约都没有在《宋书》记录,可见并非事实。

孝武帝刘骏登位,最不能忽视的现象就是针对刘氏家族的大加压制,也加强寒门人才的重用。首当其冲就是平定刘义宣,刘义宣相信臧质是一个猛将,却挡不住王玄谟、垣护之等人攻击,臧质在武昌被杀。刘义宣逃亡没能成功,最后一家人被杀。之后,除了七弟建平王刘宏一度被任用为尚书令,基本不再重用宗室亲王,还订出车服制度二十四条贬抑宗王,利用和设置典签和行事加强对地方宗室的监察,大肆限制和削弱宗室的势力,还先后诛杀了南平王刘铄和武昌王刘浑,平定了竟陵王刘诞、海陵王刘休茂的叛乱。

此外,刘骏还进行了许多改革,如罢免侨户和推行土断,使国家编户有所增加。又限制士族封山占水和抑制兼并,在经济层面打击豪强,减轻百姓负担,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减免赋税,振济穷人和灾民等等。*事上实行青冀并镇,多次击溃北魏侵犯,并收复了济水以北的失地,像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敏锐指出宋孝武帝时全面形成寒人掌机要的局面,对整个南北朝历史都具有转折意义。

在*事之外,刘骏还是一个不错的文人,王夫之评价刘骏《登作乐山》说:“得之于悲壮而不疏不野,大有英雄之气。”《文心雕龙·时序》也称“孝武多才,英采云构”,和开国的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总之,孝武帝一朝,算是对文帝元嘉之治的一种继续,但由于刘骏对宗室的严酷压制,其实也埋下严重隐患。大明八年(),刘骏三十五岁就病故,同样留下几个元老大臣准备辅佐太子刘子业。诏令“刘义恭和柳元景进内城居住,朝廷事务,无论大小,全都要奏启二人。国家大事要和始兴公沈庆之商量决定。如果有*务,就全都委托沈庆之处理。尚书府的事务,托付给颜师伯处理。统领外监事务,交给王玄谟处理。”

所以,如果客观综合来看,孝武帝的才干几乎不亚于文帝,甚至在文帝最弱的*事方面,孝武帝在位十二年里,还居然两次挫败了北魏的行动,这就是大明二年()的魏犯宋的青州之战,大明四年()魏犯宋的梁州北阴平的交战,两次交战综合史料来看,刘宋方面是胜利方。

而且在文帝晚年北伐连连失败的情形下,孝武帝接位时也是内部动荡不稳,他在不算长的时间里稳定刘宋局面,经济方面也大有恢复,排除他严酷杀了五个宗室和刻意污蔑的荒淫来说,哪怕到死之前,他还关心旱灾来说,孝武帝总体个人感觉比文帝还要出色一些。

…………………………

(本文仅为节选)

年4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