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山如画卧游江山 [复制链接]

1#

左图:《万年松图》构图奇崛,图为局部。右图:明宣宗朱瞻基《万年松图》(局部)。

辽博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巡礼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古代书画作品总体水平之高,为全国博物馆界翘楚。自二○一六年辽博举办“卧游江山—辽宁省博物馆藏手卷山水画展”后,历时五年,又于二○二二年一月七日推出了“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共展出六十六件馆藏古代立轴书画珍品,作品时代跨度较大,自辽、宋至清代,是新年伊始为观众奉上的视觉文化盛宴。

彭晓云(文、图)

“江山如画”展览所展的古代山水绘画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丰富多元的生活雅趣与精神面貌,体现了如郊野雅集、松寿观念、高士雅逸、追古思忆等传统意趣。正如展题所指—江山如画,这些勾勒了中国千年历史文明的山水佳作亦如华夏大好江山之瑰丽,展现出壮丽、磅礴而深远的中国文人精神世界。

寄托永生

与古代书画以传世品常见的传统不同,此次立轴画展中时代最早、最为特殊的一件作品当属从一九七四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叶茂台,一座辽代契丹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卷轴山水画作品—《深山会棋图》。该画作原悬挂于墓中木棺室墙壁,与另一件花鸟立轴作品相对呼应,其画面保存之完好、呈色之鲜艳,令人称奇。作品为青绿重彩,上部绘高耸入云之峭峰,远山叠嶂若隐若现,中景布局松山楼阁,庭前临崖空地上绘有两人对坐博弈。中景断崖右下侧有一楼阁入口,门前正有一宽袍大袖之高士大步持杖而往,后紧随两名僕童分别背负葫芦、琴囊跟从。此图表面看似为传统的对弈雅集之主题,但历经多位专家考证求索,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副蕴含升仙求道思想的随葬冥画。前景高士所往的洞门为进入山中的唯一通道,亦象征着从现世赴仙境往生的唯一路径,而会棋主题早在魏晋时期墓室壁画、出土铜镜等上多有体现,多为表现仙道意境,以满足墓主永生的幻想。早在《晋书》中即有记:“王质入山研木,见二童围棋,坐观之。及起,斧柯已烂矣。”又有宋时《稽神录》记曰:“婆源公山二洞有穴如井。咸通末,有郑道士以绳缝下,百馀丈,旁有光。往视之,路穷阻水,隔岸有花木。二道士对棋……明日,井中有石笋塞其口,自是无人者。”均为表现对弈、观棋的洞天仙道之场景。

该墓室中另有一些实物随葬品似隐约与之主题相对应,如在墓室供桌上摆放有两枚松塔,《辽史志》(卷四十一.地理)载:“(蔚州)飞狐县……相传有狐于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故云。”另,墓内也随葬有漆木棋子与棋盘一副,与画中的博弈场景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古代纸本书画作品随葬于墓中的情形并不常见,而悬挂于墓壁中,以特殊场景图案隐喻成仙永生之精神诉求者更为难得。该作品的存世意义已超出画境本身,其作为整个随葬物品系列中的一部分,寄托了时人丰富而深层次的永生理想,体现了流行于辽代北方贵族阶层独具特色的丧葬观念。

松寿意趣

古人对于永生的向往,不仅体现在丧葬习俗方面,在生者的现世世界还常以“长寿”祈愿为主题,见于各类艺术作品中,此次画展中有一件马远所绘《松寿图》即颇具代表。该作品由“南宋四家”之一的马远所绘,作品延续其以边角山景著称的“马一角”风格,一侧绘半边斜山,其中生出一株枝叶茂密之劲松,前景处有一方石台,上坐卧一名宽袖素袍之高士,一手扶膝,昂首远眺,旁侧立一位书童,拱手持杖、怀抱灵芝。画心右下角落行书单款“马远”,画上方空白处书七言诗:“道成不怕丹梯峻,髓宝常欺石榻寒,不恋世间名与贵,长生自得一元丹”,应为宋宁宗赵扩题写,诗文下题记:“赐王都提举为寿”下钤“御书”朱文方印。在宋代,“都提举”意为总掌管,并不固定指某个官职,在马远的《踏歌图》中亦书有“赐都提举”的落款,是典型的祝寿题材。而松树由于其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寿命可延千年,长期以来被历代文人雅士咏颂为长寿不老之物。

同为松寿主题的代表性绘画还有辽宁省博物馆的另一幅珍藏—《万年松图》(不在此次画展之列)。该画为作者自题楷书:“宣德六年四月初一日,长子皇帝瞻基敬写《万年松图》,奉仁寿宫清玩”下钤“皇帝尊亲之宝”朱文方印。画心两处及前后隔水钤“武英殿宝”朱文方印四方。另分别留有“王铎之印”“干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多方印章。《万年松图》构图奇崛,画面上方横空延展松枝巨幹,幹枝蜿蜒盘曲、遒劲有力,作“之”字形,松针成团、根根锐利,充满生机,松树首尾不见,凸显磅礴气势。题识中“仁寿宫”指代宣宗之母张太后,可见此画为朱瞻基特为母亲创作的祝寿贺礼。《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六年四月初七载:“皇太后圣节,上率亲王上寿;宗室诸王各遣人奉表贺;文武群臣命妇行贺礼。”借由松寿延年的主题为父母、亲族等祝寿的画作不仅在坊间盛行,皇家亦常作此传统,此幅作品不仅流露出明宣宗对母亲的孝节之深,更体现出他成熟老练的绘画造诣。

林涧高士

高士雅集、林涧隐逸是历代山水画常见主题,寄托了中国文人游于山水、投身自然的精神诉求。此次展览中亦不乏此类画作,较有代表性的如沈周《魏园雅集图》、唐寅《茅屋蒲团图》等,前者描摹了古代文人聚众雅集之欢快愉悦的气氛,后者则更侧重通过对单个主体人物的神态描摹,流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对独善其身、隐逸无争生活的向往。

沈周于成化五年作《魏园雅集图》,时年四十三岁。画面上部远景处以长披麻皴线条勾勒层叠雄山、山石间点缀浓淡不一的苔点。远处以墨氤氲远山轮廓,前景处山势渐缓、平地一侧杂树高低错落,掩映一座简易茅亭,亭旁延伸半座石桥,亭中坐卧四位纶巾蓄髯之高士,旁有一僕童怀抱琴囊站立,与其中一人交谈,林间另有一人头戴四方平定巾策杖而往。根据魏昌在画中的题跋所知,与会者有刘珏、沈周、祝颢、陈述、周鼎等六人,雅集于魏昌的院墅,但实际画中人数与此并不相符,应非完全写实之作,只借由一结庐聚会的场景指代这此集会,而魏昌之题跋,更为看似平常的雅集图平添一分珍贵的纪念意义。作为此次聚会的主人,魏昌对此聚会作诗云:“邂逅集群彦,衣冠光弊庐”,由此可一瞥明代官家、文人、雅士共聚时光的閒暇惬意之氛围。

此次与沈周作品同展出的还有与其并称“明四家”的唐寅之作。唐寅,名伯虎,曾拜沈周为师,此次展出的唐寅作《茅屋蒲团图》同样以山林人物为画面主体,描摹了另一番别有意趣的仕人孤隐静读的场景。该作品为纸本设色的立轴画,画中山峦以墨烘染,凝重的墨色中萦绕着轻透的山中云气,山涧有溪流顺势而洩,蜿蜒汇至前景的溪水中,河畔生有虚竹五棵,长势高耸入云,枝叶夸张地绘成高过山顶,竹下有一茅屋,屋内见一文士抱膝坐于蒲团上,颔首阅读桌案上摊开的一本书籍,屋外溪旁架一座方形石桥,桥上站有一童子手捧方盒,似欲往茅屋处。整个画面清雅静谧,凝重之山峦与仕人閒读的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作者向往隐居山林、超脱俗世生活的真实心境写照。

摹古思忆

清初画坛之高峰,当属“四王”,四王艺术成就之最,尤推王原祁。王原祁为王时敏之孙,受其祖父影响教诲,一生致力于摹古,以习*公望用力最甚。一次,王鉴见王原祁之画,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公望),得其神者唯董思白(董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形神俱得,吾孙其庶乎?”本次辽博所展《仿*公望山水图》即为一件较典型的王原祁摹*公望作品之画例,正验证其所强调画需具“南宗正脉之气”的理论。同时所展的仿古主题的清人画作珍品另如王翬《仿古四季图屏》、张宗苍《临*公望山水图》、潘恭寿《仿王蒙山水图》、秦祖永《仿唐寅山水图》等。

摹古风气在清代画家中的盛行,并未停留在简单地对古人画作重复照搬的层面,而同时梳理了古代绘画技法与书法理论体系,不仅吸收借鉴古人构图、用笔、设色、造境之妙,也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个人意趣与见解,在摹古中有所发展。摹古之妙,在于习古之绘画法度,最终得心源造化,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参观资讯

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

日期:即日起至4月10日(逢星期一休馆)

地点: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号)

网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