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了?整天困于钢筋水泥之中,冬有暖气,夏有空调,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却也忽视了最细小的季节变化。但古人有诗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当你只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拼搏奋斗,加班至深夜,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街边或明或暗的灯光,却没有一盏是为自己点亮。这时候,你是只能简单的说句“孤单寂寞冷”,还是能像古人一样念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看到天边的夕阳甚美,想拍照发朋友圈留念。你是只能配上“好美”二字,还是可以加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或是“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这是《古诗词课》的作者,叶嘉莹先生提过的一句话。
叶嘉莹先生,号迦陵,出生于年的北京,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年6月,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去年5月,她又捐赠万元,已累计捐赠万元。
《古诗词课》整理自叶先生教授诗词的讲稿,起自《诗经》,终于南宋末词人王沂孙,共计三十六课。每堂课或讲授一类作品,或介绍一位诗人,由于篇幅有限,每位作者的诗词无法全部涵盖,因此在每课后做了相应补充,翻遍读者进一步阅读。
也许你会问,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呢?
因为诗词可以给人以力量。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诗词诞生于苦难,承载着苦难,而最终又凌驾于苦难之上。
当你抑郁不得志时,会想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你面对挫折时,会记起陆游的“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当你举棋不定,停滞不前时,又仿佛听到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句话足以成为叶嘉莹的人生写照。少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丧女,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从未击垮她强大的内心。在叶先生心中,诗词就是支撑她度过忧患岁月的力量。
伟大的诗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诗篇。哪怕是“栏杆拍遍”,也依旧“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即便是“路逢泥泞阻”,也照旧“一蓑烟雨任平生”。
还因为诗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
我们常说生活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陷在生活的柴米油盐里,而诗词就是带你去往远方的翅膀。
你看街边的花开花落,从不留心,谁知在古人眼中,那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你爬上泰山,看着连绵起伏的山势,只会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似的广告词,却不如杜甫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对夏天的印象,除了蝉鸣、烈日还有什么?在苏轼眼中,夏天是“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是白居易的“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而如今的人们太过重视物质需求,只在乎眼前利益。诗词让我们重新找回那颗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的仁爱之心。
也因为诗词是穿越时间的生命见证。
你望向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曾是隋炀帝站在江边遥望的月亮,“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是杨广思念故土,感叹旧去新来的忧伤。也曾是张若虚独立江边,看着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浅吟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也许此刻,月亮的盈亏在你心中已经无法泛起涟漪,但穿越千年,在苏轼心中,阴晴圆缺的月亮,就像悲欢离合的人生,此事古难全。
这些古典诗词中,暗含着连绵不绝的生命长流。每一位诗人,每一部作品,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叶先生的毕生愿望就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年轻人,而这本《古诗词课》就承载了先生的全部愿景。我们无缘先生讲台上的风采,但可以从此书中,窥探到古典诗词的发展和演进脉络,以及古人用生命书写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