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蘧常先生ldquo江山一览rdq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笔者按语:年6月2日是王蘧常先生诞辰周年,我与蘧老有一段翰墨缘,翻捡旧稿,以示纪念。墨宝珍藏在远方朋友处,没有高清图片,请谅解。)

王蘧常,字瑗仲,当代著名学者,章草大师。有人将其与南京林散之、杭州沙孟海、北京启功并称当代书坛四巨擘。日本《书道》杂志曾誉之:“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蘧老执教复旦大学四十年,乃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历史学家,书法只为余事,故其墨宝存世有限,藏者宝之,市肆极难见到。癸未之春,江城书画家余魁*、周云芳夫妇迁居北京,出让部分藏品,我购下了王蘧常先生为吉林北山澄江阁所题“江山一览”。

说心里话,蘧老此幅墨宝不是一件完整的藏品。“江山一览”写在一张四尺整纸宣纸上,落款“甲子端午”“王蘧常”分别写在两小条宣纸上。书画最忌讳落款与正文分离,容易让人联想到传世藏品中许多“真款假画”“假款真画”之赝品,唯一的出路就是请名家鉴赏题跋。我首先想到了与余魁*、周云芳夫妇相交深厚的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俊先生。

丛文俊先生是吉林市人,时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几年前承蒙周云芳、高向阳教授介绍,与文俊先生定交,收藏其精品数件。甲申年春,我携蘧老墨宝入丛文俊先生之丰草堂,伴着满室淡淡兰香,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丛先生对此件墨宝非常熟悉,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回来几天后,题跋随至。

跋曰:

吉林北山庙群始建于清初,后以闯关东者日多,信仰各异遂陆续增益,融佛、道及玉皇、关帝、祖师、药王、灵仙于一山,凡世人所尚,靡不备焉。数百年香火极盛,堪称关东第一名胜也。其南峰依山势起伏,布列群庙,于其最南端临崖筑一景观楼,以其能够俯视松花江上往来舟船,因名“观渡楼”。其上曰“澄江阁”,名流骚客多会于此。

吉林乃带江之城,始基于明,四围山色,拥峰叠翠,近临城市而远接天际,江水奔涌其间,四时美景引发无数题咏。“江山一览”即澄江阁上所悬名匾之一。四十年前,余曾多次登临并观,惜不久即于浩劫中焚毁,实在令人扼腕。廿二年前,余魁*兄倡复北山旧貌,敦请金意庵先生陪同周云芳嫂谒访全国书法名家,为北山庙宇楼阁书写楹联匾榜。其时,余游学于南京,曾陪同观玩数日,及放假返至吉林家中,云芳嫂所求书作已陆续寄到,王蘧常先生所书“江山一览”亦在其中。微存遗憾者,为其落款与正文分离耳,类似者还有费心(新)我先生所书楹联等。

今者永吉藏家王宝林先生忽携此作原迹造访,并请题识,因思往事之种种情状,历历皆在目前,不禁感慨系之,爰作此题,以使后人知其原委也。甲申岁闰二月,于丰草堂,丛文俊观。

丛文俊先生的题跋,文章法书俱佳,吉林书坛宿老刘迺中先生看后赞不绝口,并欣然用篆书题耑:“王瑗仲先生章草手迹。”书至此处,我插话:“王老书此时八十五岁,刘老您今年也八十五岁。”刘老略有所思,接着写道:“先生此作书于甲子,时年八十又五,愚今年适亦先后同庚,亦巧合也,甲子清和月,刘迺中敬题”。

按说此件藏品可算完整了,两位名家的题跋完成可以说明此件藏品之真实性和历史价值。可我并不满足,因为我脑海里还有一个奢望,当代评鉴蘧老遗泽最权威者莫过于冯其庸先生,如果这件墨宝再有冯先生题跋就更完美了。

冯其庸,当代著名学者、红学家,兼擅书画。他年考入无锡国专,与时任学校教务长的王蘧老相识,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缘。“即使在社会的种种变动中,一直是相互怀念和信任的。”蘧老晚年应冯先生之请,效王羲之“十七帖”写了十八封信,成“十八帖”长卷,年10月,蘧老亲手将“十八帖”交给冯其庸,分手五日后,一代书法大师与世长辞。冯其庸先生挥泪书成一联泣挽:“五十年相随左右,是师是父是兄长;十八日忽然永别,如梦如幻如惊雷。”

(王蘧常先生、冯其庸先生在“十八帖前合影”)

近两年,我托许多关系想找冯其庸先生题跋,终未果。乙酉年三月,我斗胆拨通了冯宅电话,没想到先生慨然应允,让我月底去北京。清明前三日,我坐了一夜火车,清晨赶到京东通州张家湾开发区,在春意盎然的芳草园二十五号拜谒了心仪已久的冯其庸先生。

这里是发现曹雪芹墓石的地方,冯其庸先生离休后一直住在这里。一座独立的小楼,一个独立的小院,一楼的客厅高悬刘海栗老人所题“瓜饭楼”匾额,迎面一二楼缓台处挂着蘧老所题“旦住草堂”匾额。82岁的冯先生穿一件普通的格尼夹克,因头一天参加全国*协活动略显疲惫。我展开蘧老遗泽,冯先生马上说:“真迹,真迹无疑,前几天去上海,请王运天查了查,有记录的,运天昨天刚回上海,你要是昨天来就能见到他了。”(王运天系蘧老晚年关门弟子,常为老人理纸研墨)说着领我走进隔壁书房,展纸研墨,挥毫题下:“此吾师王瑗仲翁二十年前所书,运天弟为理纸,往事如在目前,今先生已归道山,见之能不泣然。弟子冯其庸识。”题罢钤印,在钤引首章时,不小心钤倒了,冯先生重新拿起一支小楷笔,在印下题曰:“此印倒钤,古人以为吉祥,宽堂记。”并说:“王老有时印章钤倒了都要跋一段,印倒(到)了,在古代是吉语,就是要升官了。”因为有客人来,我赶紧与先生合影,握手告别,离开芳草园时,回眸张望,院内玉兰树上花正开。

冯其庸先生曾评王书:“瑗师之书,不落后人一笔,直入三代两汉之重区,神与古合而与古为新;是诗人学者之书,非书家之书,故绝无尘俗气,亦绝无书家气,而自具学者诗人之儒气、逸气,进而为乾坤之清气正气也。”

(年7月,我举办“艺林墨舞——当代书坛百家作品展”时与原收藏者余魁*、周云芳夫妇在“江山一览”前合影)

一件大师遗泽,三位名家增色,终成绝品。我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蘧老此件墨宝没有制成匾额挂在澄江阁上。这几年,北山著名匾额频繁露面,翁同和题“泛雪堂”扁惊现香港拍场,被松花江美术馆康意江兄拍回;启功先生题“翥鹤轩”两年前在北京嘉德拍出。这些文物,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有着重要的意义。朝上大人无心,我等草民无力,奈何!

年5月王宝林于三惜草堂

年6月2日二稿,时蘧老诞辰周年

王蘧常(.6.2—.10.25),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其父王钧畇为清光绪十五年举人,工书法,博学。蘧常幼年受父影响,七岁时能作诗。早年曾从师沈曾植治学。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年去上海先后执教于光华、大夏、复旦、交通等大学。晚年致力于书法,精心研究汉简,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领域。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享誉极高,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