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县域曾被一代君王命名为“江山”,沿用至今。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巢起义遗址仙霞关,文化飞地廿八都,江南毛氏发祥地清漾,钱江源头之一江山港……一处处神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江山大地上,熠熠生辉。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江山人生生不息,他们实干拼搏、开拓进取,为了梦想而奋斗着。“崇学”是江山人的优秀传统,“务实”是江山人的行事作风,“包容”是江山人的胸襟胆略,“创新”是江山人的时代追求。
借江山人发展大会召开契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衢州分社、江山市委统战部和江山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神奇的江山”、“追梦江山人”系列报道,讲述江山的自然风情和江山人的创业创新故事。
人物名片
姓名:范匡夫
曾任职务:部队战士、班长、排长、干事,师宣传科副科长、《解放*报》记者、20集团**治部宣传处处长、金华*分区*委、浙江省*区副*委。
主要著作和荣誉:在《解放*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把两忆三查激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倾注到教育训练中》《董存瑞式的英雄李成文》《摧枯拉朽下柑糖》《为祖国人民报仇》《近战歼敌显威风》《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喷火勇士古文荣》《老一辈威震敌胆,新一代威名再扬》等许多新闻报道,出版了《不仅仅是一块块金牌》《商品经济与*人人生观》等专著。曾荣立三等功六次,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寄语家乡:胸中装满江山情,做个硬扎的江山人。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浙江省*区原副*委范匡夫少将是全国英模人物。早在年8月3日,中央宣传部、解放*总*治部、浙江省委在首都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了“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好干部范匡夫先进事迹报告会,《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报》等许多媒体大量报道了他的事迹。其实,范将*还有另一个角色,他曾是《解放*报》的一名出色战地记者。
1从写总结到写新闻
年11月,范匡夫出生在江山市上余镇一个农民家庭里。年岁末,他参*来到驻金华部队的*营里,不久当上了机枪连四班长。
范匡夫走上新闻采写之路有点传奇色彩:那是年6月间,团长带工作组到范匡夫所在的机枪连蹲点,抓“四好评比”。半个月下来,觉得该连不错,要求机枪连写一个上半年的工作总结。连队以往还没写过这种系统正规的总结,也没人会写总结。这怎么办?连长拿着花名册翻来翻去,最后看到四班长范匡夫有高中文化程度,所以便让他来试试。范匡夫根据平时自己掌握的情况,花了3天时间写好了总结,受到了团长和工作组的好评。不久,范匡夫被调到团部做宣传工作。
2从宣传干部到*报记者
范匡夫与《解放*报》结缘,也是有故事的。年初,范匡夫所在部队的三营从金华驻地拉练到多公里外的常山县一个煤矿里挖煤。当时,部队正在开展“两忆三查”活动。在矿井下和官兵们边劳动边采访的范匡夫,连夜就着煤油灯写成一篇题为《把两忆三查中激发出来的革命热情倾注到教育训练中去》的报道,投寄《解放*报》编辑部。半个月后,《解放*报》在头版头条以通栏大标题和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这篇报道。从此以后,他采写的一些重点报道也常刊登在《解放*报》的显要位置上。
年12月15日,范匡夫接到上级的命令,调他到《解放*报》当记者。3天后,他就奔赴云南前线,在13*、14*采访。战斗打响后,他随13*38师前进。
当战地记者出入枪林弹雨,危险可想而知。战斗打响的头一天,与范匡夫同在13*采访的《解放*报》老记者胡郁文的手腕不幸被敌*炮弹炸伤,医院抢救。这支部队的战地采访任务,便落到范匡夫一人肩上。在危险和困难面前,范匡夫暗下决心:为了完成任务,甘愿流血牺牲。部队指挥员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给他配了一位警卫战士和一匹马。
头一天的战斗就很激烈,范匡夫悄悄从指挥所里出来,从一位抬担架的民兵那里了解到舍身炸敌堡的副班长李成文的新闻线索后,就赶紧搭上一辆*用卡车,沿红河往西直奔前沿阵地。当卡车经过一个叉路口时,河那边的山坡上一个敌方“猫儿洞”里,“哒、哒、哒”响起猛烈的机枪声,一排密集的子弹,在他们车顶飞过。“好险!”卡车司机迅速扭转方向盘将车拐向路边的坡地,穿过树林躲过枪弹一路狂奔。在天黑前,范匡夫冒着生命危险,好不容易才找到李成文所在连的战友们。范匡夫顾不上休息片刻就向他们采访,当听到四班副班长李成文举起炸药包舍身炸敌堡的壮烈情景时,同为*人的范匡夫流下了热泪,激动地写下了第一篇发自前线的通讯。当天晚上,范匡夫跟随部队跨过红河,来到战火纷飞的前线。
这篇范匡夫冒着生命危险采写的《董存瑞式的英雄——李成文》战地新闻,最早在《解放*报》、新华社刊发后,又很快在国内外许多媒体转发。年2月23日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始公开报道边境自卫反击战情况,当天报道4位战斗英雄的事迹,其中两个——董存瑞式的英雄李成文、彝族雄鹰山达,都是由范匡夫采写的。当时部队正展开在连绵起伏的山岭间,随时迎接新的战斗,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广播声,大家心情非常激动,倍受鼓舞,纷纷振臂欢呼起来。
当战地记者的危险是防不胜防的。在此后一次与官兵们在阵地上进行采访时,几个躲在半山腰被炸暗堡里的残敌,竟向范匡夫等坐在山坞里的官兵们打黑枪。当时,范匡夫正在认真做采访笔记,要不是坐在身边的团*委飞快把他推进防空洞,范匡夫也可能就“光荣”了。然而,为了及时报道那些参战官兵们的英勇事迹,范匡夫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勉励自己要和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魏巍一样,把自己手中的笔变成杀敌的有力武器;用自己心中的真情,去讴歌那些最可爱的人。于是,《摧枯拉朽下柑糖》《近战歼敌好威风》《喷火勇士古文荣》《老一辈威震敌胆,新一代威名再扬》等一篇篇发自祖国南疆前线的报道,刊发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报》等众多媒体上。
为了表彰范匡夫这种热爱祖国、不怕牺牲、忘我工作、尽心尽责的精神,南疆边防部队和解放*报社给他记三等功各一次,并分别给予通令嘉奖和晋级。
范匡夫从事新闻工作15年,从不搞“有偿新闻”,始终坚守新闻工作的*性原则,坚信记者的魅力就在于“阐明真理而使魔*感到羞愧”。年3月上旬,自卫反击战就要结束,铁道兵某师从后方上来打扫战场、修复道路。范匡夫发现他们一边修路,一边把战利品抢运到自己在后方的营区。对此,范匡夫当面向他们指出:“一切缴获要归公,你们这样做不对。”他还连夜写了一篇内参反映了这一情况。这篇内参很快获得了邓小平同志的批阅,及时制止了这一现象。
3既当宣传处长又当“伯乐”
正当范匡夫在《解放*报》记者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时,因家人患病严重需要照顾,他忍痛割爱离开了《解放*报》,回到某集团*担任**治部宣传处处长。
在宣传处长的位子上,范匡夫一方面带领全处数十位同志抓好部队的*治教育、宣传报道、文艺体育等方面工作,从制定计划、选题策划、稿件编审、工作落实等方面,都干得很出色。
同时,范匡夫还当好“伯乐”,为部队选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和文艺人才。有一次,他在《解放*报》头版上读到一篇《坐营房学文件影响不深,到农村看一看面目一新》的报道,当晚就找到了这篇稿的作者任天佑。任天佑当时是集团*所属某师一个入伍才几年的干事。见面后,范匡夫鼓励他继续写新闻报道并向《解放*报》投稿。任天佑干得很出色,后来被调到武汉*区宣传部工作。年中央作出裁*百万的决定,武汉*区被撤销,范匡夫闻讯后便把任天佑“挖”到20集团*宣传处工作。几年后,任天佑调到国防大学任组织部长、*治部副主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也早是一位将*了。
提起著名作家阎连科,读过他作品的人可以说不少,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当年阎连科在一个连队当战士时,范匡夫等就发现他有文学创作的天赋,送他到*区培训半年后就写出了几篇好作品。可阎连科也面临着退伍的问题,范匡夫等舍不得让好人才从身边流失,就及时向*首长作了汇报,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编制,将阎连科留在部队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年9月中旬,喜欢下基层的范匡夫从济南*区*治部*工研究室副师职研究员的岗位上,调回故乡浙江,先后担任金华*分区*治部主任、*委和省*区副*委,谱写了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