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何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实现对美的感悟
TUhjnbcbe - 2023/3/20 21:18:00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91113.html

一、理解优美语言,感悟草原的静态美

南方学生大多没有见过草原,主要通过视频或美术作品来感受草原的美,而通过《草原》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认识草原的美。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与作家笔下的文字进行有效对话,通过文字描述启动学生思维的灵感,把一个个生硬的文字变成精灵,再现草原的美丽风景,领悟作家文字的魅力,感受作家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草原的美丽,笔者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设计了三个问题:(1)草原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是什么字?(2)草原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是什么词?(3)草原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三个字概括,是什么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草原有什么特点?“绿!大!美!”学生马上说出了草原的共同特点。问题(3)的答案就出来了。“那只用一个字来概括,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是什么字?”笔者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通过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来理解草原的特点。学生说应该是“绿”字最能代表草原的特点,问题(1)迎刃而解。经过上述两个问题的铺垫,对于问题(2),“一碧千里”这个词学生脱口而出,“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概括来说是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另外,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通过理解“渲染”“勾勒”这两个词与文本对话,一幅美丽的草原图在学生的脑中清晰浮现,达到感受作者描绘的“叫人惊叹”“叫人舒服”“低吟小诗”的情境,以至于这段中的最后一个拟人句“连骏马和大牛都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乐趣”更加写出了草原的静态美。学生这样学习更能融入作者的意境,教学效果自然不同一般。

二、推敲文本词句,感悟草原的动态美

一般说,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内容。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咬文嚼字,反复推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不仅是理解其义,更要体会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咀嚼文字。如在教学《草原》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草原的动态美,笔者先让学生朗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把“美丽的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线条柔美的小丘”比作“中国画”,三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再者,“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忽飞忽落的小鸟”“群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把骑着马、穿着各色衣裳的男女老少比作“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但把草原的形美写出来了,而且把草原的神美也写出来了,把草原写活了。学生领悟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读,深刻领悟草原的动态美。推敲字词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品读字词,反复诵读,加深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充分感悟草原的动态美。

三、感受课文情境,感悟蒙古族人民的心灵美

一篇好的文章是对当时当地情景的真实反映,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是要把作者的想法最真实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研读教材,找到课文体现作者情感的切入点,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如《草原》第2自然段中的“静寂的草原顿时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一句,抓住“热闹”一词尝试让学生想象:作者和随行的人,他们都是第一次进入草原,对于草原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与好奇——草原人为什么欢呼?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车、马?所有的这些声音无不包含着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感情。紧接着“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从而明白蒙古族的人民有这样的风俗习惯:他们住的是蒙古包,款待客人的食物是奶茶、奶豆腐、奶酒,坐姿是盘腿坐下,娱乐的方式是敬酒、唱民歌,跳舞。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此时此刻,客人到了此地,心情是怎样的?主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高兴、激动、兴奋……所有的感情都交织在一起,那么客人在主人的簇拥中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就不足为奇了,进而使学生领悟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蒙古族陈巴尔虎旗的牧民为了表达他们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先是到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继而写了他们在蒙古包外和客人的相见、蒙古包内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相见、款待中选择一个场面,想象蒙古族人民的服饰、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用文字把想象的场景写下来。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想象所有的牧民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前一天晚上就把最漂亮的衣服找出来,并将其洗干净熨平;姑娘们早早就起来了,穿上节日的盛装,梳头并扎上最漂亮的发型,别上珍藏的发簪,穿上最时髦的鞋子,赶紧化妆,并让伙伴你帮我看看,我帮你瞧瞧,生怕有什么遗漏似的,怠慢了远客;蒙古包的主人早早起来,挑选最壮最肥的羔羊,杀—洗—切—腌,以便让客人享用最美味的手抓羊肉,再检查一下奶豆腐、奶茶、奶酒,不错过哪怕是一点的瑕疵;干部们再一次检查相见与款待、联欢的场地和节目,筛一遍活动的程序,看看还有什么考虑不周全的环节……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并与文本对话,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领悟课文感情,感悟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部编版教材非常注重学生领悟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独立领悟课文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情感,充分与文本对话,达到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作者表面上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实则要表达的是蒙汉人民的深厚感情,这种美才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大美。

如笔者在教学文章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想想从“迎客—联欢—话别”的情景,哪一处没有洋溢着“蒙汉情深”。有了上述情感铺垫以后,笔者再让学生讨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什么事?——话别。在哪里?——碧绿的草原上。在什么时候?——傍晚,夕阳下。有了这些与文本对话的积累,理解起来自然就容易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蒙古包外,互相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这样一幅蒙汉人民夕阳下依依惜别的画面油然而生,点睛之笔学生理解水到渠成,由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其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也就达到了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

五、感受语言魅力,感悟祖国的文化美

文化自信是当代青少年必备的自信之一,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当然这一切都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记录下的源远流长的文字所传承的文化息息相关,正是这些文字生生不息地传承着祖国的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去感悟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要想让学生感悟和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美,笔者认为学生从语言的锤炼中能够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从而充分地感受祖国的文化美。《草原》中处处洋溢着祖国的灿烂文化,美不胜收,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国画”,多么有美的享受的一个词,不但是中华儿女,就是外国人听到这个词都会竖起大拇指,值得我们骄傲——在水彩颜料和墨汁的浓淡之间,美景跃然而出,从《清明上河图》到《富春山居图》,再到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一幅幅美妙的中国画,无一不展示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又如“这时候,鄂温克的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民歌”,又是一个极具中华文化的符号,是指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是每个民族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它们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它们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示了当时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样,在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之下,“奶茶”“奶豆腐”“奶酒”“套马”……这些饱含祖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被学生捕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祖国的文化美。

六、完成课后练习,激发学生对草原美的热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想着如何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既是统编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者想法的体现,为教师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明确单篇课文落实语文要素的各自教学定位,站在单元整合视角落实语文要素,找到课后练习与语文要素的融合点,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前提。《草原》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通过朗读、想象和背诵三个语文要素的练习,学生更加能够体会草原的美丽。学生可能会想如果有一天能亲自到草原走一趟,看看辽阔美丽的大草原,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水到渠成地激发了学生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课后练习的第二题和第三题,让学生理解哪句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哪句是写出作者感受,这种把景色描写和感情描写融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交流你在生活中与人惜别的经历。通过这两道课后练习的巩固,既达到了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目的,又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落实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牢牢抓住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感悟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景色、感情、文化,通过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落实本单元、本课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更好地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美,使自己在感知、语感、情趣、视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实现知识与情感的有效建构和更新提升,达到新的教学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实现对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