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混沌”的港澳地区,开始兴起一股游走在“学术”和通俗之间的武侠小说,大抵是因为身处那个动荡年代,彼时的“文人”们虽然亦有涛涛胸臆欲抒发,但限于局势,总不免束手束脚,于是这种“虚拟”而大开大合,显得不那么“规矩”的写作体裁,就尤为受他们青睐。
因为在那个俗称“江湖”的世界里,一切人、事、物与现世都是那么不同。
在那里,武林门派之间、江湖人与普通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与邪的教派之间,以及国家民族之间等等的恩恩怨怨,共同谱写出了一幕幕或慷慨激扬,或生死唏嘘,或意气风发,或铿锵淋漓等,不同人、门派、国家、民族乃至宗教的各色悲喜人生。
其中,尤以金庸先生最为特别,仅仅一幅奇联——“飞雪连天射*,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十四部长篇,外加若干短篇,就一举为世人打造了一个鲜活的“金庸江湖”,读来令人神往不已。
年,随着“九大”的落幕,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真正的文革”时期,而在香港也同时经历着“六七暴动”。
都说“动荡时代”对人的影响力总是带着身不由己的潜移默化,那种身处旋涡中,或随波逐流,或挣扎求生的体验,不管人愿不愿意,都只会被深深地镌刻在记忆和独特的感受中,不止一个时期,甚至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
于是,彼时事业如日中天,却不免被“激烈左派”波及,因为意见相左,造成家庭“难全”,一直“心怀天下”的金庸,开始“有意、无意”地在《明报》上连载创作生涯的倒数第二部小说《笑傲江湖》。
一部把时间、空间和历史背景等,几乎都“模糊化”处理的,“最暗黑”江湖故事。
正如金庸在书中后记中谈及的创作初衷:
“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不顾一切地夺取权力,是古今中外*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
且不说,《笑傲江湖》的故事里,是否真有所谓的“隐射”倾向,但至少它的故事里,就不免“天然”带着一种属于那个隐隐动荡而“黑暗”时代的独特烙印。
即使被刻意抹去了很多“猜测”,但说到底,基本的“暗黑”底色依然牢牢占据着整个故事的基调、走向。
故事一开头就从“灭门”展开,为了一本《辟邪剑谱》,“名门正派”青城派打着“正义旗号”,就把福威镖局上下杀了个鸡犬不留,只逃了一个“悲剧”林平之。
随后的故事里,更是把暴力,阴谋和争名夺利的暴戾之气一以贯之。
不管是如五岳剑派代表的所谓名门正派也好,还是“相对”的邪魔歪道日月神教也好,集体“疯魔”的恩怨与“江湖纷争”,本质上都是不择手段地去争夺一个至高“江湖话语权”,暴动的源头也不过是“名、权、利、欲”的极致诱惑。
至于所谓“正面”的东西,在《笑傲江湖》的故事里,浮在表面的也只是一些“小人物”的微弱光辉而已,极尽夸张到荒诞的江湖纷争,“野心家”们无恶不作、无孔不钻的丑陋行径,也让这个故事的风格变得“无限悲凉”。
比如让人始终意难平的岳灵珊,强行圆满结局的令狐冲,以及一生悲剧的林平之等等,几乎没有“善终”的江湖人,总是令人唏嘘感慨的。
于是,本身被“时局”影响的创作,也让这个故事的影视化改编变得富有挑战,比如如何拿捏恰到好处的“隐射”韵味,和在“原味”的基础下改得有自己特色的理解,就尤为考验导演和编剧的“神经”。
“暗黑”武侠翻拍之祸——原味VS理想
时至今日,这本《笑傲江湖》改编、翻拍的电视剧、电影大概有十几部,内地、港台,乃至新加坡都有各自的理解,当然其结果也是经典与雷剧的两端齐飞。
原因很简单,本质上就是忠于“原味”改编,还是“理想化”翻拍之间的争斗。
一旦拿捏失衡,比如为了忠于原作,而试图塞满“所有”故事,亦或为了时长而挑着“高潮”部分改,去放弃作为铺垫循序渐进的平淡情节,最终失衡,陷入一个难看的境地。
就像这部几乎被钉在电影历史耻辱柱上的版邵氏《笑傲江湖》,服化、道具廉价且诡异就不说了,那个年代基本都躲不过,但是在仅仅九十分钟的时长里,跳来跳去地塞入各种强行“高潮”的情节节选,如赶鸭子上架般的“紧凑”概括,就显得极为雷人。
更加让人无语的是,这版在台湾上映,居然直接全员“换脸”,打着“照顾”观众的旗号,直接把所有人物名、武功名称等全洗一遍,比如令狐冲改成了南宫松,岳不群叫骆超俊,任盈盈居然“美化”成了白莺莺,甚至霸气的东方不败,居然成了可笑的司马无忌,以至于他的葵花宝典,只好被改成了“日系风”的樱花宝典......
笑傲江湖之南宫松
最好笑的还是台视版的“琼瑶式”虐恋古言改编,标配的“水龙头”刘雪华老师倾力出演任盈盈,也敌不过“爆炸头”令狐冲的视觉冲击,至于魔改的剧情更是让金庸本人都颇有微词。
令狐冲?
而一味的“理想化”翻拍,其实也是一种过犹不及,比如陷入偏差“理解”的死胡同,于是大刀阔斧地删减、增添一些想象中认为“应该”加入的辅助,或者支持故事走向的线条,亦或极端渲染某一方的效果等等,其实都是一种有失偏僻。
就像年TVB版的《笑傲江湖》一样,虽然把吕颂贤版的令狐冲送上了“极致”到难以超越的人物契合境地,变得遮星般耀眼,于是女主任盈盈开始失衡,平庸到“不存在”的演绎,会让人因为“配不上”而大失所望,难以沉浸其中。
甚至剧里过于精彩的“反派”演技,绝对伪君子岳不群、入木三分的林平之等,更是让这个力求通俗“理想化”的故事,过于削弱原作的“精神内核”,变得太过平庸。
“暗黑”武侠翻拍之祸——人物失衡后的得失
其实之所以说《笑傲江湖》不好翻拍的另一个原因,金庸在这个故事里一以贯之的“模糊化”处理,看似一步步递进,有着丰满“人生”的故事,其实细究起来,时间线和空间线,以及大历史背景(参考底色)等等,都是“不清晰”的。
而令人更尴尬的是,故事里,传统“反派”变得过于立体,以至于主角和配角的“界限”变得摇摆,更有甚者,经过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加工”,故事里所谓的“反派”其实很多都更加出彩,却又不是群像故事的写法,于是整个故事显得过于“暗黑”。
讲实话,出于“审核”制度,不管是改编还是翻拍,这种“价值观”看起来不好的故事,总是很难拍的,何况在故事的字里行间还带着不可磨灭的“隐射”,更是让人既难以割舍精华,又为难“过审”的问题。
于是,大多数翻拍就会下功夫在人物的选角上,比如大多数都倾向选一个压得住场子的男主,以及削弱“好”配角的人物高光等,总之希望在呈现的效果上是突出“正派”人物,而压制“反派”人物的。
比如TVB版的《笑傲江湖》,就是这样,请了当时依然大放光彩的周润发来演令狐冲,就是打一个“绝对压场”的效果。
但却忘了,彼时,发哥刚演完《上海滩》,那一股子民国大哥范尚未退却,就要演一个吊儿郎当的令狐冲,转换之余,还把造型和服化削减,人物也改地单薄到几乎“帅”,炫丽就完了,配角一水更是“常驻”的那几位,更显得平庸且违和。
再加上情节方面的呈现过于简化到几乎流水账般的场景转换,更是让这版变得只有套路般飞天武打,变得空洞且乏味。
当然,其实要是把这种“人物”失衡的“得”做到无人超越的极致的话,反而有可能会成就经典的“神作”。
比如年,大导徐克不惜以和导的方式,也要力邀享誉世界的“宗师”胡金铨来共同成就这个让他爱不释手的故事。
但很遗憾,或是理念不合,或是风格迥异,胡金铨笔下的,让徐克始终难以接受,他们之间的理解,似乎就像冰与火的两极,一位追求的是彻底“理想”的浪漫古朴,一位则坚持凛冽“现实”的视觉冲击。
于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闹得争执不休,谁也难以说服谁之下,胡金铨在拍了一半的中途,还是选择翻脸与徐克分道扬镳,去拍“更有意义”的《华工血泪史》。
最终徐克选择自己坚持完成,并在程小东、李惠民、金扬桦等人的支持下,终成就“新武侠电影开山之作”的盛誉,尤其神来之笔,特邀大师*霑创作的那曲《沧海一声笑》的主题曲,更是让这个故事里人物、情节和神韵都相得益彰,最终一举“封神”,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啦……”
千古绝唱一响,相信只要看过此版的人,都不免瞬间就被拉入那个属于《笑傲江湖》的世界吧。
更绝的是,随后推出的续集《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竟然“反叛”地选了林青霞反串东方不败。
在当时可谓是平地一声雷般的出格,就连金庸本人听闻都立刻打电话给徐克劝阻“不要做傻事”,更妄论当时遍布华语世界,隐隐“破圈”的众多金庸书迷们的抗议。
然而,就像书中对“有招、无招”的寓言一样:
“剑术之道,讲究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循,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
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太绝了,这种融合美艳、肆意、利欲和男女莫辨于一身的人物契合,几乎让东方不败长在了林青霞的身上,于是,也让当时风头一时无二的关之琳、李连杰等名演,都几乎沦为陪衬,大失光彩。
以至于随后徐克爱到甚至还为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拍了一版视觉冲击更甚,美则美,但内容空洞的“同人电影”《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好以宣泄其挚爱之情。
最后:
其实小说的翻拍,尤其是武侠小说的翻拍,历来都不“完美”,改编的失衡,翻拍的拿捏都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大问题,就连著名的大导们也不例外。
而更有甚者,其实很多时候,好的改编、翻拍电影、电视剧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于是,或许当时反响平平的剧,在后来会大放异彩也不一定。
所以其实改编、翻拍这种“暗黑”风格的武侠,还是要往极致去做,毕竟搞不好就是又一个“东方不败”的一眼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