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苏轼生逢两大老对手,纵观一生,便是和他们
TUhjnbcbe - 2023/3/23 21:36:00

说到苏轼,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对于苏轼我们可以给他贴上的标签很多,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等,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苏先生,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在正式介绍苏轼之前,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苏轼家庭背景:

一门父子三词客的苏家,人才辈出

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苏味道,河北栾城人,他的代表作品就是那首《正月十五夜》了。苏轼的父亲是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在《三字经)里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记述,说的就是苏洵。虽然苏洵开蒙较晚,但是后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那篇《六国论》就十分尖锐地指出了六国破灭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

苏洵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苏轼,另一个是苏辙。至于苏洵是否还有一个名为“苏小妹”的女儿便不得而知了,也许她只是人们口中的一个传说故事吧。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后来也官至宰相,苏轼曾作词表达对他的无限怀念,即大家熟知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快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一门父子三词客”说的便是苏家这三位,苏洵、苏轼、苏辙又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见这一家人的影响力是十分深远的。要说“三苏”中成就最高的那便是苏轼了。

苏轼乌台诗案险些被置之死地,老对手王安石一句话救回苏轼一命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既是诗人还是书法家、画家。让苏轼一举成名的是他21岁时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苏轼科考当年的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学功底自然是了得,写作风格又清新脱俗,苏轼的这一篇文章写出来自然是深受考官们的好评。

当时文坛领袖是欧阳修,欧阳修看了这篇文章也大为称赞,但是欧阳修过于自信了,他认为能写出如此水平的文章的必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于是欧阳修将这篇文章点为了第二名。等到成绩公布时才知道原来这是苏轼的文章,经过这样一个“误会”,苏轼便名声大噪了。等到苏轼入朝为官时,正是王安石变法开始推行的时侯。

苏轼命运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了。苏轼在任湖州知州的时向皇帝上书了一篇《溯州谢表》,这本来没有什么,但是却被新*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从中挑出些许字句,于是给苏轼扣上了讽刺朝*的帽子。

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是反对变法太急、太猛的,他当然会受到新*势力的攻击,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性。王安石本人不是小人,是君子,一腔抱负要改革弊*。有很多趋炎附势的小人以支持新法来投靠王安石,王安石要变法又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慢慢就形成了所谓的新*。

王安石变法是好事,法也是好法,但新*中有太多的小人,变法最后失败,和这些小人不无关系。苏轼很快就被乌台(即御史台)的官吏逮捕了,这就是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新*中小人的意思就是要将他置之死地。

要说这时最能体现心胸时达的便是王安石了,此时的王安石已经罢相闲居金陵,他听说苏轼蒙难,紧急给皇帝写信,信中就一句话:“岂有盛世杀オ士的道理?”王安石的话很有分量,一堆新*人物说苏反对变法所以要杀,可变法的领袖王安石都说不能杀,那些小人自然是没话了。

反对变法的苏轼被贬*州,华发之时壮志难酬,咏出千古绝唱

于是苏轼就被贬为*州团练副使,也就是相当于民间组织起来的自卫队的副队长。*州有个地方叫赤壁,苏轼在这里写了《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励了多少代人。这首诗将苏轼的豪迈气概抒发的淋漓尽致,面对滚滚长江,作者思绪也穿越了时空:当年这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想想周瑜能够早早的建功立业,而自己呢,华发已生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样一对比,苏轼心中的伤感与落寞之情便跃然纸上。

可苏轼在历史地理上闹了个误会,这个*州的赤壁不是赤壁之战的那个赤壁。赤壁之战在湖北的赤壁市,苏轼写词的赤壁是今湖北*冈市*州区。两个赤壁都在长江边上,离得不远,中间隔着个武汉,难怪苏轼会弄混。但自从苏轼写了《念奴娇》后,*州的赤壁虽然没打过赤壁之战,但从此被称为“东坡壁”了。

宋哲宗继位后,又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见是不同的,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的代表。司马光当上了宰相,这也意味着苏轼可以有机会救赦免了,回到朝廷的苏轼东山再起做到了翰林学士,这是苏轼一生*治的最高点。

苏轼东山再起只是昙花一现,再遇新对手

此时王安石新*一派被严厉打压,旧*又重新回到*治舞台。旧*执*后也暴露出了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样的局势,本来反对新法太过激进的苏轼又上书谏议,说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不能一竿子打死,于是他又得罪了旧*。这样一个不能和大家保持和谐的苏轼又受到了排挤,深感在朝中没有任何发展前途,苏轼请求外调,经过一系列周折,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

其实北宋就亡于变法之后,新旧两*的反复倾轧。新法有好处,也有弊端,应该按苏轼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实行的实行,该调整的调整,可无论是新*执*还是旧*执*都想把对方一竿子打死。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是小人,可他们都没有当好这个宰相,他们身边的小人太多。

陪伴苏轼一起遭受这些不幸的是他的侍妾王朝云。苏轼的妻子是王弗,很早就去世了,这位朝云姑娘只是苏轼的侍妾,是歌伎出身。虽是侍妾,没有高贵的地位,但是朝云姑娘却和苏轼有着十足的默契,她是懂苏轼的。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日苏轼酒足饭饱后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问旁边人:“我这肚子里是什么啊?”其他的仆人纷纷说“这是一肚子的才华”或者“这是一肚子的诗文”,苏轼连连摇头,显然他对这些笞案都不满意这时朝云姑娘开口了,她说“这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宣”。苏轼点头微笑对这位朝云姑娘更是满意。

屡遭被贬渐渐释怀,纵观一生便是和两位老对手的一幕幕爱恨情仇

惠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惠州市。在今天看来,广东也是一个极其富庶的省份,但是在宋朝的时候这一带还是未被开发的不毛之地,也就是很多资料里所提及的“岭南”。除了经济十分不发达以外,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还十分恶劣,在这样的蛮荒之地,苏轼也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这首《食荔枝》便将他的旷达情怀表现了出来。

《食荔枝》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有荔枝这种美味的食物,如果能让苏轼一天吃上三百颗荔枝,就算让他永远做个岭南人也心甘情愿。岭南地区潮湿闷热,朝云在这里染上了疾病,不久就病逝了。她的离世对苏轼精神世界的打击尤为沉重,从此苏轼身边就少了ー个红颜知己。苏轼在惠州的一个主要功绩就是疏通了惠州的西湖,修建了惠州西湖里的苏堤。我们都熟知杭州的西湖和苏堤,在惠州也有一个西湖和苏堤,这个苏堤也是后来苏轼和王朝云经常流连观赏的地方,朝云的墓也修在了苏堤旁边。

朝云姑娘走了,苏轼的贬谪生涯还在继续。继被贬惠州后,苏轼在62岁时又被贬到了儋州,儋州就是海南。惠州所处的岭南尚且是蛮荒之地,何况是更加偏远的海南呢?苏轼到了儋州着实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在宋代的一百多年里,海南岛就没有一个人考中过进士。这里的教育状况十分落后,苏轼到了这里就建学堂,许多人都是听说过苏轼的才气纷纷慕名而来。

苏轼历来为人们所崇敬是为什么呢?

一、苏轼拼的不是颜值,而是他“腹有诗书气自华”,三咏赤壁成绝唱的才情;

二、吟啸徐行迎风雨,“一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三、唯有悯农心尚在,四任知州泽民生的情怀;

也正是因为这样,苏轼的名字才被大家记住,他的诗作才能被大家吟咏到今天。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伴随着宋神宗时代的变法,起起伏伏。苏轼在当时就是这么不合时宜,谁上台都不看好他。

可干百年后,我们看苏轼是对的:

一、批评王安石新法推行太激进,不理性严重扰民、苏轼对了;

二、苏轼批评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同样是太激进,不理性,严重扰民,苏轼也对了;

苏轼的一生就是和王安石、司马光这两位老对手交织的一幕幕爱恨情仇、但请记住,苏、王、司马三人,没有一个小人,全是君子。尽管做不成朋友,但都是*见不合,没有私仇。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生逢两大老对手,纵观一生,便是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