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4日清晨,一条惊天新闻轰动了南京城。《中央日报》刊载着这样一条新闻:陈布雷氏于昨天上午8时,以心脏病突发逝世。陈氏前晚与友人谈话后,仍处理文稿,一切如恒,就寝时甚晚。昨晨,随从因陈氏起床较晚,入室审视,见面色有异,急延医诊治,发现其脉搏已停,施以强心针无效。
惊天新闻
伴随着初冬的寒风,南京城内议论纷纷,有人说:“布雷先生学问品行令人钦佩,未曾听说有可致命疾病,何以突然去世?”也有人说:“略感疲劳,照常办公,怎么就突然去世?奇怪!奇怪!”更有大胆者猜测:“辽沈会战失利,徐蚌会战前途凶险,国*在东北、华北都吃了败仗。陈老夫子是不是感到半壁江山岌岌可危了!”
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之时,三天以后,《中央日报》又发布了一条新闻,标题是:陈布雷以死报国,治丧会搜集遗书发表。新闻称,陈布雷先生:“素患神经衰弱,以致常苦于失眠,每夜必服安眠药三片始能入睡,有时于夜半醒来,再服数片,始能,晨起总在上午7时左右。本有13日至上午10时,尚未见起床,秘书蒋君章推门进入卧室,见布雷先生面色有异,急请总统府医官陈广煜、熊凡救治,两医官判断布雷先生系服安眠药过量,其心脏已于两小时前停止跳动。,蒋秘书于布雷先生卧榻枕旁,发现遗书一封,嘱其不必招医救治,并嘱其慎重发表消息,不可因此举而使反动派捏造谣言。”
虽然在新闻稿中没有出现“自杀”二字,但是,文中出现的“安眠药过量”、“遗书一封”等字眼也足以说明了陈布雷正是自杀而死。
陈布雷素有蒋氏“文胆”之美名,自从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识中,直到年自杀身亡,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历任浙江省*府秘书长、国民*中央候补监察委员、教育部常务次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要职。在国民*的*治舞台上,他作为蒋介石集团最高决策顾问的首席笔杆,笔尖底下风云狂卷,新闻稿上浪涛汹涌,其地位之显赫、位置之重要,无人能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为什么会选择在淮海战役最关键的时刻自杀呢?
知遇之恩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陈布雷自杀当晚,曾与儿子促膝长谈,他曾提到,周恩来劝过他“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虽然这段故事情节未必是真的,但是其背后的历史却是真实存在的。
国共和谈期间,陈布雷虽然不是官方正式的和谈代表,但是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也经常出现在和谈会场,与周恩来有过多次的接触。陈布雷对周恩来的风度、学识、人品均钦佩不已;而周恩来亦对陈布雷的文识、品格深表赞赏。曾经担任过郭沫若先生的秘书翁泽永的母亲陈若希(其女郁文是乔石之妻)是陈布雷的五妹。翁泽永和自己的这位大舅父交往至深。周恩来在重庆的时候,曾托翁泽永给陈布雷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陈布雷作为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旧文人,虽然具有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救亡之心,但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顽强地主宰着他的内心。年春,37岁的陈布雷打着一顶油布伞,顶风冒雪从上海棋盘街报馆出发,应邀前去南昌会见“北伐*总司令”蒋介石。蒋介石对陈布雷的到来热情有加,安排他住进了总部的西花厅,并让陈果夫介绍其加入中国国民*。陈布雷感激备至,虽然拒绝了蒋介石让他从*的要求,但是,此时的陈布雷已生“士为知己者死”之意。
为了报答蒋介石的赏识和知遇之恩,他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办报事业,投身于蒋介石门下。他坚信凭借着手中的这支生花妙笔,此生必定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所以,当他从外甥翁泽永那里听到周恩来善意的提醒时,不屑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记录生罢了,最多也不过是书记生罢了。我要怎样才能不负送我笔的人的好意呢?”
人生悲歌随着国民**队在东北战场和徐蚌战场(即淮海战役)的连连失利,陈布雷沮丧的心情难以掩饰。从内心讨厌内战的陈布雷多次向蒋介石建议罢兵和谈,争取实现三方鼎立或隔江而治。不料,却被蒋介石怒斥为“书生误国”。甚至有传闻,陈布雷因为犯颜直谏,还被蒋介石打了一巴掌。当然,这一传闻现在就无从考证了。
陈布雷自杀的前两天,他又一次拜见了蒋介石。陈布雷再次劝谏蒋介石:“这个仗不能再打下去了!”
蒋介石看着眼前跟随着自己二十余年的文弱书生,似乎感觉有些陌生,他略有震怒地说:“难道要同共产*握手言和吗?”
陈布雷躲开蒋介石咄咄逼人的目光,说:“目前形势不同于北伐,将骄兵逸,人人厌战;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若保得半壁江山,将来还可重振旗鼓,统一全国。”
蒋介石训斥道:“自古以来,没有平分天下而能持久者。非战即和,你死我活。我就是瞧不起一打就倒,不打自垮的软骨头。先生什么时候同那些失败主义者走到一起去了?”
蒋介石接着说:“布雷先生,我知道你是一片好意,但你太悲观了。战局虽然不利,我们可能被打败,但是决不会被消灭。和谈未必保得住半壁江山。如今,只好背水一战,成败在天了。”
蒋介石又说:“布雷先生,你该休息了!”
陈布雷离开时,走到门口,蒋介石再一次叮嘱道:“你该休息了!”
也许,此时的陈布雷知道,他该休息了!他已经不是那个深受蒋介石宠信的布雷先生了!
盖棺定论
虽然陈布雷失望之极,但是,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介文人,陈布雷无路而走,他只能选择一条封建社会传统文人惯用的参*之路:死谏!
就在陈布雷撑着一把油纸伞离开上海前往南昌那一年,王国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纵身跳到了颐和园的昆明湖中,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殉道士。
也许,陈布雷的人生悲歌,在那一年就注定了。
他注定要成为蒋氏王朝的殉道士。
陈布雷死后,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亲临吊唁,并挽“当代完人”横匾一幅,悬挂灵堂之上。这也算是国民*当局对陈布雷的“盖棺定论”吧。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请陈布雷之女陈琏在全国*协座谈会上谈谈陈布雷的事。陈琏曾经这样说:“父亲一生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愿,但却不仅没有实现初衷,反而做了旧社会的殉葬品。是错误的意识使他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参考文献:《蒋氏“文胆”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