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洪武大帝”朱元璋逝世,同一年,“救时宰相”于谦出生。
于家世代为官,门风端正,传说,他家祠堂深处一直供奉着一名忠贞之士,那便是南宋宰相——文天祥。
有天下午,于仁小憩时做了个梦,梦到一个身穿红袍,头戴金冠的人对他说:“你家历代供奉我,且满门皆忠良之士,这一世,就让我来做你于家的后人吧。”话罢,那人便从祠堂画中走了出来。
当夜,其妻诞下一子,随取名为谦,意为谦逊不敢当之意。
于谦受家风影响,自小便视文天祥为偶像,并在书斋中写下:“徇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而这句话也成了他一生的承诺。
后来,他果然成了如文天祥一般的栋梁之材,定国安邦,经世之才,有“儒帅”之称,后人更将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虽一生刚正,两袖清风,为大明续命百年,可却受人嫉恨,最终含冤而亡。
生时,一生为民;死后,只留清气乾坤,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天下安乐,尽心尽力为贤臣
名垂青史的人多为神童,于谦也不例外,23岁中进士,得会试魁首。
然而彼时于谦初出茅庐,热血满腔,在殿试中直指朝廷的弊端,引得当权者不喜,最后成绩只排在第三甲92名。
从第一到倒数,状元之才却只得当一个小小御史,自然让人唏嘘,可官场的腐朽终究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一日,朱瞻基征伐乐安,让于谦在阵前宣读檄文。
面对位高权重的“皇叔”朱高煦,于谦毫无惧色,铿锵有力地将其罪状一一列举,直接将其骂得跪在地上,直呼罪该万死。
朱瞻基开始对他青睐有加,迁为兵部右侍郎,下旨巡按江西,河南,山西等地。
至此,于谦便开始了他的贤臣之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巡按江西时,为几百名含冤入狱的百姓昭雪,并且上奏参劾一众贪官污吏,将这些国之蛀虫一一绳之以法。短短两年时间,当地百姓赞誉他为"于青天",离开江西的时候,数万百姓前来送别,久久不散。
巡抚河南时,因位置靠近*河,*河决口经常导致水灾,于是,他便修筑堤坝,设置座亭督促维修;鼓励种树凿井,改善民生。
巡抚山西时,当地闹饥荒,他便微服出巡体察民情,粗衣短褐请教百姓,随后向朝廷申请储备粮用以救济百姓。那时灾情严重,他便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将河南、怀庆积蓄的粟米调来赈灾,当地百姓视他为"神明",无数人因他才活了下来。
他的功绩绝非短短几百字便能说清,而老百姓的态度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待到进京述职时,宦官王振当权,官员们争相献礼。
有同僚建议于谦也送些,没钱便送点土特产,他便作诗一首回应: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朝天而去,引得王振不满,罗织罪名将他下狱,准备问斩。
山西河南的官员百姓不远万里,奔赴京城,数以千计跪伏宫殿前,请求将于谦还给他们,周王,晋王等藩王也尽数为于谦鸣冤。迫于压力,王振只能释放于谦,使其官复原职。
他以苍生为己任,百姓亦清楚谁不负人民,天下悠悠,尽诉于谦忠义之心。
02
乱世时,扶大厦之将倾
年,皇帝朱祁镇在王振怂恿下,亲征瓦剌。
结果被困土木堡,天子被擒,大明五十万精英全*覆没,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沙场。
明朝大厦将倾,以徐有贞为首的多数文臣主张南迁,逃跑言论甚嚣尘上。
可于谦却厉声呵斥:“主张南迁之人,当斩,京师是天下的根本所在,迁都则国本动摇,难道你们忘记宋朝南渡的结局了吗?”
南迁意味着将北方国土尽数送人,可若不南迁,便要死守京都:兵不足,粮不够,一时不慎便会真正亡国。这无疑是个死局,可对于于谦来说,哪怕明知死,也要用自己的脊梁撑住大明江山。
大*压境,北京城中文武百官,惊颤连连,而于谦却一马当先,担起了这起“北京保卫战”。他先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破解了瓦剌用朱祁镇为要挟的计谋。
后又连下四道*令:
第一道:稳定*心,重树信念。
“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大*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第二道:全民皆兵,准备死战。
“锦衣卫在城内巡查,凡是看到身穿盔甲的战士不出城作战,格杀勿论!”
第三道:定海神针,身先士卒。
安排将领分守九门,而最重要同样最危险的德胜门,由他亲自镇守。
第四道:创连坐制度,表死守决心。
“将领不顾*队先退的,斩!有*队先退的,后一个斩前一个!敢违*令的,斩!”
他用铁血手段向全*昭示,不成功便成仁,死战退敌,方有生机。一个文官,从未指挥过战争,便以无所畏惧的姿态站在了最前方。
“终日谈忠义,又有何用,此刻才是展现忠义的时候,报国杀敌,死而不弃。”
他以死战的信念创造了奇迹,临危受命,扶社稷之将倾。
他怕吗?必然是怕的,没有人不畏生死,只是在他看来有些事,远比生死更为重要。
他一生为民为国,毫无私心,可正是这份大公无私,却将他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03
含冤而死,天下冤之
北京保卫战,于谦大胜,瓦剌带着朱祁镇,退回大漠。
这场京城保卫战,于谦居功至伟,皇帝授他少保,并让他儿子于冕,入朝为官。于谦却断然拒绝:“让敌人打到首都,是我们的耻辱,怎么还敢邀功!”
百般推拒下,于谦接受了"少保”之衔,以便之后更能鞠躬尽瘁。
然而,水至清则无鱼,在大明官场上,他的这份高风亮节,显得格格不入。
一年后,瓦剌见大明在于谦的扶持下,并未生出祸端,于是将朱祁镇放回大明,只为鹬蚌相争,他们好趁机得利。
天下不容二主,朱祁镇回来后,便被朱祁钰囚禁起来。
世事无常,8年之后,朱祁钰病危,江山又一次陷入飘摇之中。
被圈禁的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等人助力下,发动夺门之变,又一次登上皇位。随即将于谦送进天牢,与于谦一起被关押的还有大学士王文,王文觉得受到了诬陷,想要申辩,可于谦却说:“虽无显迹,意有之。”
朱祁镇明知于谦保住了大明,于谦则大明不存,实不愿杀了他。
可徐有贞却言:“若不杀于谦,复辟之事便师出无名。”朱祁镇犹豫再三,还是将于谦斩于集市,家人被发配充*。
古有“莫须有”杀岳飞,今有“意欲”杀于谦,历史共记:“天下冤之”。众多百姓和官员自发为于谦送行,日日有人举酒去崇文门外祭奠他,即使被鞭打也无法阻止百姓。
午门问斩后,锦衣卫按例抄家。他们到于谦家里时,却只发现必要的生活用品,家无余财,翻箱倒柜,也未能找到任何珍贵之物。唯有正门的锁坚固异常,便认定这是藏匿珍宝的地方。撞破正门,却只找到了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
蟒袍是功绩的证明,宝剑是刚正的佐证,这些都是皇帝嘉奖于他的,如今却人死物存,这是何等的讽刺。
最后前来抄家的锦衣卫都低下了头,肃然离去。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
皇帝有无数个,但于谦却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因为他这个人就像他17岁时写的那首诗的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04
“倘若天下安乐,毫无战事,便巡抚江山,为民请命;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便勇担大任,万死莫辞。”
这是于谦一生的承诺,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
外放十七载,期间父亲病逝,他只得慌忙参加葬礼,便回去治河捉蝗;母亲逝世,他依然只能办完葬礼,匆匆赶回治理*河;妻子弥留之际曾寄书信于他,他却忙着赈灾,放不下灾荒中的百姓,未能见妻子最后一面。
可于谦只能将这份痛苦压在心底,世间不平,江山不稳,他又怎能为己私情而放下黎民百姓。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愿使灾咎及予躯,免试苍生受憔悴。”
这个世界,总有这样的人,不在乎世事如何,一身正气,带着世事所不容的清白,在黑暗中独自笃定前行。
于谦从拥立朱祁钰的那一天起,便知道自己的命运,自古以来,参与皇位之争的臣子,又有几人能善终,可他为报天下苍生,无怨无悔。
他不怨朱祁钰心软,没有斩草除根;也不怪朱祁镇心狠,最后以怨报德,他只恨自己没有在活着的时候,让全天下百姓安居,让大明江山安宁。
也许,有人会说,要是他自私圆滑点,未必不可保全自身;要是他稍有野心,未必落得最后身首异处,可这样的于谦,还是那个“清白人间”的于少保吗?
正是因为他“傻”,他“痴”,才使得大明又延续了近二百年;也正是因为他“真”,他“清”,才使得文人风骨流传于后世。
世间或许黑暗,于谦却以自己的微光,点亮世间,让后世之人明白:哪怕长夜难明,也有人提灯前行;哪怕道阻且长,也有人无畏无惧。
文/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