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藩叛乱,清*连丢10个省。索额图提议:“杀几个主张削藩的大臣,好去谈判。”20岁康熙断然拒绝:“出自朕意,他人何罪!”
削藩,是康熙的意思。
三藩不仅私自铸钱,每年还向朝廷索要*饷。这样替人养兵的日子,康熙一天也不想过了。
自从他14岁亲*,就把“三藩”一词刻在柱子上,日夜念想。
其中,势力最大,也最让他头疼的,是平西王吴三桂。
一旦哪里有官职空缺,不等吏部指派,吴三桂已经把自己人安插过去,提前上岗。
满朝文武,他的*羽几乎占去一半。
而相比跋扈的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则是暗戳戳地,憋了一肚子坏水儿。
他时而散播谣言,说“天子分身火耳(耿字拆开)”,时而跟台湾郑氏密通书信,商量着时机成熟,就一起反清。
这些,康熙并非不知,但时机不到,只能忍耐。
不仅忍耐,还要拉拢安抚。清朝有多位公主,被嫁与藩王之子。
年,一直忠于康熙的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到辽东老家,颐养天年。至于封地,就让大儿子尚之信守着。
康熙深知,机会来了!他下旨:别麻烦啦,你们都回老家吧!
吴三桂和耿精忠一愣,这是要削藩?
要不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关键时刻,吴三桂来了招以退为进:
他先是假称,自己眼睛不好了,申请辞去职务。接着,他又命心腹联名上奏:“云贵两省管理难度大,除了他吴三桂,别人不行!”
岂料,康熙却将计就计:好好养病是要紧,还是别让他操心了!
这下,吴三桂不干了。他很快举兵反叛,短短2个月,已有9省沦陷,甚至台湾郑氏,也开始出兵福建。
更可怕的是,北方察哈尔部落,也发生了叛乱。
一时间,清朝人心惶惶,老百姓们都说,这还没坐稳江山,又要换人了。
大学士索额图提议:“不如杀几个提倡削藩的大臣,好去跟叛*谈条件。”
年轻的康熙并不糊涂:“是我要削藩的,与他们不相干。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也决不考虑议和。”
难道,他是打算硬碰硬吗?
是,也不完全是。康熙主要采取了以下2个手段,最后成功撤藩。
第一,暂停削藩,集中兵力平叛。
康熙拒绝向吴三桂示弱,而是下令处死其长子吴应熊,向天下昭示,这次他要死磕到底。
同时,他派出5路人马,甚至把宁古塔的部队都抽调过来。
他还命前线将士绘制地图,仔细研究兵力分配。最危急的时候,他每天处理的*情奏报,多达余份。
2年后,耿精忠投降,清*士气大增。
第二,剿抚并用,功过分明。
耿精忠投降前,康熙不止一次劝说他,不要和郑氏勾结,改过自新,耿氏仍旧可镇守福建。但他一意孤行,并不配合。
尽管如此,康熙还是善待了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两个弟弟,依然好好地做着额驸,并得以寿终正寝。
年,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息,康熙完整地守住了江山。
可以说,没有康熙的成功撤藩,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
有人说,康熙是运气好,如果吴三桂不死,只怕还有得打。
但其实,三藩所谋之事,注定会失败。
清*南下时,三藩急于当马前卒,追到缅甸,也要把明朝的皇室后裔杀干净。
等到举兵反叛时,又打着“驱除鞑虏,光复汉室”的旗号,谁还相信呢?
一直没有契约精神的人,只会为人不齿。
只有敢作敢当,又有勇有谋的人,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