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滴滴公关真是活在HARD模式里。
滴滴面临的舆论问题,几乎都是结构性的、无解的。
滴滴当年靠补贴战赢下了江山,代价是从此欠下了还上绵长顽固的舆论债,高补贴时期被惯坏的司机—乘客两端用户,根本不可能体谅想盈利的滴滴。司机收入不断降低,乘客打车费用又在提高,滴滴背上个“冷血暴利”的骂名怎么也摘不掉。
这是一种世道公平。
不管从国内大环境还是人性来看,顺风车这个模式只要继续,恶性事件就不可能完全杜绝,快车业务亦然。负面新闻和舆论危机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公关黑洞。
既然因不成熟的行业环境,获取了超额的发展速度和体量,那么滴滴就要相应地背负上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黑暗面,这又是另一种世道公平。
2
说完了公平,也有不公平的——滴滴公关摊上了程维这么一个老板。
程维本来长相儒雅亲和(低配版马化腾),自身经历也挺励志(低配版马云),怎奈何是个闷葫芦。在此前的数次舆论危机中,程维都是牙关紧闭一言不发,滴滴官方声明落款永远是“滴滴出行”。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领导人的个人IP经营重要性日益走高,但这方面滴滴做得极差。程维没有个人
多刷脸肯定没错,程维应该找个时机,重启微博,建个
总结起来,就是——开放、开放、更开放。
乐清事件后,滴滴近来的几个公关动作颇有看点,程维和柳青站出来发了全员内部信进行反思,宣布接下来要Allin安全,滴滴公布6年来累计亏损亿,目前平台仍未实现盈利,并且以相当高的频率隔几天就公布一项安全新举措。仅从公关层面看,滴滴似乎想明白,终于找到北了。能否扭转企业的公众形象,就看滴滴有没有长性了。
滴滴的公关策略和舆论演变,对于涉及线下业务的每一个互联网巨头来说,都是应当珍惜的样本,别光偷着乐,要是扒光了谁都不干净。对滴滴来说,3Q大战之后的腾讯则兴许有参考价值——公关层面的问题,有时候要靠公关之外去解决,当你实际上做到了以用户利益和长期发展为价值导向,舆论才能真正走出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