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直接指挥之下,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保卫京师大捷。但可悲的是,他最后不是战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崇祯皇帝的屠刀之下,年仅47岁。
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皇帝紧急召见袁崇焕。原因是,议兵饷。袁崇焕接到这个命令之后,要进城,城门不开,堂堂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坐在一个筐子里头,被吊到城墙上面,然后进城,到了紫禁城,到了平台。刚一到平台,崇祯皇帝,没有跟他议兵饷,突然下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然后,到了崇祯三年,天聪四年,年8月11日,这一天,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焕处死,而且用了最残酷的刑罚,就是凌迟,寸磔而死。最终,袁崇焕被凌迟了刀。
《崇祯长编》、《崇祯实录》都记载了崇祯皇帝给袁崇焕定的九条罪状:
一、所谓付托不效。意思是说,我崇祯皇帝派你袁崇焕做蓟辽督师,为我守边,皇太极打到北京,你有责任。实事求是来说,袁崇焕作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皇太极绕过他的防区打到北京,他负有一定责任。但是,责任不完全由袁崇焕负,因为防区不是他的。而且打到北京的责任,也不应该,由袁崇焕一个人承担。
二、所谓专恃欺隐。袁崇焕正大光明,没有欺隐,此为莫须有。
三、市米资盗。就是卖米给蒙古人。袁崇焕卖米是有,资盗绝无。
四、谋款诱敌。谋款之事有,诱敌之事无。
五、所谓斩帅践约。斩帅就是杀毛文龙,杀毛文龙之事有,践约之事无。
六、所谓纵敌长驱。纯属于莫须有。
七、所谓顿兵不进。此事子虚乌有。
八、所谓遣散援兵。绝无此事。
九、所谓携僧入城。携僧就是携喇嘛,他部队里头有喇嘛僧。携僧之事有,入城之事无。
有人说,因为皇太极设了反间计,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不错,皇太极设了反间计,崇祯中了计,把袁崇焕逮捕、下狱。可是,事情已经过了8个多月了,崇祯皇帝可以做一些调查,做一些研究,中间还有大学士,提出一些建议,你像大学士成基命,年70岁,给崇祯皇帝磕头,跪在地下不起来,跟崇祯皇帝说:“请慎重者再”。崇祯皇帝不听,8个多月的时间,可以把情况搞清楚。
皇太极设了反间计,小人篡夺,仅仅有这些原因也不够,因为杀袁崇焕的权,只有一个人能决定,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不满意、不高兴。
袁崇焕被杀冤不冤?不冤!崇祯杀他有没有错?没错!
袁崇焕之死是死于自己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着他不会走得太远。
袁崇焕这个人的性格,他自己说,四个字,叫做“孤迂耿僻”。
孤,就是不群,孤。
迂,迂直,不是那么通达。
耿,就是中耿。
僻,有一点孤僻。
那崇祯皇帝的性格也是四个字:“刚愎暴戾”。
刚愎就是刚愎自用,听不得任何的意见。
暴戾,残暴、凶戾。
根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在位17年,处死或者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之外还有10人,处死巡抚11人,逼死1人,14个兵部尚书中,王洽死于狱中,另有1人被斩首,3人自杀身亡,2人被革职下狱,2人遭革职查办。另外,被处死的高级将领还有总理蓟、辽、保定*务1人,总兵1人。
袁崇焕和崇祯皇帝性格上发生了冲突,“君为臣纲”,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字,杀!杀了还不为快,还要寸磔,千刀万剐,凌迟而死。所以说皇太极攻打北京使明朝庙社震惊,此时心中对袁崇焕极度不满再加上王永光、高捷、*勋、史褷等人趁机以“纵敌长驱,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理由上疏弹劾,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袁崇焕论死。
袁崇焕不懂*治、不擅权谋、好为大言、自作主张、武断、暴躁,这些性格因素早就注定着袁崇焕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袁崇焕之死,不仅仅是个人之死,也不仅仅是个人悲剧,而且是大明皇朝的悲剧。崇祯皇帝自以为很聪明,其实他做了一件蠢事,就叫做自毁长城。
《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自从袁崇焕死了之后,边事更加没有人了,明朝要灭亡这个征候已经决定了。
最后借用金庸先生的评价:“袁崇焕真像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是个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