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靖之
“钦天监的人进讲,说古人把昴宿视为一件美丽的首饰,会给人带来无穷的财富和幸福。”——《苍穹之昴》
一个昴宿的传说,一块关乎国运的龙玉,将穷小子和太后的宿命连在了一起。也许是因为掺杂了玄学元素,许多观众对《苍穹之昴》都是“浅尝辄止”,导致这部剧长期出于冷门状态。其实,如果能全始全终,细细体会,你会发现它是清宫戏中的上品。
1、中日合拍、浅田次郎的创作意图
“日本学校没有详细教授近现代史,人们大都不知道中日之间的问题。如果能了解中国的清代史,就更能理解今天的中日关系。中国历史,典籍浩繁,丰富多彩,对日本小说家来说,有巨大吸引力。”——
浅田次郎,被誉为当代日本最有天分的小说家之一,以平实的文风和细腻的捕捉力著称。他创作的这部《苍穹之昴》,在日本长年位居销量之首。浅田在初、高中时期,曾经接触了大量的古汉语诗词,从此对我国历史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浅田自称最崇拜司马迁,把《史记》当作小说来读:如果叫我到孤岛来生活,只准带一本书,那就是《史记》。
浅田次郎认为,学习历史是要确定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坐标:“身为小说家,我有一种使命感,要用小说描写日本和中国近年的历史。我把中国近代史作为我写作的新坐标,继续写下去。”
对于清宫戏,我国大部分编剧都把选材范围定在嘉庆以前。不能正视自己的懦弱和屈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浅田次郎的小说能够改编成电视剧,由中日合拍,这是一次非常不错的尝试。
由中方专家敲定的服道化,在最大力度上对满清后期社会面貌进行了还原:从乡野的潦倒到宫禁的气派,从书香门第的静雅到西风东渐的开化、皇亲贵胄的言行举止、太监窝里的腌臜事、老佛爷的水烟袋、绸褂子的衬里儿、甚至到一顶瓜皮帽上的玉石、茶座上的一盘点心,如此考究,讲究。而日方对于剧本的历史观设定,也采取了比较严谨的态度,能够正视甲午之战,对明治时期的扩张野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表述,实属难能可贵。
2、热闹开局、惨淡收场
19世纪80年代末,腐朽的清王朝赢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太平*和捻子,多年以前早已覆灭;跟法国人一仗,结局不光彩,总算也非完败;洋务一直凑合办着,虽说也就是那么回事,但终归还有些新气象不是?对嘛!脑满肠肥的达官贵人们,又可以放宽了心,安享这混吃等死的日子。上上下下的奴才们,可着劲的捞吧,同光中兴,骗着骗着自己都信了。
年轻的皇帝,梦想着亲*以后的日子。掌权三十多年的老太后,她很贪心,但不傻。慈禧知道,太平一时,麻烦一堆。表面风平浪静的大清帝国,无论内外,都危机四伏。这是个驭人有术,救国无方的女人,她把国运昌盛的希望寄托在一块叫龙玉的石头上。
“春去春来,云聚云散。至坚至脆,龙隐龙飞。玉兮石兮莫能测,得兮失兮莫奈何。”这是一首藏头的歌谣——春云至,龙玉得。李春云,就是本剧的主人公。
话分两头,山野间,有一个可怜的丫鬟,名叫莲子,她被主人家的公子相中,生下了儿子后,竟然被扫地出门。苦命的莲子收养了一对苦命的孤儿——男孩春儿(李春云)和妹妹玲儿。
莲子的亲生儿子梁文秀长大成人,在中举那一天得知了生母的下落,急忙前去寻找。没想到,春儿为了领官府的银子给养母救命,竟挥刀自宫。然而最终银子还是被官府贪墨了大半。春儿被有些疯癫的白婆婆救了下来,婆婆告诉他,要好好活下去,他是昴宿的命,会掌管天下的财宝。连太后老佛爷的宝库,将来都归他管。
梁文秀和春儿、玲儿成为了相依为命的亲人。几年后,文秀进京赶考,会试入选,在殿试中又拔得头筹,成为新科状元,他入朝为官,眨眼间成为大清国的*坛新秀。梁文秀在京城结实了隐匿于民间的寿安公主——张夫人。二人交往日深,渐生情愫,却碍于朝局和身份,不能终成眷属。梁文秀只得顺应仕途,迎娶了房师杨喜祯的女儿。
而另一方面,春儿在张夫人的介绍下,在进宫前去了太监窝接受指点。二十年前偷梁换柱、死里逃生的老太监安德海化名老德子,如今成为了春儿的师父。春儿坚毅的性格让他撑过了老德子严苛的近乎于变态的调教。他还在机缘巧合下,拜在了曾经的戏曲名角黑牡丹名下,学了一身的本领。春儿苦难的经历在入宫后全成了宝贵的经验。春儿在迫害中一步步走到了太后身边,成为当红的小太监。慈禧得知他是能找到龙玉之人,格外看中。
春儿感激慈禧的赏识,尽心尽力地服侍。而梁文秀却和杨喜祯一道,成为了前朝帝*的骨干。随着光绪帝的长大,他与慈禧的矛盾逐渐加深:大婚连着亲*,后妃们的争宠关系着前朝的局势。甲午以后,国事糜烂,战和之争、变法之争,更让帝后两*的斗争在朝廷上公开化。春儿和梁文秀这对兄弟也走到了两难的境地。
最终,慈禧对权力的私欲还是压过了养母对养子的亲情。她发动*变,轻松囚禁了稚嫩的皇帝。梁文秀在张夫人的帮助下携玲儿远赴东瀛。春儿萌生过刺杀慈禧的心意,但最终不忍,还向慈禧坦白了自己的心意。慈禧悲怒交集,将他降为杂役,不料春儿意外得到了失传已久的龙玉,献给慈禧。慈禧感动之余,赐春儿自由之身。
多年以后,中秋之夜。春儿、文秀和玲儿在月下共同仰望,他们思念、祝福着彼此。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理想的男人和女人
《苍穹之昴》这部剧中,有大量虚拟的角色,这些角色源于一些历史人物,经过编剧的塑造,理想化,却又不失真。这是中日影视文化在合作中创造的、理想与现实的妥协艺术。
杨喜祯,身为帝师,在前朝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其实是高配版的翁同龢。这个角色有着清流派的操守、洋务派的务实态度和维新派的眼界,堪称最佳人设。他虽然以翁同龢为原型,但其心胸和见识都远过之。试想,如果历史上的光绪真有这样的老师,晚清的*治格局恐怕会大不一样。
而本剧的男二梁文秀呢,其实是年轻版的杨喜祯。除了在感情和生活上略显幼稚以外,他的立场几乎完美。豆瓣上有人说他是梁启超,我不以为然。剧中,梁文秀虽然主张维新,却不是康*。他提倡变法,但绝不赞成百日维新中的过激之举。他集中国传统和现代士子的优点于一身:他身为状元,却不盛气凌人;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决死之心;他性格飞扬跳脱,却不失君子的礼节;他能够看到西方文明的优点,却对本国道统也有清醒的认知。
所以说,文秀配得上张夫人。张夫人是理想的情人。她是历史上荣寿公主和德龄等多人糅合在一起的形象。这位混迹于宫廷和江湖的寿安公主,一会洋装、一会旗装,结交三教九流,熟知天下大事,真真一个社会版的王熙凤。她贵为公主,却有着现代女性的独立。她跟梁文秀的爱情,纯粹是出于两个青年男女的本性,无关其他。
而青筠,则是理想的知己。虽然青筠是文秀的妻子,但他们之间并不算爱情。正如文秀自己对顺桂所说,对她是欣赏。她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论见识不比张夫人差,她一句话就道出康有为文章空泛,缺乏务实精神的特点。论文,论道,论天下大事,她都能够跟文秀在同一思想高度上交流。他们是彼此欣赏的两个灵*,青筠更适合做文秀的良师益友而非妻子,她给不了文秀的是激情。
在这场四角恋中,爱的最痛苦的或许就是*饰演的小丫头玲儿了,痛苦地无法承认。虽然只是饰演一个进京的乡下丫头,但我认为,*早年在这部戏中的表现,胜过后来她拍的所有流量剧。青涩、却不拙劣。玲儿的勤劳、朴实、温暖,都在她的一颦一笑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演技有高下,角色无高低。不只是*,通过《苍穹之昴》,观众能发现,*、周一围、徐百卉,原来都是这样棒的演员!他们只是不曾遇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故事而已。好剧本对于演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4、太监就不能阳光么
《苍穹之昴》不能在市场上火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就是以一个太监为主角。尽管阉割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正视这残酷的角落。宫廷剧嘛,你多拍拍娘娘们争风吃醋,多演演皇上和宫女谈恋爱,那多舒服啊。弄个太监来当主角算怎么回事。
身体的残缺往往会造成心理的残缺,更不要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看重身体发肤、重视传宗接代的国度。进宫净身的阉人是受歧视的、是被唾弃的人群。但在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年月,这种事又是屡见不鲜的。春儿在自宫后绝望地说:“他们连救命的钱也贪。”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刀刘家里那个拒绝施舍的小男孩,他那么纯真,高兴地说出那么残忍的话:“我要净身,因为我要挣好多好多钱。挣了钱,我娘就能过上好日子了……”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怎样的人都不稀奇。刘长生饰演的老德子,把变态和扭曲诠释到了极致。至于剧中的陈莲元乃至李莲英之流,则早已丧失做人的基本操守。
而在这群人里,春儿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那一个。他是一个天使,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你经历了多少痛苦,这都不是你抛弃善良的理由。春儿历经磨难,在打骂中学规矩。他在无数个昼夜里流泪流汗。你可以说春儿对老德子、陈莲元、慈禧是奴性、是逆来顺受。那他给人挑水、替人受过、帮穷苦的太监“赎宝”又是什么?那是发自天性的善良,春儿的眼里没有高低贵贱,都是值得帮助的人。
在慈禧点了南府戏班的《樊江关》时,他终于有机会在太后面前献艺:冥冥之中,黑牡丹就在背后那么一推,春儿头戴七星额,插着翎子,扎着软靠,有板有眼地迈着台步走了上去——翻身、摔叉、陶翎、亮相,完美无瑕。一套对剑下来,这是最美的薛金莲,风华绝代。当李莲英吆喝出那一声“好!”想来,看剧的观众们也情不自禁地给春叫了一声好。剧中的李莲英是懂得慈禧的心思,剧外的观众是真心的感动、心酸、祝福。
5、隐喻
龙玉的传说,一开始就已经就已经认定了这是个无用之物。所谓“玉兮石兮莫能测”,正是应了慈禧最喜欢的《红楼梦》,化用了“假宝玉,真顽石”的说法。
努尔哈赤驰骋疆场,敢于创立基业,是源于对自己的信心。在斗志昂扬的时候,他即使捡到块石头,也会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祥瑞。所以,国运不在一个物件,而在于人。人勤于*事,*通人和,则百业昌盛,龙玉丢不丢有什么要紧?当人事不修,朝*颓废,一块破石头找回来,对江山社稷又能有什么帮助?这就应了歌谣的最后一句:“得兮失兮莫奈何。”
类似的传言,还有关于叶赫那拉灭清的诅咒,看似精彩,实则不通。正如顺桂和文秀说的那样:圣祖朝、高宗朝、宣宗朝都有叶赫部的女子入宫。而民间之所以在此时兴起这个传说,是源于老百姓对当前国事的担忧、对国运的不看好。
传统社会,往往家国一体。《苍穹之昴》对世态变迁的刻画,又常常喻于家庭伦理之中。最典型的要数剧中上演的几出戏。像《樊江关》,又叫姑嫂比剑,虽说是春儿是演在宫里,但在戏外,文秀说给了玲儿听。实则暗喻了梁府未来家庭关系,这出漂亮的做功戏是有惊无险、姑嫂和睦,正应了后来玲儿跟青交心;《杜丽娘》则隐喻的是张夫人,在伦理束缚的社会,一个追求珍爱的女子难以被世人所接受;至于外间戏班进宫演的《四郎探母》就明显的多,是春儿安排好的,为了让光绪帝能见生父最后一面。而从戏里辽国的太后,公主那面看,也暗示了光绪和慈禧的尴尬关系。念及于此,不得不佩服编剧的细腻。
6、剧、教科书、历史
看历史题材的剧,争论最多的就是符合不符合历史。剧就是剧,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贴合史书。电视剧尊重历史,主要在于“写意”,而非“写实”。
所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基本都贯彻着一个“根据主要历史故事改编而成。”比方说《康熙王朝》,什么是真的,平三藩,收台湾、三征葛尔丹……就这几句话是真的,至于细节全是假的。
但是《康熙王朝》为什么收视率高呢?因为它迎合了教科书灌输的印象。教科书是对的吗?当然是对的,它对的是大方向。
就拿征台这段来讲,《康熙王朝》绝不会提清廷跟荷兰人组成过联*这件事,更不会承认清廷上层像索额图、明珠,包括康熙本人,都同意剿灭明郑后卖岛给荷兰的史实。没有施琅的力谏、力陈海防之重要,可能清朝的版图会大不一样。但教科书是结果论,它只会告诉你,最后康熙收复了台湾。错吗,没错。因为中小学教科书是通识教育。
所以,《康熙王朝》就利用这一个结果,忽视了所有细节:剧中康熙从始至终都力主收台,并且还把勾结荷兰的屎盆子全扣到郑经头上。《雍正王朝》则为了突出主人公的高大伟岸,否认雍正迫害兄弟的事实,把八王*一黑到底,凭空杜撰了一出“逼宫”。因为康熙是有作为的皇帝,所以他全是正确的;因为雍正是勤*的君王,所以他收拾的人全是坏人,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历史观。
“中国人看历史人物,喜欢一个好坏之分。而在日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赞否两论之说。”——浅田次郎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辩证看问题。《苍穹之昴》就带有这样一种史观。比方说,梁文秀吃鱼时论康有为那一段,文秀和顺桂争执不下。杨喜祯说吃鱼,要先夹鱼头,然后去皮去刺,再细嚼慢咽。可有些人天生不会,无法做到善始善终。康有为就是这样一种人。但杨师父又说,大家吃饭,总要有人先下这第一筷子,开风气之先。他没有说康*好,也没有说康*坏,因为有些事根本不是非黑即白的。
全剧争议最大的,还是慈禧。有弹幕说这部剧给慈禧洗白,洗白了吗?我看没有。梁文秀说慈禧在朝堂上垂帘听*、玩弄权术、独霸朝纲。春儿却说太后只是一个任性、贪玩、爱耍小脾气的老太太。他们兄弟俩,一个在前朝看慈禧,一个在后宫看慈禧,看到的是两个样子,两幅面孔全是真的。
不肯归*、挪用经费修园林、主张和谈、戊戌*变,这些事《苍穹之昴》都演出来了。只不过它在细节上没有迎合刻板的印象。
历史上,甲午开战,光绪主战,慈禧亦“不许有示弱语”。可是雪片一样多的败报飞入紫禁城的时候,年轻的皇帝颓废了,躲入后宫,翻唱本、看诗词。慈禧太后开始要求和谈,但苛刻的条约文本传来,李鸿章说: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慈禧看到电报后也改变看法,说:“两地皆不可弃,即使撤使再战,亦不恤也。”但曾经主战的皇帝却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意气风发,竟然说:“都城之危即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这些细节,不看《清史稿》、不读《清实录》,你是不知道的。中学课本只会简单地说几句,光绪先主战,慈禧先主和。错吗,没错,只不过不是全部。
田中裕子饰演的慈禧太后,就极为传神,她演的不是一个女魔头,而是一个女人:迷恋权力是真的,对养子有感情也是真的;杀人不眨眼是真的,温和慈祥也是真的;支持过洋务是真的,思想保守也是真的;赞同一定程度的革新是真的,杀害维新*人还是真的。
历史是复杂的,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有人要是觉得,慈禧太后的影视形象就必须是个青面獠牙、只怒不笑,掐着腰、叉着腿的老泼妇,嘴里成天喊着:“老娘要割地、老娘要赔款。”就这个智商,您看动画片去好不好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