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苏轼辛弃疾常用盗版音乐,柳永姜夔自作
TUhjnbcbe - 2023/8/3 20:56:00

作者:牵牛郎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为什么要填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为什么要用首创者的词牌和音乐,显然是“名曲”更经典,说白了就是好听,首创者曲子自然是用原创音乐,再配上原创的词,这便是原创。而后面再填词的便是词是自己原创而音乐已是“盗版”,只是古人没有这个概念,便不了了之了。有很多懂音乐的词人便可以自度曲,再填词。这样词曲作者便都是原创了。这方面柳永和姜夔算上是会作词又会制曲的高手了,而我们熟知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他们只是作词高手,而作曲还不如当今的它山石,便只能用别人家的音乐填词了。而它山石便可以自创词牌,自己度曲而歌,实是羡煞古人也。如果用别人音乐是“盗版”,那么这种“盗版”是合法的,这便是填词。例如虞美人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而李煜“盗版”的虞美人大家都很熟了,原因主要是他是填词高手,“歌词”写得好,经过现代邓丽君等歌手一唱,更是家喻户晓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如:如梦令原名《忆仙姿》,相传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又名《大江东去》《千秋岁》《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谣》《壶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个名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江月令》等等。而辛弃疾的西江月也只能是“盗版”唐代的音乐了。

柳永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宋室南渡后,乐部放失,故识者以为,“永之乐章集于保留旧谱,又有功也。”乐章集,不分卷,依宫调、词牌序列,所收约有一百九十首.。内容上多描写男女情感、都市生活、市井风光、羁旅行役,词里流连湖光山色、表现洒脱情怀的同时,柳永却更多地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

另外,白石道人姜夔可以自度曲,算是原创的音乐家词人。当今只有复兴歌创始人它山石会自己作曲,自己填词,承元曲农家野逸淳朴,口语化又上承白话文又不同于民歌的写实而具诗意,不拘唐诗宋词元曲格式平仄,配乐上不拘丝竹音乐,电子音乐等音乐的引入,文艺上相当于一场文艺革新。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有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但并不死板,允许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平仄通押,比律诗绝句和宋词灵活。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的语言,元初民间俚语的运用,是诗坛文化向大众传播的需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的文学语言就很直白,接地气,金元时期的民歌俚曲的再创作和吸收,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是初创期的兼容并蓄。中期郑光祖、张可久等文人加入,散曲成为诗坛主要体裁,而到元末张养洗徐再思则弄曲为专业。与宋词语言的典雅含蓄比,散曲的语言通俗易懂。

散曲格律对仗自由:曲牌即曲子,各有曲调唱法,也同时规定了字数句法和平仄。而元曲文词格式平仄上平声可对平声,仄声可对仄声。对仗上两字对首尾对衬字等十三种之多,语言上可工对也可宽对,以俗语对等。衬字的运用是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外增加的字,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限制。

元朝统治地区胡乐番曲与汉族地区音乐的借鉴和融合,在音乐上形成新特色。北曲(元杂剧音乐)和南曲(南戏用音乐)在音乐风格有较大区别,据徐渭古代戏曲理论专著《南词叙录》讲,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或云宣和间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日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另外他叙述了南戏从宋到明的演化迹象并对其音乐特色进行分析“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又对南北曲比较“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戏则纤徐绵渺,流丽婉转”。并对昆山腔高度评价,将其与隋唐雅乐相提并论。

南戏南曲之婉转迟缓是源于柳永之慢词乎,其词俚俗亦自柳三变乎?

谁能想到,宋词大多数曲谱经兵祸失传,而南戏南曲或有南宋词人的曲调保存,到元朝,好听的音乐或许在民间小戏或民歌中流传亦未可知。而如今各地方戏在文化上的地位在于其记录着宋词元曲的原有的曲牌和音乐。仼一剧种的失传,都将可能面临宋词元曲两种文学题裁失去他的音乐。好在音像时代,这音乐或许不会再消失。即使我们现在会背诵宋词元曲,而其音乐也已不能同时呈现。而这种文艺形式原来是可以唱的,而今都变成文学形式,很可能和历代轻轻视戏曲工作者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属于民间艺人,师徒相授,而演出谋生与研究作学问不可得兼。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不可能将这些戏文音乐与宋词元曲联系起来。即使有此想法,拘于研究方法和资料也不了了之了。

而今如何复兴宋词元曲当日盛况,并且还要有所创新,无论在文学和音乐上都与时俱进,实在需要文学和音乐、戏剧和相关历史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并需要足够的文艺工作者实践传唱普及推广。要与俱进,与同时代的电影,戏剧,音乐剧,西洋戏剧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同台”,实在又少不了了解西方艺术的各种专才。

要达到体裁创新和音乐创新两个要求,这就已是极难了。试想一下创出一种文学体裁如唐诗、宋词、元曲,还要人喜闻乐见,这太难了,而要创新音乐适应这种文学体裁,并与之结合,能于宋词元曲的音乐海洋中如现在存在的戏剧音乐中卓然自立,是否也难?好在读罢此文,便给文艺工作者和专家们的系统工程指出一条路,至少方向有了,只要往前走,复兴是早晚的事。而这方面,它山石早已成了开荒拓路者,他的工作实在是在复兴宋词元曲当时盛况的一种中国文艺努力。在此方面堪于白石道人和柳屯田是哥们了,有识之士或许知道此非虚言。

最后看李清照《词论》你就信笔者之言了。“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照李清照这标准,在文学语言上,它山石要比柳永有品位些,而音乐上与李清照则是同道相惜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辛弃疾常用盗版音乐,柳永姜夔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