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知识的边界网络让人更聪明,还是更愚钝
TUhjnbcbe - 2023/9/17 19:12:00

前阵子我跟朋友聊天,提到在读《知识的边界》,友速回:“知识哪有边界!”

我哈哈一笑:“其实这本书的原名叫《Toobigtoknow》!知识当然没有边界,也了解不完啊。”

就像这本书的中文标题和英文原意存在偏差一样,我读外文书的著作,总感觉理解起来不那么顺畅。一方面是自己能力尚浅,另一方面我们也注定理解不全作者的本意。

包慧怡老师曾说:“翻译是明知无法完全传递,但仍要去做的,一种悲剧的英雄主义的劳作。”既然有人拼尽力气为我们摆渡,架起了这道对话的桥,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走上去、读下去呢?

起初买下这本书,还是因为之前写作班开的书单。书的标题就让我产生了联想:知识有边界吗?范围有多大?边界的形状是怎样的?……好奇心动了。

《知识的边界》的作者戴维·温伯格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本书出版于年,八年过去,书中关于网络化知识的观点依旧不过时,甚至更体现了其先见之明。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结构已经改变,但我们的知识策略似乎还没有做好转变。

网络让我们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但会让我们变得聪明,还是变得更愚钝?

两者都有可能。

1、网状知识不再做减法

传统的知识建立在纸质媒体的基础上。因其印刷后不可更改,知识具备确定性、稳定性,呈现出的知识,必须经过层层地筛选,以保障它的权威和价值。传统的知识过滤器,为我们做了减法,简化了我们需要知道的知识。

纸媒时代,图书馆是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阵地。有限的书架上,应该摆放哪些书籍?图书管理员为我们挑选出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书籍,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余的知识,理所当然地被挡在了图书馆之外。篇幅有限的各类期刊、报纸,在选择刊登内容的时候也是如此。

而当网络出现后,知识过滤器不再替我们删减信息,它为我们还原信息海。所有知识,来者不拒。

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网络会将最贴近的内容排在最前,同时呈现所有相关内容。只做排序,不做删减。比如,百度搜索“知识的边界”,就能在0.2秒内呈现相关结果约33,,个。我们当然不必阅读这33,,个全部内容,因为靠前内容往往就是相关度最高的。当然你也可以一直往下读,直到你觉得够用。

知识过滤由减法变成加法,知识的结构也正在改变。当知识变成网状,拥有一个足够大的知识容器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边界。

传统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年,知名组织理论家罗素·艾可夫提出知识的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是传统知识过滤器筛选机制下产生的知识结构。而当互联网出现,知识相互链接,知识的新形态已经由金字塔状变为网络状。

我们已经很难按照“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阶梯,顺次而上提高认知。甚至,我们在信息海中都难以分辨这四者。知识更多了,淘取知识也更难了。

网状的知识新形态没有边界,它足以让任何知识都存在生存的空间。然而,没有边界就意味着没有形状,没有形状就意味着,它缺少知识结构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基础。

知识的基石在瓦解,任何观点在这里都能找到相反的声音。

网络化的知识社会中,必然包含着不同,我们注定要与差异共存。

2、信息爆炸却又观点趋同

与网络信息多样化的趋势相反,单个人的观点却没有变得更多元。

书中指出,当人们做出选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令他们觉得熟悉、舒服并强化他们既有信念的事物,此谓“同质化倾向”。这与心理学上的“信念固着”相衬映——面对新的信息,我们习惯于选择利用它来强化已有观念,而不是改变已有观念。

作者把这样的网络环境形象地称为“回声室”——人们听到最多的,是自己声音的回声,而且比自己的声音还要大。这个观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信息茧房”。

并且,人们不仅会更加确信自己的观点,“还会趋向于选择这些观点中更为极端的观点”,甚至“常常调整自己的观点以使其趋近于那些占据主流位置的观点”。

知识在交互中生长,网络下的知识已与社交密不可分。如果说传统的单向知识路径是“信息-传播”,那么网络化的知识路径就是“信息-传播-社交”。

早期我在网上冲浪的时候,也跟喷子干过架。指点江山大半宿,最后相互拉黑灰溜溜。双方都想说服对方,都觉得自己才是掌握真理的一方,但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觉得必须达成一致,想创造一间回声室,这也是一种想同质化别人的表现吧。

我们也许还没有完全学会与差异共处。

作者的建议是,要明白知识是一种社会性的解读。“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可以有自己的事实。”

3、网络是否让人更聪明,取决于人本身

网络会让人变得更聪明还是更笨——这个问题就好比“金钱让人变好还是变坏”。

坏的是钱,还是人?

好人有钱做善事,坏人拿钱更有害。网络也一样。不管你是想巩固观点还是反驳观点,网络都能帮你做到。

工具从来都是中立的,是使用者的动机决定了到达的彼岸。网络可能让人变愚钝,也可能让人变聪慧。我们希望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是中立而向善的。

不可否认,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丰富性。网络化的知识让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真理,也让谎言有了更多受众。曾经我们希望知识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事实,而现在知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知识被赋予了社会性的价值。

如果一条信息被宣称为真理发布在网络上,那么它不久就会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他们愿意信以为真,并为维护这个真理搜集更多的证据。追寻知识的同时,人们也正在追寻与他人的社会联结。

知识网络因此具有它独特的公共性、社交性。要给这样的知识网络定性,得看人的出发点。

你想让网络帮你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最好的结果,网络可以让人们愈发了解到,科学是容易犯错的人类进行的宏伟而持久的合作;最坏的结果,网络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和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哪一种会发生?最好的,还是最坏的?

两种都有可能。

网络能够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变得更聪明。

点击大图查看全书思维导图

大数据时代已经让我们没有理由对知识视而不见。即便在信息轰炸中想要获取真理变得更难,但淘金的过程也正是求知的旅途。知识无边界,求知无止境。

可是,别企图做最聪明的人。

最聪明的,只有网络本身。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识的边界网络让人更聪明,还是更愚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