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三教信徒苏轼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TUhjnbcbe - 2023/9/21 22:04:00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www.yunweituan.com/m/

上接:佛门苏轼:问汝平生功业,*州惠州儋州

道家文豪苏轼: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虽是探讨宗教意识,但不考虑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便很难窥得其精神体系的全貌。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的影响之深和地位之高已不需要详述了,苏轼纵使被贬*州,仍然没有背离其儒学的思想核心。

前文已有所论述,无论苏轼怎么潜心禅修专心修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是苏轼内心深处的选择,他并未真正像陶渊明一样选择真正的隐居生活,这由神宗过世后苏轼又重新返回中央,积极改正王安石变法给人们带来的经历可以看出,至少在其再次被贬至惠州、儋州前是如此。

在*州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中,最能展现苏轼儒家追求的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苏轼由古怀今,表达了他白白耗费许多时光仍不能有所作为的叹息,无论佛道思想怎么让他宽慰,他还是不能真正放下想要为苍生立命的心。

在研究苏轼的著作中,有的将其称为虔诚的佛教徒;有的认为他是纯粹的道士;有的则完全从儒士的角度看待苏轼,忽略其宗教的背景,最有趣的是,很多时候他们还使用了一致的材料论证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按照西方某些理论流派的观点,研究者永远无法还原作者的本意,他自己的文化语境和视角限制住了他的理解,即使还原到当时的历史中,由创作者自己来诠释自己的作品,也很难完全跟他创作时的想法一致。

即使如此,研究者仍然大有作为,通过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考证的方式,可以发现苏轼及同时代文人越来越多的文献,对苏轼本人的了解及其同时代的士人心态的勾勒也会越发清晰,这符合马克思所说认识不断发展并趋向于真理的规律。

就其个人来说,苏轼是认为儒释道三家可以融会贯通的,他在《祭龙井辩才文》中展开过论述:“呜呼!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这是苏轼在*州时所写的祭文,虽然儒释道三家互相争辩,但是大道趋同,正如江河各有差异,然而本质相同,学者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他实际的为学经历也是如此,结合《宋史.苏轼传》和前文引过的材料,可以得知苏轼早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广泛阅读儒道释三家书籍了,好学的家风、卓越的天分、不拘一格的读书方式,让苏轼在出川入京前就已经打下了其思想的基础,等其经历仕途起伏人生动荡贬到*州后,其“三教合一”的思维体系正式成型。

苏轼的“三教合一”观念也不是凭空形成的,受到了前人很大的影响。据学者考证,当时有一位叫契嵩的高僧,反对儒家从表面上排斥佛教的观点,主张三教一贯的学说,以佛教五戒和儒家五常相对比,苏轼会见此位高僧三十年后还写了《书南华长老重辩师逸事》来回忆曾经的经历,可见印象之深,再往前看,主张调和三教合一的诗人学者更多,最典型的还是王维与白居易,他们都对苏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等到*州时期,苏轼也开始自己对三教的融会贯通,不过大部分作品都是*州时期以后所完成的,不在本文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教信徒苏轼江河虽殊,其至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