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人的名和字,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TUhjnbcbe - 2023/10/17 18:23:00

古时人的名字有两个:名是名,字是字,不容混淆。简单而言,名为父亲所起,家中用名称呼;字是从名的含义中派生出的另一个称呼,多由外人所起,意在表示礼敬,为对外所用。名和字的使用原则是“自称其名,称人用字”。名为长辈所呼,或用于自称;字为外人所用,自己不能用。在古人看来,如果称人直呼其名,则有失礼仪,颇显不敬;如果自称称字的话,更是狂妄无知了。

古人名、字的来源甚早,可以上溯到周代。在《礼记·檀弓》中有这样的记载:“幼名,冠字。”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说:“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从中我们看到,字和古代的冠礼密切相关。

在周代,男孩到了二十岁算是成年,要举办成人仪式,称为冠礼。古人是从来不剃发的,小孩头发长了,就扎个马尾辫,扎成一束叫“总发”,扎成两束叫“两角”,看起来就像兽的两只角。到了二十岁,就改用成年人的发型了,把垂下来的长发束起来,挽在头顶,带上冠,用髻把冠和发髻固定起来。男孩戴冠之后,由占卜选定的嘉宾根据他名的含义,取一个字,让除了父母以外的人称呼。有了字,这个男孩就正式列入“丈夫”的行列。

在贵族社会,起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它表示贵族阶层对一个成年男子的正式承认。到了后代,取字的这层深意逐渐淡化,取字只是为了社会交际的方便,也就不用隆重的冠礼了。

古人取字有两种模式,最典型的是“伯某父”。其中“伯”表示男孩在兄弟中的排行。所谓“伯、孟、仲、叔、季”。“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这些表示排行顺序的称谓,要放在“字”的最前。比如,孔子,字仲尼,表示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三国时孙策,字伯符,表示他是孙坚的嫡长子。“某”就是具体的字。“父”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比如,孔子的字,说全了就是“仲尼父”。

到了汉代,人们嫌这个“父”字太刺眼,有冒充长辈的嫌疑,就改为谐音字“甫”,“甫”字后人已不常用,但却给汉语添了一个礼貌用语。过去人初次见面,作揖之后先问:“贵姓?”得到回答接着便问:“台甫?”这“台甫”的意思就是“您的字?”

还有一种常用的取字模式——“子某”。子也是对男子的美称。在孔门七十二弟子中,不少人的字都是这种模式,子夏、子游、子张、子贡、子路,都是字。这一格式后世颇为流行,汉代张良张子房、苏武苏子卿,三国赵云赵子龙,唐代杜甫杜子美、柳宗元柳子厚,宋代苏轼苏子瞻,都是这种取字的模式。

古人命名取字不是随意而为之,要“傍名取字”,也就是“名”和“字”要有意义关联。在古人“名”和“字”的对应中,往往有秀深的寓意。

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和亮有何关系?在古代汉语中,孔有“大”的意思,“孔明”就是大光明,自然和“亮”有关。又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的关系一目了然。还有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禅字是念chán还是念shàn,一直有争论。其从他的字可以看出,“禅”发读“善”。刘禅字公嗣,就是公开继承,显然他的名、字到的都是禅让之意。

三国时期的*治家很向往上古帝王的“禅让”制度,尽管自己马上打江山,但得天下时也想走个“禅让”的形式,表示天下不是抢来的,而是上代*权传给自己的。曹丕代汉,司马氏代魏,都举行过盛大的禅让典礼,尽情地玩了一出虚伪戏。刘备给儿子取名刘禅,是有他的野心的。不过刘阿斗实在不争气,不但没有维系禅让,还把刘备打下的江山给“禅”出去了。

还有的字寄托了景仰先贤的用意。比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他取名相如,是仰慕蔺相如的英勇高义,就是那位廉颇向他负荆请罪的赵国名相。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司马相如字长卿,既表明蔺相如的身份,又寄托了建功立业的豪情。

南宋诗人陆游的字——务观。这个字是陆游母亲所起。陆海的母亲生他之前,做了个梦,梦见北宋词人秦观,秦观字少游,便用秦观的字做陆游的名,用秦观的名作陆游的字。这样取字的方法,古往今来还真不多见。

说到称字,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讲究:君主的字不能随意称呼。三国之时,马超投降刘备之后,刘备待他很好。马超武将出身,多年来一直过着丧家之犬胡日子,一旦咸鱼翻身,不免得意忘形,见了刘备一口一个“玄德”。关羽看不下去了,心想:你算老几?竟敢对我大哥无礼,玄德也是你能叫的?好几次拎着青龙偃月刀要砍了马超。马超吓坏了,连忙改口。由此可见,称字在古代是非常讲究的事儿,万一出错,还会有脑袋搬家的危险。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的名和字,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