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8 17:48:00
封面照年纪越大,越喜欢「看人」。慢慢观察,如同烹饪,微火细烹,不用急;又如同看小说,各种毛细血管一样的精微细节交织穿插,偶尔来个狗血剧情,乃情理之中,无须讶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江山易移,本性难改」都是真的。这倒不是说「因人废言」。而是说,如果你明知道对方是狗,那么就老实地听一番犬吠,不要总是妄想听到象鸣。谁说犬吠中没有一言半句的真理呢?沉默寡言的人,不见得真的多么有智慧,但多数是精明人。明白话多必生是非。有想法也不会公然在公共场合说,只对信任的人讲。也有不言的智慧,那是真正的觉醒意识。知道「话语」的厉害,多数不是用来传播真理的,而是一种武器。即便传播真理,囿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常常弄巧成拙。由此有了所谓的「参禅」和「公案」,一言一答中,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还没明白过来的就自己悟去吧!这是高明的做法。假使真的说透了,听得人自以为听得很明白,结果却做了过度的解读,那反倒是“过犹不及”了。成了「明话却做晦意解」。还有一种是「不得不」的沉默。因为说的多不是真心话。不是真心话也就算了,还要一起起哄撒谎,说多了,只会祸害人。比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就说过: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尽管如此,也不能永远不说话了。不然的话,上帝给了我们一张嘴巴,难道就是用来吃吃喝喝的吗?要说,那么最好便「光明正大地说」,不要「暗戳戳地说」。有什么问题,大家台前讲清楚,免得私下里揣度臆测,滋生事端。「暗戳戳地说」,其实就是信息不够公开,不够透明。喜欢制造事端的人,最喜欢私底下散布谣言,他们从来不觉得要为自己的话负责。反正说的是别人,我看谁不爽,就往死里骂,骂臭了最好,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种人多是社会中的「小人物」、「小角色」。一来,他们无须登大雅之堂,根本用不着刻意经营自身形象,不用担心不恰当的言语会影响自身的形象。二来,搬弄是非本就是他们天生所擅长的活。有一定阶层地位的人,多数有很强的自觉性。绝不会像那些「小人物」、「小角色」那样做低级而又不利于自身的事。正所谓:莫和蠢人争短长。为什么?既然说是蠢人,干嘛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去争吵?不是拉低自身形象嘛!?聪明的人,就连吵架都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对象。哪怕落了下风,说出去也好听啊!还有一种是想说而不敢说,说的没有针对性;想骂又不好骂的,骂的又没有具体对象。于是就被归类为愤青了。说得太多,骂得太激动,容易被人误会得了某种「臆想症」、「狂躁症」、「疯人呓语」。所以,在大脑编辑好内容之后,需要主动启用筛选过滤机制,把不该出现的字眼啊、不该触及的内容屏蔽掉;把不太恰当的语气重新改述一遍。然后讲出来之后,自己怎么看都觉得有种「隔靴搔痒,不着点」的感觉。这种情形,有点类似王小波说的:那不叫说话,而是一种「话语的捐税」。他说:征收话语捐的事是古已有之。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他举了一个《红楼梦》里的例子。说是书里讲:“有两个十几岁的姑娘,躲在后花园里,半夜三更联句,联着联着,冒出了颂圣的词句。”他说:这叫什么事情?!然后他自己就推敲,大概毛病出在写书人自己身上。其实是他自己有这种毛病:在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