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化长恨而长生看洪昇如何将一曲长恨悲歌
TUhjnbcbe - 2024/2/28 17:05:00

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作品有很多,杰出的诗歌有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传奇的代表作品当属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了。而当下国内对《长生殿》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掘其中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前人的悉心研究和认真探索,有关《长生殿》的论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在研究《长生殿》戏曲音乐的表演特色及艺术价值分析方面,李晓的《二十世纪的长生殿研究》[1],李玲的《三百年天上人间重相见——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学术研讨会记要》等作品,深入的探索了其重要价值;其次在《长生殿》多主题的探讨和争论方面,周明的《情缘总归虚幻——重新认识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唐宗秀的《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等表达了他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长生殿》传承不衰的原因探究方面,邵金金的《三种体裁“李杨故事”差异之文体原因探析》,朱锦华的《长生殿演出史研究》等对其传承不衰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杜牧曾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虽然其中不乏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唐骄奢生活的鞭挞,但从“一骑红尘”和“妃子笑”的鲜明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极致宠爱。《新唐书·杨贵妃传》中有记载:“妃嗜荔枝,必欲死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一事件,大概因为唐明皇对杨贵妃有真情才能做得出在世人看来很疯狂又很荒唐的举动吧。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性长诗,以历史事件的推进为线索,详尽描写了李杨爱情的始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变故,唐明皇不得已失去了自己心爱的杨贵妃,但他坚持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信念,他担心杨贵妃对他有恨有怨,却还是忍不住想要和其相见,纵使“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们也愿意在相爱相恨中缠绵悱恻,相伴“一生”,无论天上人间,有爱的陪伴就是幸福。

由《长恨歌》引出的这一段天宝遗事,洪昇从最初《沉香亭》到《长生殿》的定稿,我们听到了一曲关于李杨之恋的爱情故事,作者因为自身经历的变故,对李杨爱情的感受以及心理上的转变,说是作品不断改进的历程,倒是不如说是作者不同时期对于李杨爱情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化长恨为长生的境界”。

一、《长生殿》改进历程

《长生殿》取得的巨大成功不是偶然的,它的成功与洪昇“三易其稿”的改进历程息息相关。人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心态,对作品也是一样,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读。“三易其稿”,既是洪昇各个人生阶段的现实表现,又是不同的人生感悟和认知,其实“三易其稿”,又何尝不是寄托洪昇不同时期情怀的三部作品呢?《长生殿》将李杨之恋最终落脚在钿盒情缘,又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呢?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三易其稿”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主题变奏,又表现着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沉香亭》中借李白寄托情怀

《沉香亭》的创作拉开了李杨之恋的舞台序幕。《沉香亭》的创作源于洪昇对李白饱读诗书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感慨,由此联想自身激发创作灵感,写下《沉香亭》。在暖红室刊本《长生殿·序言》中有说;“洪氏有《沉香亭》之作,系以李白赋《清平调》三章为全剧关键。”由此可知,李白是《沉香亭》的主人公。《沉香亭》是唐朝一处宫室的亭名,在《杨贵妃与唐明皇》中说唐朝开元年间的春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畔观赏美丽的牡丹花,宫中李龟年乐师携弟子欲为皇上和贵妃助兴,但唐玄宗笑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后来李白宿醉奉召入宫,写下三首《清平词》奉上,得到唐玄宗的极大赞赏。洪昇欣赏李白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借李白抒发了他愁苦却不甘沉沦的心境,李白的点点滴滴何尝不是他自我的真实写照呢?一次,洪昇在经过安徽时,在李白酒楼写下了“一片寒云接素秋,几行疏树覆城头。海风吹上东山月,独倚天边太白楼。”《沉香亭》透过李白的生平经历,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开元天宝年间的*治现实和社会生活。

《舞霓裳》入李泌辅肃宗中兴

康熙十五年,洪昇客居北京(即在《长生殿·例言》中提到的“寻客燕台”),在这段时期他完成了《舞霓裳》的创作。从《长生殿·例言》中我们可以挖掘许多东西,例如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提到《舞霓裳》较之《沉香亭》所作的改变:“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这里显而易见可以看出此剧的主体人物已发生改变,从李白转为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杨玉环为唐玄宗所跳的舞蹈即为《霓裳羽衣曲》,联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关于杨贵妃舞姿也有“缓歌慢舞凝丝竹”、“惊破《霓裳羽衣曲》”由此可知,贵妃的形象较之以前得到了全新的改变,这与当时洪昇游历有关,洪昇看到百姓生活艰苦,洪昇开始不再深陷于自身不满情情绪的泥潭,开始关心社会的大局面,将李杨之恋的故事情节置于活脱脱的历史事件中,他的精神视野和艺术情怀得到了极大提升。在游历过程中,洪昇走遍大江山川,伤古怀今,对于当下社会环境也有了更确切的认识和感悟。,更加理解“情”的珍贵与难得,洪昇对“情”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具象化,这为《长生殿》中他对李杨之恋的热烈讴歌做了铺垫。

《长生殿》致力专注“钿盒情缘”

透过洪昇在《例言》中所说,大体可以了解《长生殿》专注李杨之恋的钿盒情缘。“安史之乱”作为李杨之恋发展的线索性陪衬,删减了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无度、肆意挥霍的*治批判,同时加入了唐人关于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将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李杨之恋在《长生殿》占了重要成分。第二出《定情》中,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欢歌起舞,月下共饮,钿盒定情,引出了李杨之恋的开端。而在最后的第五十出《重圆》,李杨二人在月宫相会,与最初的钿盒定情相呼应,在天上做了那令人艳羡的比翼鸟,爱情圆满,肯定了“两心哪论生和死”的坚贞爱情。

“唐明皇欢好霓裳宴,杨贵妃*断渔阳变。鸿都客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三易其稿”的背后是洪昇对白居易《长恨歌》,对“安史之乱”的理解以及对李杨之恋的长期的理解过程。《长生殿》的产生、发展与演出的低潮和鼎盛时期都与康熙时期的*治起伏动荡有关,李杨之恋超越了历史,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樊篱,是真正勇于追求爱情的真实表现。

《长生殿》中一些看似与李杨之恋无关的情节,比如唐玄宗幽会虢国夫人和梅妃,这样的情节设置与其在《序言》中提到的“念情之所钟,帝王家罕见”看似是相背离的,但我们深究其中缘由,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文学创作或多或少会受*治大环境影响,唐玄宗可以阶段性地专宠一个妃子,但又有谁能像杨贵妃一样让唐玄宗饮食无味、*牵梦萦呢?在唐玄宗看上虢国夫人后,杨贵妃大发脾气,唐玄宗怒气之下将杨玉环逐出宫,可杨贵妃离开之后唐玄宗发觉自己的生活没了滋味,对她思念不已,之后又发出急召杨玉环回宫的旨意,甚至向其“低头道歉”:“原是寡人不是”啊。这里我们看到了现代爱情的雏形,因为爱情是自私的,所以不能接受与别人分享,因为在意所以生气,而唐玄宗也让我们感受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难眠的情状,因为在乎,因为早已将其放在心里,所以不会考虑偶尔的“低头“是否符合皇帝身份,是否丢了皇家颜面,因为一切的举动“情不自禁”。

马嵬兵变,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唐玄宗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为守护唐玄宗而死她是甘心的,但死得冤枉,她内心明白自己本不该死,《埋玉》中杨贵妃在就死之前曾悲愤哭诉:“唉!陈元礼,陈元礼,你兵威不向逆寇加,逼奴自杀!......罢!罢!”[7]这些唱词大概是杨贵妃对自己诉说对唐玄宗的不舍吧。通过描写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李杨的爱情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阴阳相隔,可他们的情分并没有就此结束。天长地久,此恨绵绵。在之后的《情悔》中,杨贵妃说“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唐玄宗内心也是“悔”的,他悔恨自己没能好好保护玉环,他说:“是寡人全无主张,不合呵将她轻放”,“我当时若肯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泉台上,倒博得永成双。”他真的悔断了肠。玉环死后唐玄宗的失*落魄,他的追悔,他甚至期盼能快点死掉,早日和杨贵妃在天上相见。

之后的《哭像》将唐明皇的悲痛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包含“送像”和“祭像”两部分,面对旧景,引发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无尽悔恨、悲痛和思念。以往两人的美好回忆漾上心头,可现实如此凄清,随着杨贵妃的离去把唐玄宗所有的爱也带走了,悔恨、悲痛、思念,各种情绪交织,仿佛时间只余下他一个伤心人儿。

最后一出《重圆》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月宫团圆的景象,唐玄宗寻得异人为杨玉环招*,道士杨通幽作法找到杨贵妃*魄,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得以再聚首续说前缘。八月十五夜,玉帝出面宣布唐明皇和杨贵妃生生世世结为天上夫妻,最终兑现了《定情》的诺言“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二、《长生殿》和洪昇自身经历的关系

理想落空,经历人间疾苦后心态的变化

洪昇满腹才学,在京城国子监做了二十年的太学生,却没有做官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面对现实的不公平还有官场的勾心斗角,他想通过文字抒发内心情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十四年前后,洪昇开始了《沉香亭》的创作,《沉香亭》在于借李白的遭遇写自己的不幸。

洪昇身在他乡,生活困苦。与《沉香亭》的结稿相伴随的是洪昇与家庭的疏远,在家乡的境地也更加困窘,面对这种情况,洪昇先是选择独去北京,后期又带上家人一起搬到北京,依靠卖一些文章为生,客居他乡,生活艰苦。在《沉香亭》完成后的七年时间,他四海为家,游历四方,看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激发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在游历过程中,他还结识了一批有识之士,因为这些社会经历,他的视野得到了很大拓宽,性格上也更加孤傲和刚直,通过饱尝在艰苦岁月中遭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他的思想境界也得到极大提升,对于国计民生也更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化长恨而长生看洪昇如何将一曲长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