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金泽桥庙文化
TUhjnbcbe - 2024/5/5 15:1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金泽古称白苎,昔时,原是绵绵草原,茫茫芦荡。那么,何以称金泽?关于金泽地名的由来,见之于《江南通志》:“穑人获泽如金,因名。”又说,拾石如金,石泽土语同音,遂名金泽。金泽地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金”字,古代“金”字为黄金或一般金属的含义,泛指富贵。“获泽如金”“拾石如金”可引申为地上到处是宝,至于地下是否藏金,那是另一回事了。因此,金泽地名确切地解释应为“金”乡“泽”国。事实上,金泽自宋代起确已繁荣昌盛,可与同时代的濒江踞海的青龙镇相媲美。

水乡古镇金泽镇(年摄)

古桥、古庙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江南古镇特有的桥庙文化。位于淀山湖西隅的金泽古镇就是个典型的桥乡,其桥庙结合的历史文化更是独具特色、自成一派。

金泽的桥

据清代《金泽小志》称:“镇素以多桥著闻”“桥梁尤多于他镇,古称四十二虹桥”“虹梁蜿蜒崇隆,弥望皆是”。这些文字记载向人们昭示:金泽桥梁众多。42座,就绝对数量而言,不算太多。但是,按金泽当时的地域面积0.4平方公里计算,其桥梁密度,就大得惊人。如果是1平方公里,那就拥有桥梁座!而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的桥梁密度每平方公里还不到1座。有些冠以桥乡之称的江南古镇也只能望其项背。

解放初期,金泽还留有29座古桥,由于兴修水利及公路市政建设需要,拆除和改建了不少,现今镇上还保存宋、元、明、清典型的桥梁8座,其中7座古桥均被列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权威人士这么说:一个小镇有如此多文物古桥,这在全国也属罕见,金泽是个名副其实的桥乡。

金泽古桥不仅多,而且别具文化特色。

位于镇北的万安桥,建于宋景定年间(-年),是镇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谚云:“四十二虹桥,万安为首”。桥上建亭,亭下连阁,造型优美典雅,建筑绮丽多姿,巧夺天工。历代文人名士吟咏甚多。像这类桥,江南地区存世已不多。

万安桥

白石桥,人称“宝石桥”,为明代以前杰构。据《金泽小志》记载:桥位于漫子港口,桥石玉色晶莹可爱,极为稀有;造型驼峰隆起,极其优美,冠名石星桥,游人登眺,可见九峰隐隐耸翠,为金溪名胜。明嘉靖年间,大奸臣严嵩依仗权势,到处敛财纳贿,强占民间田产,有献媚者竟将金泽的这座稀世宝桥作为“贡品”,呈奉严嵩,移建在严府。

白石桥搬走后,再也不复建,但镇上还有座宝石桥,名普济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年)],不过这座桥的石头不是白色,而是紫色。桥与万安桥基本相似,拱陡坡缓桥面窄,具有明显的宋桥风格。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其为上海古桥中的“珍品”。

普济桥

建于元代的迎祥桥也是一座名桥,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砖木石组合结构为独特,尤其它的砖桥面具有现代公路桥梁连续桥面结构的雏形,桥上的楠木梁还是原物。民间传说:“桥匠相材,不中,遂用修建颐浩禅寺楠木余材。”据古建专家称:楠木用于造桥极其少见,而且,奇就奇在外露的楠木竟保存了多年而不朽,这与此桥采用了连续砌筑,使桥面不易渗水,两侧采用建筑上的搏风板,有效地阻挡了风雨对木梁的侵蚀。这种巧构奇筑,合乎科学道理,令今人折服。

迎祥桥

金泽的庙

金泽历来寺庙云集,建造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据旧志载,镇上曾有寺庙42座,至民国时期,还有一观、二寺、三阁、四庵、十三庙。东林寺相传建于东晋,为镇上佛寺始祖;西林寺建于元代,规模宏大,有“小普陀”之称;万寿庵也建于元代,香烟缭绕,有“小天竺”之誉;元代改建的东岳庙,气势宏伟,庄严巍峨,也是古刹名寺;始建于宋代的颐浩禅寺则规模更大,建筑更精湛。元明时,达到鼎盛,相传有间,合成“一藏”,被誉为“梵刹琳宫”,《松江府志》称其:“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可见寺院一度称雄江南。

颐浩禅寺坐落在“坐”字圩,清溪绕圩洄环。寺院坐北朝南,它的主体建筑布局严谨,格局高古。围绕主体建筑而起的园林布局构式也十分精妙,主要体现在寺院的前后布局。从南大山门入口至天王殿,有蜿蜒曲折的鹤颈街相连,街的两侧枫榆桑林,郁荫葱葱。“小径曲引灵隐路”,佛教中的“引”字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近在咫尺的空间,向纵深扩展。引入寺院,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寺院建筑,参差错落,时隐时现,移步换景,饶有山林景致。

宋高宗南渡,从者如归,由中原迁到上海的人很多,富庶的青龙镇、金泽镇自然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如王垂裕、何中立等随高宗南下,后移居青龙镇,这些中原人随之带来了中原文化。《上海研究资料》相传,南宋大臣吕颐浩(-年)山东济南人,曾知扬州,进户部尚书,改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他在位期间,择金泽置别业,为日后徙居终老。有说为了孝敬父母,兴师动众,大建豪宅,甚为招摇,被人告发,诬他立山头,与皇上抗争,大祸临头。有人出谋,改宅为庵,每间供奉,化险为夷。遂高宗驻跸,易庵为寺,赐额御书“永安寺”。而远近香客,慕名朝拜,又使金泽名声大振,为以后颐浩禅寺的盛名奠定了基础。

宋景定年间,吕宅归巨族费辅之,费舍宅建院,历时数十年。元贞元年(年)奉旨升为寺,因寺原为颐浩旧宅,寺名为“颐浩禅寺”。这段历史见之于元牟山巘,明陆树声、范惟一,清徐乾学、蔡英、潘耒等历史名人撰写的碑记。元时,文学家牟巘就隐居金泽,因此其史实更为可信。牟巘文笔淋漓,极富文采,其文云“颐神养浩,以志养气,以气养勇,塞乎天地之间,而为颐浩者”,将“颐浩”赋予了更高的境界。

重建后的颐浩禅寺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颐浩禅寺历经风雨,几番修复,几经损毁。文革以后,禅寺宝殿得以复建,如何全面恢复这座“被淹没了的大寺院”,沪上德俊和尚,真禅、明旸法师生前都曾为之呕心沥血,竭尽努力。时任全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让古建专家陈从周陪同到金泽勘查寺院遗址,并题写了匾额。这些都足以证明这座江南名刹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

金泽桥庙的结合

大凡江南古镇,都因桥、庙、镇的结合,而使经济文化得以发展。金泽的桥庙结合,堪称一绝。据《金泽小志》记载:“金泽多佛刹,四十二虹桥,桥各有庙。”按理,寺庙庵阁有着严格的区别,但民众习惯统称为庙,于是金泽民间就有“桥桥有庙,庙庙有桥”之谚。缘何形成这种有趣的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金泽的庙会和戏台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笃信佛道,中国自明代起,民间宗教也蜂拥而起。洪武年间,大臣刘基(青田)襄佐朱帝,受其礼遇。刘基是军师,又是道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善察识人才”,《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传说,他护驾太祖南下游览金泽颐浩禅寺,察觉金泽地形如龟,元荡形如大鼋,恰似鼋鸣鳖应,君呼臣随,为风水宝地,要出真命天子。为保住明朝江山,必须镇压金泽风水。于是大肆“筑埂造桥,建庙供奉”。古时,筑埂造桥,都是作为压禳不祥的镇物看待。还有一种说法,埂以卫局,桥利往来,处置得当,亦是以固一方元气。《金泽小志》称道:人们在洋澜荡、东岳庙等处可看到当年固若金汤的石埂和石钉,是刘青田所为,致于建在地上的桥和庙自不必说。刘基的风水说,在今人看来,不免荒唐可笑。事实上,在封建社会里,恰恰是他为当时金泽的造桥建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给杨老爷磕头的“龙”

以上蜻蜓点水似的叙述,似乎可以给我们这样的昭示:金泽兴于宋,盛于元,繁荣于明,与吕相建宅,费族舍宅建寺,刘基大兴桥庙不无关系。

桥与庙自古就有联系,佛教经典中就有“广度一切,犹如桥梁”的说法,有利民渡涉和普度众生、度人度己的双重意义。因此,桥本身往往就是一种宗教性的行为,或是一种宗教的附属建筑。桥与庙形成的境界空间,正是人神交流最容易展开和实现的场所。明代的金泽,由于民间宗教盛行,佛教徒与民众建桥造庙的风尚,日甚一日。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有着微妙的功能,起着人们不可思议的作用”。日长天久,金泽小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桥各有庙”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资料:青浦档案

原标题:《金泽桥庙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泽桥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