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悠扬歌声响起,仍然会深深打动每一个听者的心。说起这首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我的祖国》,就像词作者乔羽老先生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这条大河是时代,也是历史,更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将来片子没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作于年夏,这年乔羽29岁。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乔老回忆:当时他正在赴赣东南、闽西一带原中央苏区体验生活,导演沙蒙却接二连三地发电报,约他为正在拍摄的影片《上甘岭》创作歌词,并希望乔羽能回长影去写。乔羽问沙蒙:“你认为这首歌应该写成什么样子呢?”沙蒙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只希望将来这部片子没有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
抒情让战争“走开”
乔老看过《上甘岭》的本子后,就躲在长影小白楼里,翻来覆去看了整整一天的样片。乔老在苦苦寻找一种角度,战争之后的和平、硝烟弥漫后的“江山如画”……他必须寻找适合自己、更适合时代的创作走向。
为什么最终走了一个抒情的路线?乔老回忆:“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影片是描写战争的,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面对强敌、很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有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最先蹦出“一条大河波浪宽”
在写歌词的这段时间里,乔老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他创作《红孩子》的电影剧本时,乘轮渡经过长江。第一次看到长江时,他突出的感受是惊讶,走出书本和梦想的惊讶!“这时有三种感觉是我以前从未感受到的。第一是颜色:北方的色调是黄的,往南逐渐变绿,长江两岸一片葱绿。第二是听觉:我发现长江两岸的天籁也很不一样。第三是味觉:北方是北方的味儿,南方是南方的味儿。当时空气里的那种感觉太强烈了。于是我就想:如果我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新鲜的。”
最先“蹦出”来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乔老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了第一句,就等于有了全篇。半个多月的煎熬、期待,终于有了结果,《我的祖国》的歌词终于诞生了。
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
因为这首歌离上甘岭太远了,是否能通过,其实乔老并没有很充分的把握。沙导演拿着稿子问:“你的这一条大河是指的长江吧?”乔老回答:“是。”沙导演说:“那么既然是长江,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就更有气势吗?”
乔老说了这样一个理由: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了亲切感。而且,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最后沙导演同意了乔老的看法,拿着歌词找到了作曲家刘炽,刘炽以优美的旋律为这首歌配上了飞翔的翅膀。紧接着,长影在乔老的建议下,请了郭兰英来演唱。
电影《上甘岭》首映式结束时,放映室里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沙蒙哭了。乔老却笑了。两位艺术家的一哭一笑,等于这首不朽之作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蕙茹编辑田莉校对蔺虹豆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