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探寻文人汇合诗
TUhjnbcbe - 2024/6/18 21:31:00
他克能治白癜风吗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xinlizhiliao/43516.html

“如画”意识的核心就在于自然风景美的像画,即山水画。“如画”意识发展到成熟定型则要到宋代,而从中晚唐开始与宋代“如画”意识内涵相衔接的概念已经形成。

宋代正是“如画”意识发展的成熟期,自然风景视为“如画”的观念已经盛行起来。在文人画士眼中,自然风景已经具备了“诗意”和“画意”,因而有了“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这就是说,文人画士已经懂得自觉地观照自然,并从其中发现美。

宋代“如画”意识和山水画关系辨析

一山水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1胸怀虚静

唐代艺坛对山水的大力推崇,山水画得以盛行,相应地促进了“如画”意识的发展,再后来发展到宋代,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画评诗的高峰期,这是在唐代山水画和自然风景相结合的基础上延续的。从中国的绘画史中可以看到,从山水画诞生开始,就和中国的哲学密不可分。

宗炳说胸怀虚静,养浩然之气就可以体会道之所在,坐卧着观赏画,心也可以随之畅游于千万里之外。这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意指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至真至美的审美体验,这代表着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修养。

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这里的自然就具有哲学内涵,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诗人画家想要归隐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轻视等,总归于一点就是对道家思想的回归。

道家思想中的“虚实相生”也影响了宋代的绘画创作,道家思想中是没有绝对的“虚”和“实”的,二者是作为一种辩证关系相持平而存在,表现在宋代山水画的创作上就是画家的“留白”手法。

在经营位置上可以运用独到,空间上运用大量的留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引起观赏者无尽的遐想。

2贴近自然和生活

到了南宋出现了著名的“马一角”和“夏半边”为代表的山水画构图法。中国山水画在北宋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这一时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景式山水创作体系,全景式这一皴法技巧,赋予了山水画作极强的视觉冲击。

此后,全景山水又于南宋时期产生了新的变化,渐渐地演变为边角山水,只描绘其中一角,取材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这是一种由整体向局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就出现了马远喜欢描绘山水一角的行为,同时,也形成了夏圭乐于画边角的做法,两位画者的偏好或是习惯,无不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宋代山水画除了受到来自道家的影响,还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儒学发展到宋代已经

作为一种新的形态而存在——理学。理学本质上是一种新儒学,时代车轮滚动至南宋末期时,理学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发展为一种正统哲学思想。李泽厚认为,山水画与宋明理学同步走上了巅峰,艺术和哲学的同步发展,或许可以表明两者间也存在着一些相同的东西。

二山水画对宋代“如画”意识的影响

人们常说“江山如画”、“风景如画”,习惯性地把客观存在的江山、风景赋予人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把自然和绘画(山水画)主动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有“江山如画”、“风景如画”这样的说法呢?

1物理距离的影响

首先,“风景”是受到物理距离的影响才具有“如画”特征,“风景如画”的观念和自然审美中的物理距离更是息息相关的。

“如画”是用来描述我们在欣赏风景时美的感受,所以“风景如画”就是说自然风景美的像幅画,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是需要观赏者与绘画作品之间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这样才能恰如其分的感受绘画作品的美。

然而我们在观看自然山水时,也是用视觉去把握的,视觉在我们的人体感官中属于一种远感官,只有在欣赏山水时,通过视觉感官适当的拉开与风景的物理距离,才能在一定空间范围观赏到风景的美之所在,如果没有适当的物理距离为标准,欣赏风景就是只见树木却不见森林,达不到审美的效果。

正如《题西林壁》这一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苏轼诗作,便是由于身处山中,所以才未能看清庐山的真貌,也就是在观赏庐山时由于物理距离太近,没有形成视觉透视的效果,无法将眼前的风景转化为一幅山水画,也就无法将自然风景尽收眼底了。

2风景与绘画的关系

从“如画”之“画”角度来看,这是基于风景与绘画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说法,是和绘画发展密切相关的,洪迈是最早对这种关系进行探讨的文学家,黄庭坚的诗句,意思是天然打开的画卷就是大自然的山河,在此,直接将风景比作一幅画图。

这也是宋代普遍流行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宋代诗人和画家在面对自然风景时,更喜欢以绘画为框架来把握,说明这种以绘画为框架把握风景的观念在宋代已然流行。

不仅如此,随着艺坛的不断进步,文人画士对绘画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发现也逐渐自觉起来,所以有更多的人基于绘画框架论述了自然的美,如《潇湘八景图》这一作品的创作初衷也许并非再现真实的自然风景,不过其却成为了一种潇湘风景的范式,而人们的这种自觉性便是以绘画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也是和山水画在宋代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如画”与“如屏”

“如画”在与自然审美的互动中经历着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如画”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散落存在于诗篇的各个角落,“如画”意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体现着中国人审美理想的转变过程。同“如画”意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如屏”,讨论中国古代的“如画”意识,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如屏”,何为“如屏?“如屏”有着怎样的内涵?”“如画”和“如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一“如画”与“如屏”的关系辨析

中国古人观照自然讲求“仰观俯察”“以大观小”的观照方式,它不同于只截取自然界其中一角的观看方式,这就是“如画”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被赋予的内涵之一。

唐代以后,与“如画”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如屏”逐渐流入到山水创作中,加以结合“如屏”之“屏”的空间特征,将人的身体很好地融入到自然山水中,实现身体与大千世界的交互融合,同时也映照了道家思想流淌变幻的宇宙观。

1“如画”之“画”把握自然

西方画家面对山水画崇尚的是焦点透视原则,从一个点辐射出一片范围,就像照相机一样,观察者立足于一个固定的点上,把摄像头能统摄的物象真实的拍下来,局限就在于受到空间的限制,摄像头以外的风景无法捕捉,也就是说视域范围之外的风景无法摄入到视线之内;但是我国很多山水画者都极为推崇散点透视这一重要的绘画原则。

点我国画者与西方画派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国画者并不会选定某一特定的位置,而是在视觉游历中记录下这些画面,然后再将这些零散的画面整合在一起。

2、“如屏”之“屏”观照空间

“如屏”是指山川通过空间的这种遮蔽性,利用屏风做媒介表现出来。诗中常见的“素屏”“粉壁”“粉图”等词语都是对这种“如屏”观念的表达。“如屏”的山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性,宛如一面高大的多面的屏风,连绵起伏的山脉好似几扇屏风连在一起。

“如屏”的山水延伸到绘画中,就是画屏、画障。和一般的绘画不同,画屏是具有空间性的,摆放树立在空间之中,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这幅绘画和屏风之间的关系,因为此时欣赏者作为观赏屏风的主体,正是处在这个空间中的。

屏风作为绘画的媒介,它有多种功能特征,既可以作为一件实物摆放在室内分割空间,也可以作为载体,充当绘画媒介,在上面作画,予以观赏,赋予屏风以审美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当成绘画图像,即以“画中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亦或者三种形式均具备并同时展现出来。

二“如画”与“如屏”的碰撞融合

“如画”与“如屏”都是基于对山水的考察而形成的概念,观赏“如画”的山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画”的思想一直以来都同宇宙观中的“道”联系在一起,大千世界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人只是其中的个体,但人也是属于宇宙范畴中的,所以欣赏“如画”的山水能给人带来一种“有我之境”。

“如屏”起初也是对山水自然的体察,在山川岩壁中感受山岩如屏风般的绮丽之美,而个体在山川中无形被赋予了空间感,令个体与宇宙自然整体融为一体。后来,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如屏”的内涵也随之扩大,不仅成为一种绘画媒材,更是成为一种绘画图像。

1对园林建设的启示

“如画”的园林是说在感受山川流水的基础上,将室内的山水与自然山水相结合,进而得以造出“如画”的园林。“如屏”的山水园林也是在感悟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在院内造出如同屏风般的假山形态,也就是石屏,由于屏风的遮蔽性与空间性,使人聚居于此宛如在一个小世界之中。“如屏”和“如画”美学意义的结合对于中国园林的建设具有指导性价值。

“如画”在宋代以后内涵上升到理论的角度,由先前的以山水画品评自然扩大到品评诗歌,但品评山水画依旧是基础所在。“如画”的园林是指用山水画鉴赏园林,倘若想要建造出“如画”的园林就要将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和美学思想相结合指导园林设计。

园林建设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如画”的特征,园林的“如画”性质要到明代中期才得以考察到,直到晚明时期,“如画”才被视为建造园林的原则。

2对认识世界的感悟

不论是“如屏”亦或是“如画”的发展历程都是和中国山水画息息相关的,“如画”意识从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关联,因为“如画”的基本阐释就是指自然风景像画一样美。

我们习惯意义上将“画”定义为“山水画”,而中国山水画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一道相契合,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这一观点,指出了山水和道家思想的关系,这也是创作山水画所要遵循的法则。

不论是观赏山水产生的“如画”般的审美感受,还是作为模仿对象的艺术(山水画)而言都离不开核心基础——“自然”,幻化成哲学思想就是宇宙观,因此大道之理也就成为了“如画”所蕴藏的哲学理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探寻文人汇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