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雍正王朝看不懂郑春华弄清楚这5个男人和她
TUhjnbcbe - 2024/6/25 16:14:00

导读:作为《雍正王朝》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之一,康熙皇帝的后宫嫔妃郑春华,和太子胤礽之间的不伦恋情镜头,在本剧开端就将我们带入了这场波诡云谲的朝堂争斗,而后就几乎贯穿了整个“九王夺嫡”事件。

在整个夺嫡过程中,除了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郑春华还和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太子师傅王掞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产生了联系,并且几乎直接影响了最后的夺嫡结果。

康熙皇帝对犯下“不伦”丑闻的郑春华,一直抱有的暧昧处理态度;太子胤礽对郑春华从迷恋到痛下杀手,用以自保;皇十三子胤祥对郑春华从奉命处决到善心保护;皇四子胤禛接受胤祥托付,但最终也没能“保护”了郑春华;王掞,则直接“送走”了这个“不祥”的女人。

这五个始终处在混乱竞争中的朝堂代表人物,和一个原本应该默默无闻的后宫女子发生了一系列看似无法理解的纠葛。

对于郑春华,笔者认为她并不属于“小女人”的行列,更不属于为了一己私欲而放纵自己、践踏伦理道德的浪荡女子,最起码在对于政治形势的判断和自我保护的智慧方面,她在《雍正王朝》中的排名并不会太低。

按照《雍正王朝》的演绎,郑春华和太子胤礽在一起发生的不伦恋情,郑春华一直都是被动承受的一方,每次出现和胤礽在一起的镜头,郑春华永远都是先行劝阻和刻意回避。但是,郑春华只是一个后宫位分并不高的妃嫔,而胤礽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储君,两人虽有名义上的母子名分,但在当时的国家制度下,胤礽的地位和权势远远高于郑春华。

也就是说,面对太子胤礽的强迫,郑春华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被迫因素在内。

但在郑春花和太子胤礽交往的过程中,郑春华一直小心翼翼的在保护着自己,而就在其自我保护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心机智慧,就绝非一般男人能比。

01郑春华“自我保护”过程中的智慧

“花钱买命案”以后,康熙皇帝带领诸位皇子前往热河狩猎,而就在康熙皇帝的行宫旁边,太子胤礽再次和郑春华约会于鹿苑。

在这次约会中,郑春华向太子胤礽透露了自己已经身怀有孕的消息,胤礽央求道:

“春华,求求你,好歹把孩子给我生下来!”

郑春华哭着回道:

“皇上已经快一年没翻我的牌子了,这孩子我能生下来吗!”

太子胤礽和郑春华之间的一求一答,有着很多疑问,其中有三个问题较为明显:

1、太子胤礽为何非让郑春华为自己生下孩子?

2、康熙皇帝真的快一年没翻郑春华的牌子了?

3、郑春华为什么不愿意生下这个孩子?

首先,从胤礽被复立太子以后,向皇十三子胤祥下达处死郑春华的举动来看,胤礽在面对郑春华和自己的储君位置时,他既然决然的选择了自己的太子之位,而并非和自己有了“不伦之恋”的郑春华。

这说明,太子胤礽和郑春华之间并没有牢固的感情基础,更没有到达“为爱情而放弃皇位”的地步。所以,太子胤礽想让郑春华将孩子生下来,并非因为和其之间的感情,更不是想要和郑春华拥有一个爱的结晶。

对于胤礽而言,郑春华只不过是一个填补自幼缺失母爱的人物所在,只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忘却夺嫡烦恼的纵欲人物所在,更是一个在康熙皇帝面前战战兢兢以后,用以报复康熙皇帝的人物所在。

不生下孩子,胤礽和郑春华之间的“丑事”一旦被撞破,胤礽就没有任何狡辩的可能。

而生孩子,如果没有女方的主观意愿和迫切希望,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就算有着太子胤礽的逼迫,郑春华也有着非常多的机会让这个孩子消失。

所以,郑春华一旦生下孩子,就几乎可以坐实在这件“不伦恋情”中,郑春华才是那个主动的一方。而胤礽就能很大程度地降低自身的罪行,这才是胤礽让郑春华生下孩子的原因所在。

郑春华口中所说的“皇上已经快一年没翻我牌子了!”,是果真如此还是郑春华为了不生下这个孩子而刻意编造的谎言?

当然是谎言!

为什么这样说?有三个方面可以证明:

1、郑春华乃系康熙皇帝烦闷时的第一人选

该剧开端,黄河泛滥,内心焦急烦忧的康熙皇帝又得知了国库严重亏空的消息,这更让康熙皇帝烦闷异常、坐立不安。而此时,在銮驾中陪伴康熙皇帝的就是郑春华。

康熙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其毕竟是一个正常男人,在其最为烦忧焦虑的时候,选择陪伴自己的妃嫔一定是自己认为最为通情达理,也是最得自己恩宠和喜爱的。此时,郑春华陪伴在康熙皇帝身边,就足以说明其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

2、热河狩猎中,郑春华随驾

“花钱买命案”以后,康熙皇帝的内心苦闷和烦忧远胜于黄河泛滥、国库亏空之时。康熙皇帝拼命饮用的鹿血和李德全的跪求停止“翻牌子”举动,都能证明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只能用纵欲来麻痹自己当前的烦闷。

那个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又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和恩宠的郑春华就是随驾妃嫔之一。

郑春华会得不到康熙皇帝的宠幸?

不可能!

3、郑春华的两句摇篮曲

前往鹿苑散心的康熙皇帝,撞破了殿阁中的丑事,得知太子在里面以后,康熙皇帝抬脚就要往里闯。

可是等到郑春华的摇篮曲唱起,康熙皇帝一下停住了脚步,身子也随即软了下来,说道:

“是春华在里面!”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郑春华口中所唱的摇篮曲并非光给太子胤礽唱过,还在侍寝的时候,给康熙皇帝唱过,而且不止一次。所以,康熙皇帝才能仅听两句就能立马分辨出是郑春华在里面。

这更说明郑春华深得康熙皇帝恩宠,而且寝室次数非常之多,并非“快一年没被翻牌子了”!

那么,郑春华为何不惜制造谎言,也要拒绝生下这个孩子?

躲开太子胤礽将“偷情”罪责归到自己身上是一方面;

出于母性对孩子将来命运的考虑和担忧是一方面;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孩子,康熙皇帝很可能会将这等“丑事”掩盖;而一旦孩子生下来,就算是极力掩盖,也终将会败露。而事情一旦败露,和太子胤礽相比,康熙皇帝肯定会更倾向于处死郑春华。

所以,不把孩子生下来,才是郑春华不用考虑的必然自保措施。

02郑春华对政治形势和人物性格的非凡判断

被罚至辛者库以后,太子胤礽为了消除自己有可能被人掌握的把柄并皇十三子胤祥拉上自己的“贼船”,派其前往处决郑春华,将胤礽的无耻、无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在和郑春华一番对话以后,皇十三子胤祥决定违抗太子谕令,救下郑春华。

按照郑春华的说法:

“我原本就是多余的人,多余来到这世上,可我遇见了他。当初我不敢死,是怕他说不明白,是我勾引他的!老天爷,现在太子没事了,你就饶了我的罪过,让我到天上见见我的爹娘吧!”

从郑春华的话中,可以看出,郑春华在得知“太子没事”以后,是“舍己为人、甘愿付出”的一心想死。

可是,郑春华如果真想死,为何胤祥一句“我不许你死,我能让你安安稳稳的过完下半辈子”,就让郑春华轻易改变了之前“想死”的念头?

这说明,郑春华原本就不想死!

她对胤祥说出的话,乃系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胤祥的足够了解之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自我解救”!

皇十三子胤祥在和郑春华结束谈话以后,径直从靴子里拿出一包“归去来兮散”交给了文宝生。

按照胤祥的说法,这“归去来兮散”的功效乃系:

“这药如果喝下去,就和死了一样,十二个时辰她会昏迷不醒的!”

这说明胤祥早在和郑春华谈话之前,就压根没想着处死郑春华,就已经决定将其偷偷弄出宫,留下郑春华的性命了!

胤祥为什么要这样做?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言,太子胤礽被复立的同时,皇四子胤禛在胤祥的“劝谏”下也做出了主动参与夺嫡之争的决定。郑春华对于胤礽是一个潜在威胁,是一个随时都能当成扳倒胤礽的利器;但对于皇四子胤禛而言,郑春华无疑是制约太子的绝佳把柄。

所以,郑春华的利用价值很大,她不会死!

胤礽被复立为太子的同时,也重新成为了其余皇子的众矢之的,成为了其余皇子夺嫡之争的主要对手;而作为和胤礽有过“不伦之恋”的郑春华,肯定会成为各皇子势力党派都想牢牢控制,用以制约和扳倒太子的有效把柄。

如果换成是别的皇子前来,郑春华可以很确定自己不但不会死,还会很好的活着!

但在和太子胤礽的交往过程中,耳濡目染下,郑春华肯定非常清楚皇十三子胤祥对于太子胤礽的忠心和兄弟感情,所以她会在第一时间认定胤祥就是来执行胤礽谕令,来处死自己的!

所以,郑春华就必须根据自己对于这位“侠王”的了解,予以针对性的“自我解救”。

将自己已经故去的父母搬出来,是为了唤醒胤祥心中对于“仁孝”的坚持,以达到让胤祥可怜自己这样一位“孤儿”的目的。

和太子胤礽之间的“丑事”,到底谁才是主动的一方,以胤祥对胤礽的了解,能不清楚?郑春华将罪责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就是为了获得一向“舍己为人、侠肝义胆”之“侠王”胤祥的共鸣和怜悯。

原本对郑春华有着明确“不守妇道的贱女人”形象设定的胤祥,被郑春华的几句话彻底颠覆,引发了对郑春华的怜悯和认知上的共鸣,让其在政治目的考虑以外,更生出了想要保住郑春华性命的决定。

03面对皇四子胤禛和王掞的配合,郑春华失算了也无可奈何了

从上述解析来看,郑春华的政治智慧和自保能力,绝非一般男人能及,但就算如此,为何郑春华最终也没能逃过被“羞死”的下场呢?

如果康熙皇帝对于郑春华尚有“过往感情”的顾及,而饶其性命;

如果皇十三子胤祥对于郑春华有着“认知的共鸣”和“感情的怜悯”,而让郑春华延续了性命;

那么,对于皇四子胤禛而言,那把龙椅才是自己的最终追求,天下苍生、军国大事才是自己应该施展抱负的对象。除了这些,没有任何人是不可以牺牲的,没有任何事是不可以做出的。

在王掞和皇四子胤禛的交谈中,王掞说道:

四爷,您是百密一疏啊!您将郑春华保起来这件事,不但我知道,八阿哥他们更是了如指掌,他们一直佯作不知,就是为了捏着这张牌,等到时机一到打出来,置于你死地啊!她早已是该死之人,如今她已干碍到国务社稷,四爷不可操妇人之仁。现在的当务之急,您应该当机立断,立刻把她处死!

这就让皇四子胤禛明确了这个“任何人”里面,必须包括已经影响到自己夺嫡之争的郑春华;这个“任何事”里面,也必须包括对于皇十三子胤祥的承诺。

和郑春华用以“自我解救”的“感情牌”相比,此时的郑春华已经“干碍到国务社稷”,干系到皇四子胤禛的夺嫡结果。面对皇位传承、面对江山社稷,尤其是面对素有“冷面”之称、不讲情面的皇四子胤禛,郑春华已经无计可施了。

对于王掞而言,他出于公心,对于皇位人选的执拗认定,让其不惜亲自出面将他明知道“并未犯错,只是被迫从之”的郑春华“羞死”!

不管为何,郑春华都将王掞的学生太子胤礽“害死”了,都将王掞用一生完成的“两步棋”,下输了一步。王掞对其的怨恨,让郑春华再有政治智慧和说服能力,也无法完成生死逆袭。

而且,康熙皇帝的默许态度,也让郑春华的死,成为了必然结果。

王掞在和皇四子胤禛夜谈以后,立马向康熙皇帝上了一份举荐胤禛为皇储人选的谏章,但被康熙皇帝“无情”驳回,并给予了严厉处罚:

“朕早有此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邪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渠料王掞在朕体欠安之时,又妄言奏立太子,其心殊不可测。着即免去王掞一切职务,限明日递解回原籍。”

康熙皇帝就算是“朕体欠安”的关键时刻,也不愿明立太子的目的何在,王掞真不清楚?

王掞对于皇四子胤禛的举荐,乃系出于公心,出于为江山社稷的考虑,康熙皇帝会不清楚?

这正是康熙皇帝和王掞之间,为了给皇四子胤禛铺设登基之路而完成的一场“心照不宣”的君臣配合!

王掞是如何知道郑春华被皇四子胤禛保起来了?

他又是如何知道皇八子胤禩对此也已经心知肚明了?

大胆猜测一下:

康熙皇帝在寿宴上昏倒以后,王掞就一直在外等候康熙皇帝的病情消息。王掞既不属于决策层的上书房大臣,又不属于皇亲国戚,更不属于拥有决定政权走向的关键人物,他为何会在康熙皇帝病床外长时间等候?

他在等待什么?

而且,王掞白天在宫中等候康熙皇帝病情消息,夜晚就去了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对其进行了最后劝谏,第二天就径直上了举荐谏章。而在此关键时刻,公然举荐太子的行为,原本该受到极刑处罚的王掞,却只被康熙皇帝给予了“回家养老”的惩罚,这和当初的佟国维有何两样?

王掞一系列不可解而又在表面看来太过顺理成章的举动,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王掞和当初的佟国维一样,和康熙皇帝之间达成了“政治默契”。

这个“政治默契”就是让王掞出面除掉影响皇四子胤禛继位的最后一个障碍——郑春华。

郑春华“毁掉”了胤礽,作为胤礽的老师,王掞将其“羞杀”,是最合情合理,也是最不会让人产生怀疑的唯一人选。也只有王掞出面将郑春华处死,才不会让皇八子胤禩引起警觉,早早的认定胤禛就是康熙皇帝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从而生出太多的变故。

王掞的回报是什么?

别忘了王掞的身份——废太子胤礽的师傅!不管哪位皇子继位(包括皇四子胤禛),王掞都不会落得一个好下场!

王掞的回报就是康熙皇帝圣旨中的“回家养老”!

但是,王掞毕竟明白郑春华和胤礽之间的缘由,毕竟明白郑春华乃系“无罪之人”,将郑春华“羞杀”的强大负罪感,在遣散家人,完成保护家人的目的以后,用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王掞的“一步赢棋”,也只是满含辛酸和无奈的不胜之胜,这才是他不输(保全了家人)、不赢(背负罪恶感、不得不毒酒谢世)说辞的原因所在。

费尽心思保全自己性命的郑春华,到底没能赢过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两代帝王的帝王心术,可叹、可悲、可怜!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雍正王朝看不懂郑春华弄清楚这5个男人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