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中于氏墓,栖霞岭下岳家坟。很少有人知道,湖山之间还埋着另一位义烈之士。
杭城的四月风和日暖春日渐深,西湖南岸山色如娥温风如酒;太子湾公园里百花争媚蝶舞蜂追,游人如织熙来攘往,男女老少多如苏堤边上的草,人声嘈杂盖过南屏山中的鸟。相形之下,不远处的张苍水墓园就显得特别地清冷幽静,远离了纷扰与喧嚣。
浙江宁波人张煌言,号苍水,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晚明,自幼熟读诗书胸怀大志,二十二岁中举,可惜还没来得及入仕为官兼济天下,大明朝的国运就已经戛然而止。皇帝在煤山了结了性命,农民军意气风发进了北京,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了虎视眈眈的满清。国家内忧外患,江山千疮百孔,年轻的书生毅然投笔从戎;此后一路扶持朱氏鲁王,戎马倥偬二十载,以舟山为据点,三度闽关,四入长江。巅峰之时,曾自崇明沿江而上,数月之间连下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震动清廷。
清军的铁骑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之际,南明势力却四分五裂,几路人马各拥其主各自为政。拥戴鲁王的张煌言或许是因为实力的因素选择结交扶植唐王的郑成功,但郑成功愿意用他的兵作先锋,却从未把他的意见放在眼中。南京一战溃败,退守金厦,及至后来拿下台湾,建立自家小朝廷,郑氏家族逐渐都忘记了北伐这码事。
此后张煌言自知孤掌难鸣、无力回天;困守孤岛,仍坚持抗清斗争,无视清廷许以高官厚禄,屡次拒降。“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四十五岁不幸被捕,着明代衣冠受刑于杭州。“煌言死而明亡。”反清复明二十载,壮志未酬、正气犹在。
今日的南屏山麓,张苍水墓地安宁古朴,石牌坊下长长的墓道面朝西湖,两侧芳草萋萋、林木郁郁、石兽巍巍。紧邻墓地设有张苍水祠,祠堂正厅塑有张煌言巨像,上方悬挂“好山色”、“忠烈千秋”、“碧血支天”金字匾额,四周墙上有八幅壁画,刻画出张煌言悲壮的一生。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鹿鼎记》里有这么一个经典而别有用意的桥段:韦小宝入天地会,陈近南领着大家高喊“反清复明、反清复明”,韦小宝不是很理解。陈近南对韦小宝说:读过书和明事理的人,大多数已经在朝廷里面做事,所以天地会要对付清廷,就只能用比较蠢的人。而要用这些人,就必须要用宗教的方式催眠他们,让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是个口号,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陈近南还对韦小宝说,因为清朝抢走了汉人的银两和女人,所以要反清,反清成功就能拿回那些东西,夺回我们的钱和女人!
这段对白对反清复明进行了无情的解构:反清复明用的都是蠢人,反清复明只是催眠的口号,实际上是为了抢钱和女人。年轻的时候看这段觉得好像很睿智和通透,如今在网上再看到有自以为是的青年引用这一段,反而会觉得特别的无聊和恶臭。政治或许各有派别,但正气不能被低俗地消解。
张煌言举人出身,一生文墨颇丰,绝不是不读书的蠢人;他当然能体会朱明王朝大厦已倾、气数已尽,他本可以接受招安安身保命,却仍选择在无比艰困之中坚持用自身的铁骨与鲜血去抗击残暴的清廷。纵然复国无望,也决不投降,身不死则志不移,两遭覆没而初心不易。游张苍水祠,留下的除了对英雄末路、生不逢时、世事无常、赍志以殁的一声慨叹,更多的是对义士不可为而为、坚贞不屈、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这份气节的敬仰。
走出祠堂,漫步在苏堤上,看万缕烟霞笼罩烟波,水云之间一襟晚照。江山也要伟人扶,西湖美景画图难足,希望我们都能记得,湖山之间安眠的除了武穆和忠肃,还有大明朝兵部侍郎张公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