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分水江与桐江交汇处,与桐庐县城隔水相望。古称小金山,又叫浮玉山。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写过一首词《送江公著知吉州》有这么两句,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富春江之美,桐庐段为最。其实除了美景,桐君山上还有很多摩崖石刻,这才是深厚的文化沉淀。
桐君山摩崖石刻碑桐君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师,为老百姓治病后,百姓感念恩情,问他名讳,他并不回答,只是指了指一棵桐树。于是当地老百姓就用“桐君”来尊称他。
药祖之乡牌坊桐君阁游客在欣赏摩崖石刻这是镌刻在桐君山石壁上元朝俞颐轩的诗,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
短短20个字既赞颂了桐庐的美丽景物,又浓缩了桐君老人在梧桐树下结庐为屋采药治病、人问其名指桐以示的美好传说。一首诗把桐庐的千年历史传说给讲明白了。
又一个著名时刻,“至元后戊寅九日,/句章小山张久可/来游,永、羽二子侍”,题于元惠宗至元四年(),年版《桐庐县志》录该刻。
张久可是元代著名散曲大家,又作张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属宁波)人,曾在绍兴、衢州、婺州、桐庐和徽州等地任小吏,宦途不显,该刻应题于其任职衢州期间。对于张久可,笔者还是挺熟悉的,因为笔者踏访过他在桐庐留下的三方摩崖,为其任桐庐典史期间所题。
富春江景色山中草庐分水江景色这里也是富春江与分水江交汇处富春江游船码头富春江大桥景色所谓的丹灶遗址,指的是多年以前的桐君在此地炮制中药的灶台,后来很多人迷信丹药,认为可以长生不老。事实上在四千年以前还没有炼丹的说法,应该是炮制中药的地方。
桐君山丹灶遗址分水江,古名桐溪、学溪,别名天目溪。上游为临安区昌化溪和天目溪,一般以昌化溪为正源。源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的山云岭(绩溪县荆洲岭饭蒸尖),分水江也是富春江最大的支流。
分水江碑“别有丹青画不得,数声笛声月明中”这副对联是一个宋朝人郑琡写的,特别形象地概括了桐庐富春江的夜景。
别有丹青画不得郑琡,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桐庐县。尝刊行《钓台集》。事见清干隆《桐庐县志》卷八。
数声渔笛月明中这“江山一览”时刻是很多游客喜欢的,为王潜楼在年题写,王潜楼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宫廷画家”。这江山,既名江山,又实指江山,江山如此多娇,敢不登临一览?登桐君山,一览并不无遗,虽是小小一座山,但它已不仅是一座地理上的小山了,而是天下了。
北宋诗人曾黯的诗句:散策孤峰寺,维舟岸石林。月寒初看晕,云淡欲收阴。水合双江急,山连百窍深。归心正无奈,高处莫登临。百合亭上对联选了其中的两句:“水合双江急,山连百窍深。”
曾黯,字温伯,号戆庵,赣州(今属江西)人。北宋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嘉定中知仪真县,后辞官隐居绍兴)。
当地大妈带着狗狗端坐双合亭桐君山是桐庐的人文圣山。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纷纷驻足,或高歌吟咏,或泼墨挥毫。
富春江江水滔滔宋代如范仲淹、苏辙、杨时、朱熹、米芾、杨万里、陆游;元代如萨都剌、邓文原、张久可、俞颐轩、徐舫等,都曾经来过桐庐并写下过大量的诗句和文章。
摩崖石刻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独孤信的人,他被称为“天下第一岳父”,三个女儿获封皇后,而且分属三个不同的朝代。他也被称为“最牛外公”,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四女许配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生下的儿子叫李渊,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所以唐朝时候,桐庐县令叫独孤勉并不奇怪,独孤氏家族在唐朝还是非常有实力的。
唐代的桐庐县令刘文会也石刻啦唐贞观元年,桐庐县令刘文会亲自题写“垂云古迹”字样镌刻于洞口崖壁,成为景区的地标。
桐庐县城桐君山的古迹景点还是非常丰富的,有叶浅予故居、合江亭、丹灶遗址,七里杨帆等。
景区指示牌君以桐名,山以君名,
功比神农,泽及万民。
下台阶就是桐庐籍画家叶浅予纪念馆
叶浅予(年3月31日-年5月8日),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中国艺术家、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药学界人士题字,济人济世,德垂华夏。
近现代著名人物如郁达夫、黄宾虹、陆俨少、叶浅予、沙孟海、王伯敏等,也都来过桐君山,为之留下了大量诗文书画作品。
位于桐君山上的“叶浅予故居”,是叶浅予晚年在故乡生活与创作的地方。
“富春画苑”,依山临水,开窗即景,是一幢青砖白墙的典型江南民宅。
桐君山下,富春江畔。这里的叶浅予故居,也叫“富春画宛”,这是新建的,不过晚年的叶浅予也真的是居住在这儿。
叶浅予对富春山水始终怀着一腔浓郁的乡情。晚年,他每年都要回桐君山长住,从事写生、绘画和写作。年,完成山水画巨构《富春山居新图》
《富春山居新图》长达15米,它用山、树、雨、雪来分割画面场景,有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渐变。卷首从杭州钱塘江开始,春色满目,到了富阳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暮春了;接下来夏天的雨悄然而至,雨的帘幕遮住了窄溪的江面,让这条江,在梅蓉、窄溪埠头的烟雨之中更加迷离有致;画到桐江就是秋天的画面,恰是从桐庐开始的最为精华的一段所在。
对于叶浅予的《富春山居新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富春画苑欣赏,墙壁上就挂着。
生活上知足常乐生活上知只常乐,艺术上自强不息,这是叶浅予的座右铭,非常有哲理智慧。
艺术上自强不息一位游客到此,兴之所至,在叶浅予故居的门口,做了30个俯卧撑以表示对画家的尊敬,这样的表达方式很特别,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
游客俯卧撑槭树的树叶才微微泛黄,再过1-2周,最美的秋天就要来了。
蜂拥而至的游客,说明了此地还是十分有吸引力的。
桐君山林木葱郁,景色秀丽。桐君山是富春江畔著名的古迹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是中华医药鼻祖圣地。
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
后世尊桐君为“中药鼻祖”,称之为药祖圣地。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县”。这样的历史真的是源远流长。
桐君,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桐君采药录》,其所定处方格律君、臣、佐、使,沿用至今,为中国中医药鼻祖。
中药鼻祖碑这里是七里扬帆的码头,夏天喜欢坐船游览富春江的游客,都喜欢来这里地方。
七里扬帆指的是桐君山至渡济一带江面,全长7公里,行程约一个半小时,是欣赏富春江美景的最佳位置。
为什么叫七里扬帆呢?这里是有一个典故的。
相传过去江面滩多水急,舟楫从下游上行需等候东风,东风一起,帆竞发,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就显得路途遥遥,仿佛七十里之远,故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说,“七里扬帆”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