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是最难猜的,也许上一秒还君臣相得,下一秒就撕破脸,掀起腥风血雨。就是有从龙之功,和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也未必安全,须知“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功臣也是会受到猜忌的,汉高祖刘邦开启了杀功臣的先例,不过也并非没有手段怀柔的君王,赵匡胤就没有下杀手,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使功臣们自愿交出兵权,保持了君臣和气。
朱元璋也残杀了功臣,其中蓝玉可以说是最惨。他本人被剥皮实草,全族上万人被斩杀。而在此之前,他奸污了北元皇妃,那么朱元璋对他下此狠手,真的是因为这件事吗?
蓝玉发迹
蓝玉具体的出生年月在史料中没有记载,能得知的是他的年纪比较小,因此没有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除了自身的军事指挥能力高超,蓝玉能受到重用还有一层姻亲关系,他的姐姐嫁给了常遇春,他也就成了常遇春的妻弟,多受这位明朝大将照顾。
虽然蓝玉一开始是靠关系才得以出头的,但真正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蓝玉靠的还是自身实力。他几乎战无不克,也因此被称为明朝悍将,深受将士的拥戴,蓝玉没能赶上明朝的建国之战,不过也还是有着表现的机会。
朱元璋建国之后,元朝的势力仍然苟延残喘,屡次侵扰明朝边地,烧杀劫掠,朱元璋想要铲除这一不安定因素,奈何那时社会生产力亟待恢复,经不起折腾,只好暂时搁置,而等国力恢复之后,朱元璋立刻就组织人马,剑指北元。
那时,建国也有一阵了,明朝的那些老将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就是身体状况不支持再次参战。朱元璋也很是烦恼,常遇春就给他推荐了正值壮年的蓝玉,综合考虑之下,朱元璋同意让蓝玉指挥15万大军,收服北元。
北元早就做好了准备,按照以往做法,提前退到了漠北深处。这是他们应对明朝军队的惯用手法,沙漠是十分凶险的地方,不熟悉这种地形的明军每次都不敢深入,担心受到伏击或者迷失道路。
不能进去,那就只能在外面等,可是,每次明军都是耗不过准备充分的北元,自己的粮草早早耗尽,也别无选择,只能打道回府。蓝玉却很清楚,自己肩负着朱元璋巨大的期望,之前的军队退了也就罢了,他是绝对不能退的,这一战对明朝、对自己都是至关重要。
下定了决心,蓝玉就带着队伍深入漠北,来到了捕鱼儿海附近,而那里也正是北元朝廷的藏身之处,那一天风沙很大,给行军带来难度的同时也掩护了他们的踪迹,使大军无声无息地接近了北元皇帝。
北元皇帝按照以往经验,断定明军不敢深入漠北,因此也就没设下什么兵马埋伏。等到蓝玉的军队摸到他们跟前时,北元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北元皇帝和太子仓皇逃跑。
居功自傲
蓝玉乘胜追击,两战一共俘虏了北元王室贵族和朝廷多人,贫民7万人,牲畜15万头,尤其还焚毁了北元的武器储备,使他们不可能再骚扰明朝边境。这一战实在是打得漂亮,朱元璋听闻捷报也很高兴,打算嘉奖蓝玉,可是蓝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接连做下了一系列错事。
蓝玉做的第一件错事就是奸污了北元的皇妃,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俘虏了北元皇帝的后宫嫔妃和公主等上百人,而他后来奸污了其中一个北元皇妃,皇妃不堪受辱,羞愤之下,自杀而死。
这件事在北元遗民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本来有归顺之心的遗民也奋起抵抗,让朱元璋大为光火。
强迫妇女这种事,在现代是绝对难以接受的,然而在古代,尤其是在行军打仗中,这种恶行不算少见,甚至可以说是被常态化了,要是换个情境,只能说是蓝玉私德有亏,朱元璋根本不会在意,但蓝玉显然没有了解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本人在元朝的统治下家破人亡,身世飘零,可是他毕竟是个皇帝,高瞻远瞩,认识到获得元朝遗民支持的重要性。
朱元璋因此采取怀柔政策,希望这些遗民能归顺明朝,还多次承认并夸奖元世祖的功绩,以此收获遗民的支持。
可是,蓝玉做的事无疑破坏了朱元璋的一系列努力,民族之间的矛盾甚至又加剧,朱元璋怎么可能不愤怒。
下场凄惨
恼火归恼火,实在处于用人之际,不能放弃蓝玉这么个人才,朱元璋只能把怒火按耐下去。而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又作妖了,他夜入喜峰关,因为守将开门不及时,竟然命令手下士兵毁坏了这一关卡,之后纵马而入。
这可以说是无视了朱元璋的权威,也正是因此,朱元璋放下了对蓝玉大力嘉奖的心思,转而敲打他,把原本准备好的梁国公封号换成了凉国公。蓝玉在战场上是一把好手,可处理起君臣关系就很差劲,完全没有领会朱元璋的用意,依旧我行我素,加深了朱元璋对他的猜忌。
朱元璋猜忌蓝玉,但还是一直没有动他,是打算把他留下,辅佐儿子朱标。后来他寄予厚望的朱标感染风寒而死,朱元璋也就没有继续留着蓝玉的必要了,再加上他之前的种种蛮横行径,自然受到了朱元璋沉重的报复。
蓝玉本人被控谋反,家族上万人受到牵连被处死,他本人更是遭受了剥皮实草的酷刑,痛苦死去。
小结:
朱元璋当初留着蓝玉,是为了朱标考虑,朱标死后,朱元璋转而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来杀了蓝玉,也是为了朱允炆考虑,担心他驾驭不住蓝玉。
然而,估计朱元璋也没有想到,自己做得太绝,结果等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手下会无将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