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生多苦难,悲哀付一生民国传奇女子庐
TUhjnbcbe - 2024/8/30 18:26:00
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www.zgbdf.net/m/

昨日缅怀伟人,目光复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眼里看一时硝烟四起,心下思一段峥嵘岁月。时庐隐散文集在手,便再次翻开阅览。

但读至首篇《月下的回忆》,满纸“国破山河在,我辈徒伤悲”的无奈。再读至《愁情一缕付征鸿》,悲哀满腔。心绪原本不高,于是,再次弃了书,一任感伤情绪氤氲得满心满怀。

今夜,就这样因了庐隐其人,忽而悲伤满怀。不禁想起初识庐隐其文,我还身处象牙塔内。那时,或因无忧无虑,思想崇尚极度自由。追求也不必因喜好,随心随意而已。就是那样一段时间,痴迷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民国时期。

不得不提,那个年代,20世纪初,风云变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初具雏形,融入兼容并包思想,具体表现在对外国文学的吸收与融合。文学创作开始出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的新主题与新人物。

新文化运动影响了一代人,毕竟它促使民国时代知识青年意识觉醒。乱世多造就英雄。对读书人而言,笔杆一挥就是革命。带着对民国时代的期许,于是,郁达夫,萧红,徐志摩,林徽因,庐隐等一一走进视野。

这之中,叹着敢爱敢恨的奇女子萧红,慕了美貌智慧并存的林徽因,爱着风流倜傥的徐志摩。然而,最喜还是这带着浓郁感伤气息的郁达夫与庐隐。

庐隐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时代的悲吟。与郁达夫始终难以自拔自我沉沦的精神困境一样,庐隐作品里总也赶不走特定时代赋予个人的颓废,感伤,以及个人的悲观。关于其作品风格,还须从庐隐个人生平经历叙起。

庐隐生于年5月4日,死于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人。庐隐是其笔名,大概是想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罢。同样作为“五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她与冰心、林徽因齐名,被誉为“福州三大才女”。

庐隐出生那天,适逢外祖母逝世。因此其母认为她是灾星。迎着所有人的眼泪出世,庐隐从出生那天起就不被母亲喜欢。没有获得母爱垂青的她,从小被丢给奶妈抚养。三岁时庐隐大病一场,更是被其母弃至乡下,生死不问。

庐隐6岁时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投奔在北平的舅父。庐隐舅父是从五品官员,家大业大人丁多,在这里的庐隐仍旧没获得过亲情的垂怜。她的启蒙老师是待她严格要求的姨妈,她跟随严厉的姨妈识字读文。

9岁时的庐隐,进了教会办的慕贞学院小学部读书。这时期的庐隐,依然饱尝着来自人世的孤零、无助。庐隐13岁时,哥哥指导她练习写短作文,通过努力,考上了高小。再后来庐隐考入一所女子师范学校。

因年纪最小,她深受同窗好友的关怀照料。庐隐在这时才感觉到来自人间的温暖。毕竟对于从小到大,几乎未曾拥有过母爱,一直处于被亲人忽略的边缘的她来说,同窗的友情足以唤醒她尘封已久的心灵。

年的庐隐,中学毕业后到处找工作,先后在北平,安徽,河南,开封等地做过教员。但是,作为一名思想激进派,在学校她多为保守派教员所排挤。颇有个性的庐隐,选择一次次辞职罢教。

年秋,庐隐进入女高师读书。此时,她虽错过新文化运动高潮,但是凭着一腔赤诚热血,加入福建同乡学生爱国学会,成为同乡会杂志的编辑之一。这时,她结识了北大高才生郭梦良,一个改写她人生的人。

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后来的庐隐,深感读大学的必要。于是,自筹学费做了北京大学的旁听生。这是她很有远见的抉择。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旁听生成功转正,这也是对她才华的鉴定。事实证明,只要足够努力,假以时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年,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位作家成立文学研究会,主要发表进步思想文章。随后,庐隐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第十三位成员。她的创作逐渐开始展示出庐隐特有格调:哀伤,沉郁,苦闷。

长久的孤独与落寞,造就了她的任性孤傲。性格执拗的她,曾有过三次婚恋经历。应是早年埋下了固执的种子,16岁时,她不顾母亲与哥哥反对,执意与同样孤苦无依的表亲林鸿俊订婚。后又觉嫌林思想落后而主动提出退婚。

庐隐与郭梦良成为工作伙伴时,也许并没有料到二人会互生情愫罢。郭来北大求学前已结婚。而庐隐此时也有未婚夫。年,与郭梦良的执意结合,足见庐隐的不落窠臼。婚后的庐隐与夫双双返还福州老家,等待她的苦难将一一来临。

在郭的老家,她饱受世俗冷眼与议论。年,郭梦良不幸因病逝世,留下庐隐与幼女人世间飘零。庐隐扶灵柩返回郭的故乡。短暂十个月的婆媳相处,庐隐才知自己难为婆家人所容。她深感“做小”的无奈与痛楚。于是,她选择带孤女远走。

庐隐生命里的黑暗时期,除了幼年,大概就是那段时间。她先后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的先后逝世。于是她开始嗜酒,妄图麻痹自己。彼时个人的伤感情绪,比起幼时更是无以复加。这期间出版的作品《灵海潮汐》和《曼丽》,都被镀上一层无尽悲哀。

生活的暖与乐趣大概就是不期而遇。苦难于庐隐是一粒粒郁结的文字,一壶壶辛辣的烈酒,一行行回味往事的眼泪。她颓唐、放浪,也曾想要“游戏人间”。谁都有过苦难,幸运的是,总会有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你的格局,重组你的人生。

正如年,30岁的庐隐,遇到小她9岁的清华学生李唯建。两人互相欣赏,心意相通。再一次地,庐隐选择投奔爱情。他们于年秋结为连理。随后,二人东渡扶桑,旅居东京郊区。这一时期,庐隐或是度过人生比较快乐的时光。于是,《云鸥情书集》、《东京小品》一一问世。

庐隐的文坛地位很高。被茅盾推崇为五四时期第一女作家。至年,36岁的庐隐难产而死,庐隐的创作一直未中断。这位高产女作家,庐隐早期作品反响平平,写过“社会问题小说”《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等。

庐隐的作品,大多有自传意味,作品多借书、信来传情达意。书信这种文体,书写时自由,感情抒发随意,彰显独特的庐隐风。茅盾曾经说她是“五四的产儿”,毕竟庐隐与五四的不解之缘从出生那天就界定了。

熟悉庐隐的人,大概能猜出她的作品里的感伤之气地来源。或来源于童年时代的孤独,或源于性格里的孤傲不群,或源于感情与婚姻的曲折与不幸,或源于五四运动落潮后,一代有思想的知识青年的苦闷无出路。毕竟庐隐作品刻有鲜明的五四烙印,若脱离那个时代,作品黯然失色。

《月下的回忆》或许就是这样一篇脱离不了时代的作品。这篇发表于年10月的文字,满篇无限江山无限愁的惆怅。一如文章所言,庐隐与友人二三,乘着夜色登大连南山。在山巅看大连夜景,远处灯火犹如繁星点点。那晚的月是团团月,清澈妩媚。

这样的夜晚,庐隐却也无心赏景,因国之朱颜已改,大连随处可见污浊。在一个小小学堂里,黑板上赫然写着“支那之部”。面对庐隐的到来,学生完全以日本人口吻议论:“这是支那北京来的……”庐隐不由得愕然。

我读至此时,也不觉叹息,悲痛于心。彼时中国孩童,思想上的被软化程度可见一般。然而,作为手无寸铁的进步青年,除了怀着满腔的义愤填膺,将深愁寄予流水,将苦闷付诸清光,流一回泪,发一回征,又能怎样呢?

身背着家国不幸,个人际遇,庐隐似乎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与抑制不了的眼泪横流。面对亲朋好友的相继离去,留下她独享人世孤独。于是她在给颦写信时这样说:

“我在鹦鹉冢旁眷怀往事,心痕爆裂……我不愿向人流泪……我也知道,残情是应当将它深深的埋葬,可恨我是过分的懦弱,眉目间虽时时含有英气,可济什么事呢?风吹草动,一点禁不住撩拨呵!”

“人间是空虚的。我们这种挣脱不开,聪明人未免要笑我们多余……这绵绵不尽的哀愁,在我们有生之日,无论如何,是不能扫尽抛开的呵!”

这段摘自《愁情一缕付征鸿》里的些许文字,回回读来,迅速将人带入她个人情绪。对亲朋的缅怀,再融合自己的心绪,就造成就特有的庐隐式的悲悯,不由得令人怀人伤己。

谈起庐隐,总也绕不开她的《海滨故人》。这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海滨故人》这一篇,主人公“露莎”正是以庐隐自己为原型,露莎的情感纠葛正是她与郭梦良的情感纠葛。

书中的五位新女性,各自面临不同的情感困扰,被动无奈。云青婚后“开始研究佛经,出世之想较前更甚”。宗莹在婚后“把昔日所谈的求学著书的话,一概收起”。露莎也曾万念俱灰:“人间譬如一个荷花缸,人类譬如缸里的小虫,无论怎样聪明,也逃不了人间的束缚。”

海滨的那所小屋,已不见故人踪迹。故事结局处,留下更多的应是人的精神寄托。选一处“海滨”,造一间精卢,避开人间。庐隐已去,突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之感慨。想到此,慨叹一时多了来,暂且住笔住思罢。关于她,姑且到此罢。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多苦难,悲哀付一生民国传奇女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