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铿锵劈阴阳。
伶伦闻凤鸣,取竹正音律。
仓颉造汉字,启蒙万代人。
九州禹迹忘安乐,换取江山永泰宁。
后羿弯弓射十日,九日尽落乾坤复。
千古英雄今何在,肉身虽灭魂永存。
……
民族音乐史诗《英雄》首演于年,次年被入选为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扶持作品。
今晚,上海民族乐团将带着《英雄》回到首演地,带我们回到民族文化源头,赞美伟大的时代精神,致敬英雄、学习英雄。
《英雄》以家喻户晓、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为母本,以民族乐器为媒介,重新诠释了盘古开天、伶伦制律、仓颉造字、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五个神话传说,最后将视角转回当下,通过交响合唱《英雄》向无数当代英雄献上崇高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意义深远、底蕴厚重的音乐会,从制作人、作曲、演员、到制作团队多为新生代青年精英。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英雄所见”。
“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罗小慈
“我们用民族乐器讲述可听可感的神话故事,演绎中国英雄的丰富形象,希望与观众们一同回归民族文化源头,在当代国乐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和精神气,更向我们身边每一位平凡的英雄致敬!”
“
青年作曲家
李博禅
该作品的作曲家李博禅是一位90后,他曾说:“我希望通过音乐,把每个人心里潜在的英雄情怀勾出来,把每个人心里的正义感和那些没有被发现的强大力量挖掘出来。”
“
上海民族乐团指挥
姚申申
指挥家姚申申始终记得首演时,自己临危受命接过指挥棒上台时的心情:“很紧张,但是演到后面就已经和台上的演员产生了共鸣,最后歌词在大屏打出的那一刻,大家都热泪盈眶了。《英雄》的音乐确实让人有浑身起鸡皮疙瘩的震撼感。”
胡琴
张佳伟
柳琴、阮
唐一雯
笛萧
陈昀颖
唢呐
闫晋龙
《英雄》演奏家
时隔四年再演《英雄》,乐团的演奏家们都有了新的成长和感悟。对此,青年唢呐演奏家闫晋龙深有感触。“四年之前我刚刚进团不久,能够参与《英雄》这样大型作品的演出很紧张。”那时,闫晋龙更多的是思考如何用手中的乐器吹好每一个音符。然而四年之后,曾经的乐团新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这几天排练下来,闫晋龙坦言自己可以更好地进入到角色之中了,而不是单纯地演奏。“我们在成长,作品也在成长,这一次肯定是一个更精彩的英雄故事。”
带着这些理解
让我们更好地走进《英雄》
第一章交响合唱《开天辟地》
开篇《开天辟地》采用交响合唱的形式,构成大气磅礴的音响气势,表现出盘古开天辟地的惊鸿场面。随着演出推进,合唱团的加入会将全曲推向了高潮,“天地开、盘古醒、浊为地、清为天”,高昂而空灵的歌声,在大厅里回环往复,宛如天神的吟唱。
第二章竹笛与民族管弦乐
《乐律之音》
第二乐章《乐律之音》则是一曲以竹笛为主奏乐器,民族管弦乐为辅的乐章。竹笛演奏者陈昀颖将采用两种不同音色的竹笛完成演奏,从低沉而醇厚,到清脆而婉转,模拟出动人的鸟鸣,再现伶伦闻凤鸟鸣啼而制十二律吕的传说。综观全曲,简约音乐元素的大量使用,给这首带有古风韵味的乐曲熏染上流行音乐的风貌,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章中阮与民族管弦乐
《创文造字》
第三乐章《创文造字》,以中阮为主奏乐器,以民族管弦乐为辅。表达对造字英雄仓颉开创民族文明之基的赞美之情。中阮演奏者唐一雯用精湛的弹奏技巧,以醇厚灵动的音色勾勒出仓颉造字的鲜活画卷。
第四章唢呐、吹管乐团与打击乐团《治江理水》
第四乐章《治理江水》,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以民族打击乐为辅,塑造出大禹英勇无畏的治水精神。高低音唢呐的合奏荡气回肠,重现大禹带领人民,踏遍九州,遍历山河的宏伟之旅。
第五章板胡、弓弦乐团与打击乐团《问天逐日》
第五乐章《问天逐日》,以板胡为主奏乐器,以弓弦乐与打击乐为辅,描绘出后羿为天下黎民射日的英雄壮举,以及与嫦娥凄美的爱情故事。主创人员独具匠心,采用板胡作为主奏乐器,恰似后羿手中的弓与弦,板胡演奏者张佳伟用悠扬的琴声与饱含深情的演奏,既传达了后羿射日的铁血丹心,也暗含着柔情似水的情谊。
第六章交响合唱《人民英雄》
末篇《人民英雄》,再次采用交响合唱的形式,与开篇乐章《开天辟地》的交响合唱形成首尾呼应。以古喻今,借古颂今,为这部民族交响史诗建构了完整的音乐结构,让观众得以领悟上古创世英雄与当代英雄的联系。乐曲的最后,用鼓乐与人声的齐鸣,高度颂扬了人们身边的英雄。
《英雄》运用中国传统乐器与富有东方气质的意境,带领我们重温先人在筚路蓝缕中开创华夏文明的伟大英雄精神,同时借助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来讴歌我们当代的真正英雄。
原标题:《“英雄”回归首演地,带着初心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