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作为北宋时期流行乐词作者,他填词多描写了市民阶层的男女情感,柳词走向平民大众化,因此在当时圈粉不少,在当时的流行文化圈产生了不小震动,甚至对开创豪放派的苏轼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王君安扮演的柳永柳永和苏轼在生活年代上有一些重叠和交叉,但柳永总体的生活时间早于苏轼。柳永卒于年,他的一生基本都在仁宗一朝蹉跎而过,苏轼生于年,在神宗、哲宗两朝风光过、贬谪过,人生起起落落。柳永去世时,苏轼还是个16岁的少年,还没达到创作的高峰,因此如果有雷同的文学词章,可以断定就是苏轼在仿袭柳永,当然了这并不影响苏轼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能表示柳永的词作水平就高于苏轼,见贤思齐这是人之常情。
受影响的东坡苏轼在他的《满庭芳》中用了一句“腻玉圆搓素颈”,这是他在朋友家宴会时,为歌姬所作,写这个女子脖颈像用玉搓捏而成,看来这个白皙女子还是很吸引苏轼的。这句话是从柳永词《昼夜乐》中直接抄过来的,没有任何变化,直接用上了,这种情况在苏轼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稍作变化加以应用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厌厌”一词在柳永词中出现频率很高,写出了他内心的厌倦与疲惫之感,形成了固定的象征符号,就是文字形式的表情包。苏轼把“厌厌”在搭配上稍加改动,用在自己词中,《醉蓬莱》中曾写“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例子还有很多,余不一一,在遣词用句方面柳永对苏轼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整体的结构模式和风格情韵上苏轼也善于学习。
晚天萧索,断篷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吴越争霸在词的创作史上,柳永是首位用慢词长调写咏史怀古词的,行文思路是:看景——遥想回味历史——再回到现实,写景、叙事、抒情三者合而为一,中间遥想了吴越争雄的历史,嗟叹世事变化无常,有没有觉得苏轼哪首词的创作与此神似?就是他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两首词无论题材、行文结构,相似度都很高,由景色触发历史想象,由英雄尽去慨叹人生渺小,境界开阔豪放。但苏轼的词作并非一味模仿,苏轼在词作的整体境界和人生感悟上是超越柳永的,二人的人生经历有相似之处,都有人生的郁郁不得志,柳永在词中多数在发牢骚,他的世界里,除了佳人再无其他情感价值可以安慰他,情感境界止步于此,但苏轼性情中的平缓、乐观和旷达,在他的词作中俯拾即是,对沉郁和苦闷更有人生超脱,境界高妙,可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苏轼和柳永虽然代表了词作的两大不同流派,但苏轼本人并没有完全站在柳永的对立面,并不存在词派上的对立和抗争,苏轼本人对于柳词有褒有贬,长其词句而短其意境,因此苏轼对于柳词在遣词用句上承袭,在思想境界上开拓超越,造就了与柳三变“自成一家”不同的“东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