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冯并
问水
二月中,龙早已抬了头,淋过微雨的衢江一碧如洗。两岸樱花开了,杞红树更象是一团火,在阳光下燃烧。
傍晚时分,在古老的水亭门前看衢江,更真切,也更能领略它的江风余味。满眼的平静、舒缓与开阔。
衢江是钱塘江的上游,“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景象,自然见不到,应时而来的钱塘潮更不会出现。
江水线条很柔和,又活泼,一江碎浪匀在江心,不疾不徐地流动和回旋着。
向着下游,似乎又向着上游,要说它兼有长湖的内敛与长河的通透,倒也庶几近之。
衢州也称三衢,说它来自三省通衢和三衢山,莫如说是三江交汇,水路相通。
它的下段是金华江,上段是江山港,右首则是连着钱塘江源头的常山港。
衢江里流动着的这一泓清水,来自浙南百溪水,自会带有不是大河胜似大河的雍容气质。
水亭门是衢州的老城门,千年风雨,一如旧时样,砖还是原来的砖,门楼还是原来的楼。
现在的人们,习惯于乘高铁出门,或者从高速一路向北,去到钱塘江下游和杭州。
但在那时,水亭门里是老商街,水亭门前是衢江老码头,无论是商人起货,或是学子赶考,都要在水亭门前上下船。
在北宋末年,南孔之舟在这里停泊靠岸,形成南方的孔学中心。
辛弃疾到福建任职,黄公度考取状元,皆要在这里解缆换舟。
再早些的晚唐时代,李商隐在两江作幕时舟过龙游,泉州九日山“四贤”,姜公辅、韩偓、秦系、欧阳詹等一时之选,更要在衢江上扬帆。
唐末最后一位大诗人和大词人韦庄,在衢州客居了将近二十年,他以衢州为起点和终点,完成了他的一大圈浙赣闽湘游。
此公在未中进士前,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北至幽州密云,西到陕北绥德,游踪半径要比李白还要广些。
至于清末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中国现代小说开山者郁达夫,北上南去,都少不了要在衢江盘桓驻足,题写诗文。
因此要说,衢江是一条并不多见的诗江、词江和文江,完全当得起。
丁字老街正对水亭门,晚来灯火辉映,游人如织。
这门为何叫水亭门,是旧时城门兼着候船亭,集城门、廊桥和渡口于一体。
门孔与衢江水面略平,多少有些同欧阳修为扬州平山堂定名相类的情境。
平山堂与远山齐平,水亭门和水亭街与衢江水也齐平,这样一种临江形胜,大约只有重庆朝天门和洪崖洞可比照。
但衢江两岸没有高崖壁垒,江流平和畅达,天文地理造就的历史文化气息,一直弥漫聚集在古风犹在的水亭老街上。
而商铺、书屋和商业广场的现代商气,与之揉合,气氛和谐,恰到好处。
要想亲近衢江水,近在咫尺,不一定非要荡舟河心。
那一座不宽不窄的与滨江道无缝连接的“礼贤桥”,造型别致,非船似船,是桥非桥,扶着弯曲的“桥舷”踱步前行。
一如一艘楼船,送你到江心,伴你一路到西岸。夜江不夜,任众人看个够。
要紧的还有,这条衢江从来就是是联结京杭大运河末梢的繁忙商江。
没有衢江,也就没有“江浦古道”,也不会有它与刺桐大港在海上丝路中的水陆转换。
因此,衢州向来是商气和文气融汇的历史文化名城。
早听说,钱塘江上游的水运线要扩容了,而且会有大气象,衢州港也就成了此行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