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嘉兴地名
河山镇位于桐乡市境西北部,年6月由原河山、八泉两乡合并而成,是最年轻的市属镇。
河山镇旧属石门、积善两乡,隶属崇德县。期间行政区划多次调整,乡名也随之变更。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分成张褚、河山、八泉、五泾四个乡,第一次出现“河山”的乡名。据说这个地名的来历,与时任崇德县长毛皋坤有关。
年,江山人毛皋坤出任崇德县长。有一天,他来到西北边界的天河乡视察民情。乡长陆芷祥、副乡长朱玉峰等地方士绅接待了他,毛县长对天河乡的乡名产生了兴趣,说:“天河,天河,天上的河,你们乡虽然不大,名字倒不小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乡长陆芷祥马上接口说:“乡人愚昧,不知天高地厚,将当地的一座‘天河’桥名移作乡名,今日毛县长莅临敝乡,机会难得,请您赐个乡名,如何?”其他乡绅纷纷表示赞同。
毛县长饱读诗书,略一思索,便说:“这里有河有山,河虽不宽,然纵横密布,山虽不高,然平地而起,自然风光自与他处不同,何不叫河山乡?”
大家一听,齐声说好。随行秘书立即将“河山乡”地名记录了下来。
含山,又名涵山、寒山。高仅60米,占地不过百亩,坐落在南浔、桐乡、德清三县(区)的交界处,含山塘的东侧,与河山镇王家弄村仅一河之隔,往南不过三里路便是德清县界。含山隶属南浔区善琏镇,地理位置独特,是杭嘉湖三市的天然中心地带。
含山顶上有塔,高耸挺拔,又名笔塔,因纪念湖笔始祖蒙恬而得名。始建于宋元祐(—)中,明正统六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
塔为砖木楼阁式结构,八角七层,高约38.5米。花岗石须弥座塔底,从塔内拾级而上可到达顶层。塔外有栏杆,近俯远眺,周围景色一览无余,素有“水乡清景数含山”之誉。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含山是中国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俗称“蚕花圣地”。自唐代民间自发形成清明节“轧蚕花”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当地流传的一个“蚕花仙子与白马王子”的爱情故事。
相传这个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含山脚下的村子——山下村(今王家弄村)里。每年清明节,方圆百里的乡农蚕妇纷纷前来含山轧蚕花、祭蚕神,期盼着把蚕花喜气带回家。这一习俗年复一年,传承千年而不衰。已成为江南最大祭祀蚕神的传统节日。
祭蚕神是“含山蚕花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祭好蚕神后,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山上山下挤来挤去,拜蚕娘、看演出、逛集市、观看水上竞技等民俗活动。
如今,含山蚕花节由地方政府牵头主办,周边村民参与,主要以观看蚕花舞、船拳表演、水上竞技和评选蚕花仙子等活动为主,从而推动地方旅游文化的发展。
河山镇西临含山塘,延伸出沈店桥港、无量桥港等河道。两河向东流淌,相互交汇形成了一个大漾潭,俗称“五脚漾”。
五河泾集镇沿漾而建,因漾得名。由于地处石门、洲泉、新市,善琏、练市五大镇的中心地带,水上交通四通八达,自明朝以来,逐渐形成集市。五河泾周边物产丰富,除稻米、烟片外,还盛产蚕丝、杭白菊、小湖羊、棉花、络麻等。到清末民初,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集镇,成为周边农村贸易集散之地。
改革开放后,公路交通逐渐取代了水路,五河泾集镇逐渐南移至桐德公路边,范围进一步扩大,商业门类齐全,有大小商店上百家,建有学校、卫生院和文化中心。为原八泉乡人民政府驻地。
河山镇境内河道纵横,河潭漾荡较多。位于沈店桥港上的洪田漾,是桐乡市三大自然湖泊之一,俗称“荒田漾”。洪田漾呈东西走向,长约米,宽~米不等,约四百五十多亩。
十多个大小岛渚(俗称独墩),点缀其间,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很大的漾潭,分别称“东荒田漾”和“西荒田漾”。西荒田漾水面尤为开阔,远远望去,波光粼粼,散布其中的大小独墩,草木繁茂,犹如一叶叶漂在水上的绿舟。
大独墩坐落在洪田漾东部,约有一百余亩,占了整个水域的三分之一。墩上除了少量水田、桑地,大多为芦滩荒地。由于水上运输方便,大吨位船只可以进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河山砖瓦一厂就建在这个独墩上,后来又陆续建起了水泥厂、玻璃瓶厂等企业,大独墩所在区域见证了河山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