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9日至6月22日,在气候宜人的六个星期时间里,德国对法国发起了一场令人震惊的战役,在全面失利后,法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迅速倒在了德国法西斯势力的脚下。
在悠久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之下,法国还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之一,但法国军队在希特勒军队面前的溃败,让全世界都倍感错愕和迷茫,不仅如此,德国还趁此占领和征服了另外三个国家——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巴黎的哭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沦陷在德国原本的作战部署中,希特勒并不希望英法两国插手,因为这会让战线推进得更加艰难。但希特勒还是为此制定了具体的军事计划,其核心就在于迅速攻占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免英法盟军找到攻进德国的明确路线。而他这一作战计划在年5月9日时也真的派上了用场。
年9月,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和法国便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预料到德国会向西推进的情况下,英国远征军在英国对德宣战后便将战斗人员扩增到了39万人,并和法国以及比利时等盟国制定了联合作战的计划。
虽然希特勒的军队兵力人数比他的对手要少,但此时的德国人既有空中优势,又有超前的军事战略眼光。80万法国军队中。超过一半的兵力被部署在马奇诺防线上准备防御作战,对此,希特勒的德国军队选择绕开这支驻守的大军。
年5月14日,中立国荷兰在德军的攻打下宣告了投降。5月15日,法国和英国放弃增援比利时,12日后,比利时向德国求和,位于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三国交界处的阿登森林就成了德军向法国推进的入口。法国人也没有料到,这一战略要地的失守,会让英法联军的主力被德军进行包抄。
为了尽快攻占西欧,德军采取了冒险但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战术,即闪电战,指的就是先对敌方某一战略重心进行压倒性的打击,随后再充分利用坦克、大炮、步兵和飞机来发动更加迅猛的攻击,切割敌方主力部队,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
闪电战的核心就在于速度、奇袭和集中,以达到让包围圈中的敌人无法重新组织反击,最终走向投降或毁灭的目的。英法盟军的混乱和被动,为德军地空部队顺利实施闪击战提供了可能。
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的陷落,似乎预示了法国战败的命运,即使此时的法兰西还是人们眼中的世界强国。年6月5日开始,德军越过索姆河和艾森河,一路南下,目标直指法国的中心城市——巴黎。与此同时,另一支德军又对法国东部边境的强大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发起了进攻,以免这里驻守的法国军队对防御德军进攻巴黎的法军进行增援。
前期和德军的交手,已经让英法两国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武器战备资源,所以当德军对法国发起双线进攻时,法军和剩余的英军都处在了下风。法军虽然竭力遏制了横跨索姆河和艾森河的德军,但在6月14日,巴黎就已经完全被德军占领。
没人能否认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法国全面溃败的画面即使在今天也依旧令人感慨万千。年5月至6月的纪录片镜头提供了一个总是在重复上演的画面:德国装甲部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拦,他们随意地穿过士气低落的法国部队,法国士兵纷纷扔下武器投降,道路上塞满了向南逃亡的难民,他们的车顶上垫着床垫,因为这些难民认为此举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德国空军的扫射。
总是同样的画面,在年春末的烈日下,当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向南飞驰时,他写道:法国军队和平民在道路两旁逃亡。
6月12日,法军指挥官马克西姆·韦刚将军对法国总理保罗·雷诺说,法国的战斗已经失败,停止敌对行动是唯一的选择。雷诺政府在投降和抵抗之间犹豫不决,但德军很快就势不可挡地进入了巴黎。6月16日,雷诺辞职,在一战凡尔登战役中表现出色的菲利普·贝当元帅则组建了和平派新政府。
6月21日,贝当向德国提出休战,次日,法国将军们与希特勒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地点就在年为羞辱德国而签订停战和约的同一节火车车厢中。按照协议,法国将被分为北部占领区和南部的自由区,约占法国总面积60%的占领区由德军接管,行政机构的管理权依旧属于法国,自由区则完全属于贝当维希法国政府,德国无权干涩。到年末,德意盟军便接管了法国南部的保卫工作,法国彻底沦陷。
法国在军事上的迅速溃败和投降,给包括法国民众在内的很多世人都留下了这样的历史认知:在第一辆德军坦克驶入阿登森林之前,法国军队就已经放弃了抵抗。国土沦陷仅一半就宣告投降,这和在年大获全胜的法国军队相去甚远,而另一个同样饱受日本法西斯势力侵袭的中国,则和直接选择投降的法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每一寸陷落的领土都被鲜血覆盖。
我决定参军,并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复仇。我要消灭那些日本士兵。抗日老兵李秀辉说。另一名老兵杨良平回忆到: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恐怖到让人不敢直视。
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和张学良一致推行的不抵抗政策下,日本关东军几乎没受到多大抵抗就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并在此建立了伪满洲国。在接下来的14年中,日军对中国进行了持续且暴力血腥的侵略。
六年后,北京卢沟桥上爆发的枪声,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也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个被法西斯国家入侵的国家。而中国早在年,就已经开始局部对日抗战。
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的亚伦·摩尔表示:在太平洋战场上,当美国成为日军的侵略对象时,中国成功在亚洲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没有向日本侵略者投降——这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贡献之一。
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者的首次重大军事冲突发生在上海,这场战役就是发生在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此时的北平和天津也已经失陷。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国军队在持续三个月血战后,以伤亡近30万士兵的代价,破坏了日本三月亡华的战略。
同年11月20日,上海沦陷,日本华中方面军继续南下,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年年底,中华民国首都南京陷落,残暴的日军在南京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残暴屠杀,30万中国民众死于日军之手。
夏淑琴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在这场大屠杀中,她的七位亲人都被日军残忍杀害,只有自己和妹妹躲过了一劫。有相同遭遇的家庭,在南京还有很多。
对于当时的中国抗日军队而言,坏消息还有很多,比如在南京失守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临战逃脱,使得日军迅速突破了黄河防线,大半个山东落入日军之手。
在随后的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成了中国军队抗日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日军在此次战略进攻上的失败,让国际社会开始对中国的抗战前途抱有乐观态度,为中国获得外援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论持久战》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越发谨慎,在不断增派兵力的同时,徐州、开封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年8月,武汉会战爆发,约30万日军和近万中国军队形成对峙,10月中旬,广州被从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这场大规模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迎来了转折点,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中国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中国军队伤亡数据达到了40多万人。
在中国军民抗日情绪高涨的同时,亲日派汪精卫通过艳电公开投降,提出要与日本恢复和平关系。为了重振国人士气,年1月1日,国民党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将汪精卫开除党籍,并免除其一切职务。可以看出,即使此时的大半个中国都已经沦陷,中国名义上的统治者——国民党政府,实际掌控的势力范围已经被缩小到了中国的中部和西南部地区,但主张停战求和的亲日派依旧没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法国贝当政府同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后,中国军队除了在日本控制区和日军展开游击战以外,还在年8月20日对日军发起了百团大战,一面阻拦了日军从日占区获取战备资源,一面粉碎日军的战略计划,消灭日军有生力量,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同样都是国土沦陷大半,法国和中国同为法西斯势力扩张下的受害者,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呢?半壁江山都已经落入日军之手的中国,面对的是日本近三分之二的陆军和大部分海空军,在国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为何还在坚持抵抗侵略者?
曾被不少欧洲国家当做典范的法国军队,在德国装甲师的猛烈攻击面前,却以惊人的速度溃败了。法国的缴械投降,无形中助长了德军的嚣张气焰,增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获胜的难度。虽然投降的欧洲国家并不少,但法国却总是被挑出来进行特别指责,尤其是法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民众士气以及法国军队。
同时代的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认为:法国的快速沦陷和巨大的社会分歧以及军事无能造成的,法国军队的高级军官们,仍旧沉浸在一战胜利的喜悦中,丝毫没有批判自身的进步意识。此外,资产阶级的悲观、民众的自私和爱国主义的缺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令人惋惜的是,这位爱国左派人士已经在德军攻陷法国的过程中丧生。
法国贝当政府投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的。英国作为法国当时的盟友,将法国投降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法国政治严重分裂所导致的结果,而马克·布诺赫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年我们的领导人是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长期不稳定的状态和持续已久的经济混乱可能是导致法国投降的重要原因。
当保守派的雷诺宣告辞职后,法国政府就进入了分裂模式,除了贝当的维希法国政府之外,另一个就是夏尔·戴高乐在英国建立的流亡政府。同过去实行自杀政策的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一样,以贝当为首的和平派上台后,便同德国进行了勾结,在见识到英法比盟军的溃败后,和平派极度悲观,便让法国这个一战战胜国,沦为了德国的卫星国之一。
加拿大历史学家J.C.凯恩斯指出,在对年的法国进行评价时,不可避免的要提到这一点:法国军队年迈的高级指挥将领们正处在马奇诺心态的晚期阶段,他们固守一战以防御为主的姿态和传统的战壕战术打法,甚至排斥德军运用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先进思想技术。
在二战爆发前的和平期间,法国军队也进行了部分改造,但从其堪称壮观的战败场面来看,法国军队的改革并未改革到点子上,无能,成了年法军将领无法摆脱的标签之一。
从罗伯特·德蒂《灾难的种子》一书可以知道,年的法国军队并没有忽视坦克,到年5月,法军已经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装甲师和机械师,并为5个骑兵师配备了辆坦克,其规模和性能都不亚于当时的侵法德军。但致命的一点是,法军没有把坦克和战争进行高效结合,坦克更多的被用于步兵支援而非发起奇袭,没有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出于对专业军事机构的敌意,法军在战术、行动或战略上都极少做出改变,其军队高层指挥系统存在多个突出问题,比如权力分散、陷入固定防守思维,反对主动进攻理论以减少伤亡数据等。在错误的军事战略思维下,其庞杂僵化的运行体系,极大的限制了法军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总而言之,法国军队在抵抗德军的战斗中的表现让法国政府和民众感到绝望。
薄弱的抵抗意志和爱国主义,也推动了法国向德国求和的进程。一战结束后,法国民众对和平主义抱有过于迷信的态度,民众士气的下降和对和平的渴求,成了以贝当为首的和平派能顺利上台的主要原因。停止敌对,结束战争,恢复正常状态的建议得到了大量法国民众的支持,虽然戴高乐在英国号召沦陷地区的法国民众继续斗争,但响应的人并不多。正如法国历史学家让·雅克·贝克尔在其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法国民众的主流心态是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失败,已经准备好放弃。
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杨靖宇
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12月12日,中国守军遵从蒋介石命令撤离南京,南京就此沦陷。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了保存实力,在11月就迁往了地处中国腹地的重庆,并将其定为战时首都。
从年1月起,日军就开始轰炸重庆,到年5月,重庆不再被浓雾笼罩,日本开始实施《号作战》计划,对中国大后方进行地毯式的猛烈轰炸,截止年,重庆就承受到了日军超吨炸弹的袭击。
日军对重庆进行的全方位轰炸,给重庆民众造成了巨大伤亡,幸存者也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张元芳老人,在抗日战争结束很久后依旧害怕强光和巨大的声响。
年时,重庆正处在遭遇大轰炸损失最惨重的阶段中,但重庆此时却喊出了愈炸愈勇的口号,民众踊跃捐款捐物支持抗战,充分体现了对日本法西斯的蔑视。事实上,重庆可以说是处在日本侵略阴影下的中国的缩影,面对日本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中国国内抗日热潮高涨,反投降斗争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武汉失守后,中国进入了长达7年的抗日相持阶段。对于中国抗日军民而言,最艰难的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已经过去,日军在有生力量和战争资源不断被消耗的情况下,侵华战略变得更加保守,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相对减缓了中国抗日军民受到的压力。
发生在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让中国军民看到了获得胜利的曙光,在中国的抗战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到了年8月,为了打破日军推行的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保护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给了日军沉重打击。
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使得日本的诱降政策走向破产,削弱了国内投降派的呼声。中国抗日军民从中看到了击退日本侵略者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坚信中国会赢得最终胜利,中国人民变得更加团结了。
中国抗日军民的出色表现,除了战士们自身的努力之外,和党的有力领导也无法分割。在通往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毛主席敏锐的观察和预测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反投降斗争理论的基础上,毛主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导中国军民展开了反投降斗争工作,谴责和打击了地主、小资产阶级投降派等群体的投降主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足以令人生畏,在日军大举侵华前,中国就已经处在了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中,日本对中国发起的侵略,加剧了中国领土、政治的分裂和混乱,这使得军国主义日本无从下手。
在历史学家眼中,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会显得如此特殊,原因之一就在于: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中国人既打日本人,也打中国人。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对朱德等人发出皓电,对八路军进行了污蔑,皓电也因此成为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在随后的皖南事变中,国军对奉命转移的新四军部队进行了围歼,近名八路军战士因此牺牲。
对日战争期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并扶植溥仪上台,随后还让溥杰和日本皇室进行了联姻;在中国东南部地区,部分军阀和蒋介石还处在对立关系,以毛主席、周恩来等人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势力则驻守在延安等地。在南京,汪精卫还成立了与蒋介石敌对的伪国民政府,并和日本方面签订了丧权亡国的《日华基本关系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将完全处在日本控制下。
在汪精卫单方面向日本求和后,国民党政府便发表声明表示《日华基本关系条约》无效,中国共产党也对此进行了反驳,并对反投降斗争的重心进行了调整。中国国内分裂的政治关系,使得日本在面临广阔的中国时,无法顺利推行其劝降政策,让中国对日投降屈服。
从年的战争形势图上来看,虽然中国大半国土都已沦陷,但作为疆域辽阔的大国,自身庞大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资源以及规模不容小觑的人口总量,让中国具备了深不可测的战争潜力,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依旧有抵抗日军的实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土被侵略者占领,家人同胞遭到迫害,自己再也回不去曾经的故土,这怎能叫人不悲伤?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威武不屈、抗击侵略、家国责任等精神,早就和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融为一体。在国家危难时刻,为了避免被亡国灭种,中华儿女爆发出了强大的意志力和战力,千家炮火千家血,一寸山河一寸金。面对侵华日军,我们寸土不让!
法国的快速投降是各种矛盾综合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其有限的国土以及资源,也掣肘了其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行为。在法军战略失误、法国民众反战心理等因素的推动下,贝当政府最终选择了战略性投降,虽然降低了战争对国内造成的损失,但法国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对比可知,是具体国情的不同,让中法两国面临类似的处境时做出了完全不同的举措。虽然中国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军民坚持抗日作战是完全正确的,伟大的抗战胜利,正是中国踏上崛起之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