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记者从浙江省气象局获悉,时下全省正面临“区域性较严重干旱”。截至18日,全省范围内共有江山、常山两县市达“重旱”,另有42县市(区)达“中旱”,22县市(区)达“轻旱”。全省气象干旱面积达约9.78万平方公里,超全省总面积的90%。
“气象干旱的判定,是依据各项气象指标,通过专业运算得出的结论。其中,降水量是最直观的一项指标。”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调出一组数据:11月1日至11月18日,浙江降水量全省平均仅为2mm,其中平湖站降水量甚至为0mm。“事实上,自从10月初,台风‘米娜’结束对我省的影响以后,浙江全省范围内的有效降水就变得异常偏少。”毛燕军透露,10月3日起至11月1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了8成。
而之所以将本次气象干旱定性为“区域性”,是因为,从“旱情”的地域分布来看,浙江的西南部地区相对严重,其中,“重旱县市”江山、常山均地处西南山区。旱情的“区域性”因何而来?在省气候中心提供的近期“浙江降水量分布图”中,记者看到,自9月1日以来,浙江的“降水量”呈现出“自西向东递增”的总体格局,其中,西南部地区降雨量尤其少,普遍比常年偏少7成以上,而东北沿海则相对多。“而且,撇开降雨量不谈,就地势来说,水往低处流,而浙江西南部多山地,海拔相对较高,蓄水能力也相对较弱。”毛燕军解释。
对于浙江来说,秋季是较易出现干旱的季节。记者了解到,此时,浙江的盛行季风从“自海洋吹来、带着水汽”的夏季风,逐渐变为“自北方内陆、水汽稀少”的冬季风,空气湿度下降,总体降水量也明显小于夏季。
而今年秋季之所以“格外干”,是因为大气环流情势中,又出现了诸多不利于发生降水的因素:一方面,往年为浙江输送水汽的“南支槽”并不活跃,且副高位置偏东,其西北侧的水汽输送通道也只停留在洋面上,未能西伸至浙江,这就导致今年秋天,浙江暖湿气流的水汽条件并不好;另一方面,今年,西风带的东西向环流明显,不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交汇的次数少、水汽条件又不好,降雨量自然就少了。”
那么,浙江这场入秋以来的气象干旱,何时会得以缓解?“目前来看,未来7天内,全省不会出现明显降水。”省气象台请教值班首席预报员告诉记者,未来一周,虽然沿海部分地区会出现短时弱降水,但对缓解省内旱情的作用不大。此外,记者了解到,浙江气象干旱还面临另一不利因素影响:11月以来,浙江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6℃。“气温偏高,导致水体蒸发量偏大,同样也不利于缓解旱情。”
“当下,浙江正处于由秋入冬的阶段,需要警惕‘秋冬连旱’的发生。”气象部门提醒,全省各有关部门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