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赛场上,中国冰舞组合王诗玥/柳鑫宇,身着以《千里江山图》为画的中国风比赛服亮相,将古典山水的绵长意境晕染于冰面,刷新中国冰舞最好名次。而此前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源自《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也曾凭借青绿浓丽的中式美学惊艳四座。
《千里江山图》到底有多大魅力?为何穿越历史的尘埃,引发后人频频致敬?经历秘藏、盗运、散落民间,到再次进入故宫,《千里江山图》的身世为何扑朔迷离?澎湃问吧邀请艺术史学者赵华,一起聊聊《千里江山图》背后的谜团。
真迹还是赝品?
改个名字还挺难的:为何有人说《千里江山图》是明清时期的假画?它的诞生有什么故事?赵华:任何古代书画都存在审美、传承等缺陷和瑕疵,那么任何一件古代书画都会被人证伪,如果有人提出疑问就判定伪作,那么天下就没有一件真迹可言了。质疑旧的广泛共识应有充分证据,推翻旧的广泛共识应基于新的广泛共识。判断一件古书画的真伪,首先是抓住主要矛盾,看不可伪造部分,即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排他性的艺术风格。其次要了解一般模仿者是什么水平,顶级模仿者和仿作有哪些、是什么水平、有什么特征、差距有多大、瓶颈在哪里;如果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全面认识,就可以发现一般人对于作伪者的水平大大高估了。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千里江山图》为例,梳理整个青绿山水脉络上的高水平画家,看看有哪些人能够达到《千里江山图》的水准。仇英能不能达到?不能。如果仇英不能,那么明清的其他一流画家也很难达到《千里江山图》的水准。然后看辅助证据和逻辑。“寿国公图书印”是罕见印,5年前才释读出来找到对照品即范仲淹的《道服赞》。清朝连释读都没人释出来,做这样一个冷门“无主印”的动机是什么?“□□殿宝”同样是罕见印,以前一直被所有人错认成“缉熙殿宝”,梁清标会做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印章,盖上不卖留着传家吗?
“□□殿宝”局部特殊处理高清图像再看用材,《千里江山图》50厘米宽、12米长的整绢,绢纹密度1厘米超过50丝,宋代民间、元明清顶级书画家都用不到这么好的绢,作伪者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材料。作画者可能有各种缺陷,但作伪者也不是万能的,证伪必须讲证据讲逻辑。如果想探究《千里江山图》诞生的故事,能考据的只有蔡京题跋的77个字,又可以分成二三十个关键词来逐一详细全面地考释和引申。由作品年款检查整个时代背景,再由整个时代来检查作品。我认为可以从画学、画院、神童、文书库等制度角度去了解,可以结合王希孟的年龄、身份等考察当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目前没有新的文献,就只能通过环境去丰富这77个字。我推荐阅读余辉老师的《百问千里》一书,他在著作中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千里江山图》卷末蔡京跋文
一支铅笔削掉了自己:据说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本只有“希孟”二字,如何变成“王希孟”的?赵华:《千里江山图》本幅上确实只有蔡京题跋里提到“希孟”二字,最早提到“王希孟”三个字来自于梁清标题写的外签,因为这个外签是梁清标题写的,所以近年来产生了种种猜测。真实的古代书画手卷的流传,由于不断磨损,最容易被破坏的就是外签。古书画在重新装裱的过程中大多会根据前一次装裱破损的外签重新题签。比较重要的几次大规模换签记录如:
1、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条:高宗所访求的法书名画,“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如有宣和御书题名,并行拆下不用”。
2、王世点《秘书监志》记载,延祐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仁宗在嘉禧殿下旨:;“秘书监里有的书画无签贴的,教赵子昂都写了者”;元内府的书画,如故宫博物院藏《天历本兰亭序》,后面有宋濂题跋,或为移配,称外签为赵孟所题,但保存到今天的元内府书画,赵孟题签已经荡然无存。
梁清标题写的《千里江山图》外签古人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很“不规范”,今天的食品、药品可以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