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大历史性节点,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与“江山”的内在关系,既体现了人民领袖深深的为民情怀,也警示全党勿忘为民初心,务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为民情怀萌生于梁家河,又在此后的岁月里不曾间断地日渐深化、日益丰满。从不到16岁到梁家河插队,和老百姓摸爬滚打在一起七年,奠定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调;到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这段知青岁月进行总结回顾:“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再到主政一方乃至掌舵大国之后,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一情怀和理念。一路行思,为民情怀是贯穿始终的伏脉;而这其中,广大农民又是总书记特别记挂在心的群体。
年8月的一天,顶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黄泥小路爬坡而上,勘察丽水市景宁县平桥村后山的一处地质灾害点。当时山体出现了裂缝,到了汛期可能会威胁居住在山下的16户农村居民。当地人原本是准备站在公路边向习近平同志汇报,没想到他沿着那条不算路的路走了上来。当时,他头戴一顶草帽,汗水沿着额头不断流下来,他不时拿毛巾擦汗。这些细节清晰地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
年12月底,刚履新后仅两个多月,总书记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来到河北阜平的小山村。他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家和唐荣斌家,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也就是在那里,发出动员令,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壮阔史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总书记深深的为民情怀里,饱含着对相对弱势群体的更多关爱,对每一个个体的重视;农民始终是他的心中挂念,农民问题始终是他的施政重点,农民的美好生活始终是他的执政所向。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才能守住千年小康梦圆;守好农民的心,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振兴,才能推动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出品人:何兰生
总策划:江娜
作者:李国龙
制片:杜兰萍
往期回顾:
以史为鉴,开创三农崭新未来
伟大建党精神照亮乡村振兴道路
伟大复兴征途中如何定位三农
小康情怀里装着亿万百姓的幸福
深刻认识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意义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这条朴素的真理是如何在实践中发光的
县委书记如何当好“一线总指挥”
“节水小事”为何优先级更高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不能丢
怎样攥牢农业“芯片”
健康中国离不开中医药
何谓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
解决农民问题,回归乡村是必不可少的道路
为什么说要用系统观看生态
劳动节说说吃饭干活
为什么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五年再读“三个坚定不移”
审美对乡村建设有何意义?
从三个70%中,看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从“两高两宜两富”看振兴图景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意味着什么?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健康的山水,健康的人,这就是美丽中国!
一片叶子中蕴含着怎样的大文章?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农业有啥作用?
什么样的产业才叫富民产业?
把握好三个要点,理解“三农”“国之大者”
从“三品一标”内涵升级,看质量兴农未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做选择题
用什么来破解“不平衡”?
什么样的乡村才叫“新乡村”
让城乡公共服务同样“可及”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风口
“任重道远”唯有发展
一字之增,彰显生态治理新境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视频:刘梓宪张健楠
设计:范英娜
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