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别人说,秦始皇是开创了“大一统”这个思想的第一人,这也是他对整个中国最大的贡献,从语言货币度量衡、再到思想,可以说没有他铁腕般的手段,中国不排除像欧洲这样诸国并立的可能。
那些批判秦始皇的人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调心理。如果你穿越成为始皇帝,你会怎么做?时间是最能考验人的东西,始皇统一后,用尽心思也就是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统一之后的好处大家都无需多说。
然而统一的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六国复辟,守住自己家族多年努力打下的江山。种种因素导致他越来越急功近利,最终绝望的焚书坑儒。对外征战和修建长城也是他试图转移矛盾的手段,只是结果并未如他所愿。
中国的统一,秦始皇是节点性的人物,非常重要,个人特征对历史的影响很大,但不是对统一具有唯一决定性的人物。这个比较宏大一些,有了相关知识足够深度的积累,自己的认识也会不断改变的。
历史观,最不需要互相去解释,本身就是见仁见智,千人千面的东西,与自身特性也有关。对秦始皇比较有探索的作者,李开元吧,我这篇就是基于他的推论——《秦迷》。
成长时期建立亲密关系失败带来对建立关系的失望;对内寻求不到安全感带来对外的不断征服;秦始皇是注定失败的因为他的人格和社会中大部分人的人格是冲突的所以当他去世后没有人能够继承他的遗产;他是一个很杰出的个人但是他不能够带领大众前进。
不过我不觉得失败也是注定的。如果他能多活些日子,或者扶苏继位,我觉得秦朝至少不会亡得这么快。
胡亥的荒唐作为,纵观后世历史,没有一个可以跟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比跌幅的。他在政权建立后还给嬴政派了20户人家守灵,也是刘邦派给守墓的人数最多的人。而且存在即有道理。舆论从未真的统一过,始终是左中右的消长博弈。这也是历史演变向前的动因之一。
秦始皇和毛都不断思考过解决方法吧。他们都用政治挂帅成功制造过舆论,也试图统一舆论,最终却得罪了舆论,后者甚至希望消灭阶级和差距来完成人心价值观的归一,这种理想主义的实践失败了。
所以,读历史就是读人心,可人心从来不是单纯的价值观或单纯的利益角度决定的。那些吵翻天的人,无论观点如何,过度的执着都是为求心安。
人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理性与感性的彼此平衡程度不一样。这才是现实,理解了异见者必然的存在,才能更深理解历史与政治的波谲云诡,理解历史人物面对繁杂组织事务的不容易。刘邦之所以紧接着被历史所选择,在大历史的角度也有这层原因。
刘邦的出身局限,吕后的女性身份局限,汉文帝的旁支局限,让他们无法像秦始皇一样用政治力量去解决问题,而一次次妥协。但这种妥协,缓下来的社会变革节奏,反而最终催成了受到自身力量反弹的秦始皇没有完成的事业——稳健下来的中央集权。
这才是历史。而那些执着于意识形态,而罔顾人性与人心的历史评论者,正如我最后所说如果三观未正,那知识越多,越偏颇。像盲肠一样,无用的存在,不发炎的话,不必过度理会。
很多人对于历史价值观停留在历史书和电视剧,没有好人和坏人,想成功必然要狠一样。历史书不同年代结果是不一样,看到也不一样,历史从来都是多元,从来没有单一。
人是复杂的,不是一元的,所以如果能对某个历史人物贴上“好”与“坏”的标签就惬然自得,那他历史一定读得不多。毕竟再伟大的人也不是完人,再不堪的人也一样有闪光的时刻。
毕竟我们连身边的人,都恐怕看不懂看不透,又真的能透过历史层层滤镜与重重删减,看清一个千百年前的存在吗?
我个人认为一位君王的能力与其伟大的成就和他是不是一个暴君没有太多的关系。就像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他战必胜攻必克但是屠城活埋的事情没少干,你不能说他不是一个成功的伟大将领,但如果说他不残忍就不能苟同了。
想想秦朝之后由哪个朝代没有长城,焚书坑儒,在周统一时文字一样,六国为了区分硬生生搞了六种字,书还是那本书字统一了。再说度量衡也不一样贸易就没办法搞。
我想秦朝在没统一前六国也搞了一个统一的换算方法便于贸易往来。所以秦强大后必然统一水到渠成而已。坑儒是因为分封制已经千年在士大夫脑子里根深蒂固,任由知识分子们蛊惑人心思想不统一必然走回老路。杀儒也只是选择性的,也不是所有儒生都是人才。
再看后来哪个朝代没搞文字狱。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历史都是基于文化心理和道德心理的意识形态史,漫长中国历史记录,这一特征尤为突出。
也许因为我只是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才没有学术负担,更喜欢在意识形态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