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顶山位于江西铅山县境内,为武夷山系支脉,号称佛教界的“黄埔军校”,相传为唐朝大义和尚所建。
峰顶山有塔群,或称铅山县禅林,塔林始建于唐代,今存唐代的普同塔。
由于年代久远、战争、加上盗墓贼的破坏和文革摧残,很多塔早已纷飞湮灭。
慈济寺几经兴废,宋太宗、真宗、仁宗均有诗作,历代名人亦多有题咏。寺外罗汉松和路旁长松,为大义禅师手植。
相传明代时期寺庙险遭一劫。嘉靖14年,大学士铅山人费宏卒于京都,终年68岁,帝褒奖其辅佐朝政之功绩,特御笔亲批其灵柩运回铅山“风光大葬三日”。
不料费宏家人为延续其家族兴盛,将御旨私自改为“风光大葬三月”,以便有充足时间寻觅葬坟之“风水宝地”,后选中峰顶寺所在地,决定毁寺葬之。
恰逢明皇子一路游玩至此,建寺内众僧愁眉不展,便问其故,众僧如实相告。
明皇子遂决意护持佛法,于费宏棺椁上山之日,在寒婆岭官道处置一八仙桌,上立一凳,挂皇子袍于其上。
待棺椁扛至,众人见皇子袍“坐”于道中,大惊,皆伏地叩拜。明皇子喝令其倒退而去,峰顶寺才得以保全。此岭后被人唤作“皇袍岭”。
有资料说,年秋冬之交,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部从上饶移到铅山,并在铅山鹅湖书院创办第三战区军官干训团。
该团以斜塔过于醒目,容易成为日军战机轰炸之目标为由,决定毁之,峰顶山由此遭劫。
拆塔时,发现塔中所藏佛经、铜佛等一批文物。底层地宫还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该塔建筑年月及其它。
地宫出土有石函,内有铜棺,棺中置舍利金盒,盒中藏着释迦牟尼舍利子。当时文物在书院内陈列展览。
但展出后不几日,记事碑被打碎成数块,所有参展文物去向不明。
铅山峰顶山寺院占地面积约二点二万平方米,建于唐(公元——年),彻底毁于十年浩劫之中!后于年开始逐步修复。
中国佛教事业兴衰与国运息息相关,国运昌盛时,佛教兴旺;国运不顺时,佛寺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小编日前游走峰顶山,目之所及,江山无限,春绿欲滴,庙宇宏伟。唯见慈济禅寺寺院旁的这头龟,最为震撼,最是沧桑。
龟背部有数道被后人打破、又被后人粘合的创痕,被年代的雨水风霜冲刷打磨,石龟都这样,其他易毁的更加不知道经历了什么!
然世间一切物质的存在,如梦幻泡影;只有真正的信仰与精神生生不息。
石龟昂着头向着天朝着寺院,不知它是仍然陶醉于一千年来的禅音,还是堪破烟尘古道,尘俗纷纭。
庸人会自扰,色相终会灭,石龟历经千年修成菩提,或许它正以身说法: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所有的贪恋痴嗔、打砸破碎,回头是岸。
作者:梦里当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