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中有说不尽的忧愁,于是他四处游山玩水排解心中的块垒,时间到了元丰五年七月的一个午后,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和周瑜临江伫立,两人双眼凝视着眼前滚滚向东的长江。
良久,周瑜面带诚恳说道:“东坡兄,您做的东坡豆腐味道美极了,将来必定会广为流传,谢谢您的盛情邀请”。
苏轼略带怀疑,说道:“是吗?罗贯中这哥们似乎不太喜欢,听说他还是喜欢自己老家的太原八珍汤。”
周瑜叹了一口气,说道:“罗贯中这人很有才,就是性格太固执了,都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由他吧!”
苏轼面带微笑,说道:“昨天我邀请他,告诉他您也要来,他说您太小气了,不想和您做朋友,说完就执意走了,明明是他小气,偏要说您周公瑾气量小。”
周瑜说道:“因为罗贯中的原因,世人对我的误解很深了,辩解也没有用,我也懒得辩解,只要东坡兄一人理解就够了,至于其他人我懒得辩解。”
苏轼说道:“您也别往心里去,一开始程普对您不是有偏见吗?后来对您全方位了解后,私下对您的评价蛮高的,他说‘公瑾性情宏廓,与之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淡淡地说道:“哦!还有这等事?他没有这样亲口对我说过。”
苏轼说:“可能是自尊心强的原因吧!刘备对您的评价挺高的。”“刘备之言,我略有耳闻,他说的是‘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不是离间我和孙权的关系吗?”
“公瑾,咱们算得上是老朋友了,您跟孙仲谋比起来怎么样,是一个级别吗?”
“这怎么说呢?受人之托,必当忠人之事。”
苏轼听到周瑜这么一说,想起了孙策临终托付之事,暗自敬佩周瑜是一条忠义汉子,是自己不理解人,但论才华他确实不在孙权之下,是自己多想了,于是说道:“公瑾,您我共奏一曲助助兴可好?”
周瑜爽快地答应了,苏轼叫身边的随从取来古筝和横笛,一切准备就绪后,时间来到了黄昏时分,周瑜临江吹笛,苏轼弹起了古筝,随从翩翩起舞,一曲辛弃疾慷慨激昂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响起。奏罢,苏轼又叫随从取来一壶薄酒和一条武昌鱼,两人边吃边聊,时间很快过去,此时一轮明月已经悬挂在天上,两人端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周瑜叹了口气,道:“月白风清,有酒有知己,如此良夜,真是千载难逢。”
苏轼道:“嫦娥老大无归处。月宫实在是太冷清了,连一个陪客都没有,幸好当初说了但没有乘风归去。”
“滚滚长江,掏不尽、壮怀秋色,漫说秦宫汉阙······”
苏轼道:“公瑾,您当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如今怎么也变得惆怅起来了,难道是想起了什么心事不成?”
“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看到天上的皓月当空,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短暂,不知道明年此刻在什么地方,与什么人赏月,故此感叹。”
“公瑾此言差矣,对有些人来说,即使是一瞬间也是永恒,时间就是眼前的长江水,其实永远都在,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存在罢了。”
“东坡兄言之有理,道理谁都会说也都明白,但仍然免不了惆怅,我今年才三十六岁,正值壮年时期,但对我来讲已经是老之将至。还记得当年,曹孟德曾在《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的诗句,这不但是他的真实感受,也是我的感受。”
苏轼道:“您说的对,作为凡人谁有没有惆怅之时呢?您看我活得多么达观,但面对朝廷的一再贬斥同样心生惆怅。想想我们的相聚是那么的短暂,在临行之际,我赠您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子安的?”
“正是。此诗意境旷达,不愧是经典之作。”
“承蒙兄台牢记,公瑾不自会相忘。”两人聊到明月偏西,才慢慢进入梦乡,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二人从梦中惊醒。原来是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吴,必须星夜兼程赶到金陵抗击曹操。苏轼忧心忡忡,说道:“半夜三更的,虽有明月,但江中多有暗礁,要不等天明再去吧!”
“没时间了,要是等到天明恐怕江东就要变成曹操的了。”周瑜边说边收拾行李,苏轼见无法挽留,只能带着几分遗憾送走周瑜。回来夜后,他想起往事和自己的人生,再也无法入睡,于是来到案前,提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是啊!人生不过是南柯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