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当中,有一些诗篇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比如郑畋的《马嵬坡》就讽刺了唐玄宗爱江山不爱美人,甚至将其和亡国之君陈叔宝相提并论;又如李商隐的《贾生》、《瑶池》等,更是讽刺了唐末皇帝喜好寻仙而不思朝政的现实。
这些诗篇因为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表达了古代士大夫自身的责任担当,今日读来依然有警醒意义。比如唐诗三百首当中,还有一首古诗节日表讽刺,还间接的带出来我们今天存在但是已经呈现式微之势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就在清明前2天,你知道吗?
我们先来看下这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就是在写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而题目,就是这个节日的名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而这首诗所指代的这个节日,就是“寒食”。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在我们这个讲究喝水都要喝温水热水的国家,出现这样一个节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个节日的起源,和历史上的故事有着密切关联。相传在晋文公时期,文公的好跟班介子推帮助他成为了春秋五霸,却决定归隐。晋文公感其功绩,下令去找,但是介子推却背起老母逃到深山。为了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决定放火烧山。直至最后,火烧了整个山顶,介子推和老母也没出来,只剩下残骸。晋文公很受感动,决定这一日全国范围内严禁烟火,连吃饭都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
到了唐代的时候,这一节日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是,在诗人韩翃的笔下,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寒食,但是却又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诗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没什么问题,就是写的是春天的景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在冬至节气后的天,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所以春花飞舞,柳枝随风摇摆是当时最常见的自然现象。
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在于诗篇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都是要严禁烟火且要吃冷食的,但是在唐朝的皇帝皇宫当中,刚刚“日暮”,就已经“传蜡烛”,寓意开始生火了,而有火就有烟,“散入五侯家”,更是指的是当朝的达官贵人所享有的待遇,而在这里,更是特指的宦官专权。
这首诗极具讽刺意味,虽然写的是“汉宫”,但是寓意的是唐代皇帝,更是以汉末的宦官专权来指代唐末的宦官权势极大。以平常一个节日的习俗,来反衬统治阶级的作威作福,韩翃这个诗人的用心之良苦,讽刺之以小见大,也就可见一斑了。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